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12篇 |
免费 | 3729篇 |
国内免费 | 131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27篇 |
废物处理 | 860篇 |
环保管理 | 1181篇 |
综合类 | 7705篇 |
基础理论 | 2676篇 |
环境理论 | 6篇 |
污染及防治 | 5088篇 |
评价与监测 | 521篇 |
社会与环境 | 487篇 |
灾害及防治 | 6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135篇 |
2023年 | 363篇 |
2022年 | 716篇 |
2021年 | 552篇 |
2020年 | 456篇 |
2019年 | 442篇 |
2018年 | 541篇 |
2017年 | 644篇 |
2016年 | 762篇 |
2015年 | 965篇 |
2014年 | 1066篇 |
2013年 | 1375篇 |
2012年 | 1145篇 |
2011年 | 1308篇 |
2010年 | 941篇 |
2009年 | 927篇 |
2008年 | 993篇 |
2007年 | 784篇 |
2006年 | 738篇 |
2005年 | 542篇 |
2004年 | 414篇 |
2003年 | 494篇 |
2002年 | 418篇 |
2001年 | 345篇 |
2000年 | 375篇 |
1999年 | 423篇 |
1998年 | 344篇 |
1997年 | 331篇 |
1996年 | 327篇 |
1995年 | 285篇 |
1994年 | 194篇 |
1993年 | 169篇 |
1992年 | 120篇 |
1991年 | 107篇 |
1990年 | 75篇 |
1989年 | 60篇 |
1988年 | 54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36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针对餐厨废水的水质特点,提出低C/N下的短程硝化反硝化餐厨废水处理组合工艺。通过控制微氧区、好氧区DO分别为0.5 mg/L和2.5 mg/L;硝化液,微氧区混合液和污泥回流比分别为200%、100%和100%,可以实现NO2--N累积率达到90%以上,COD、氨氮平均去除率为73.42%和98.57%。较低的C/N使得反硝化效果不佳,对反应器进水补充适量的甲醇作为碳源,在COD/TN约为4的情况下,以NO2--N为主的反硝化可以使反应器对TN的去除率达到94%,出水各项指标符合相关排放标准,实现了餐厨废水高效和经济的生物脱氮。 相似文献
922.
实验探究了常温还原铁氧体法处理含铬废水的最优工艺条件,研究了不同亚铁盐及氨氮和COD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对沉淀进行了化学分析与材料表征。实验表明,在n(Fe2+):n(Cr6+)=6,共沉淀pH=10.0,还原时间为2 min,共沉淀时间为15 min条件下,处理含铬废水可达最好效果,总铬浓度从1 600 mg/L降至1.5 mg/L以下,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要求,实现了常温条件下铁氧体法对含铬废水的处理。对于不同亚铁盐,氯化亚铁处理废水的性能要强于硫酸亚铁,沉降速率快且沉淀致密。一般浓度的氨氮(50 mg/L)与COD(500 mg/L)对处理效果没有明显影响。对沉淀进行酸稳定性分析和XRD表征,确定生成了稳定的含铬复合铁氧体。 相似文献
923.
924.
为解决三元驱采油废水的处理与回注问题,研究使用混凝预处理与特种产酸酵母菌生物膜法联合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再将酵母菌生物膜出水经过砂滤和超滤装置进行深度处理。探究pH,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等对混凝效果的影响,酵母菌生物膜工艺中外加碳源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将三元驱采油废水pH调至6.0左右,三氯化铁投加量600 mg/L,外加碳源投加量1.0 COD g/L时处理效果最佳。在进水COD为1 850 mg/L,粘度5.10 MPa·s,SS 256 mg/L,含油量131 mg/L,粒径中值105.25 μm的情况下,经过混凝预处理和酵母菌生物膜处理后的COD、SS、含油量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4.86%、85.55%和98.54%,粘度降至1.05 MPa·s,经砂滤和超滤装置后,出水含油量< 0.5 mg/L,SS <1.0 mg/L,粒径中值 <0.1 μm,达到SYT 5329-2012中渗透层注水标准。 相似文献
925.
研究了聚合氯化铝铁和壳聚糖改性对高岭土、海泡石和红壤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改性的红壤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最好,其生成絮体密实度大,抗扰动能力强。当改性红壤的投加量为50 mg/L时,叶绿素a和铜绿微囊藻去除率分别达到98.0%、95.1%。该絮凝剂适应性好,在pH为3.0~6.0的范围内对铜绿微囊藻均可取得很好的去除效果,对叶绿素a和浊度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壳聚糖通过包裹红壤颗粒,借助壳聚糖的粘结架桥和电中和能力,大幅度提高了红壤的絮凝性能。该絮凝剂处理富藻水,具有絮凝效果明显、絮体密实度大、投加量少、绿色环保、经济等优点,在工程上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6.
为了提高污水脱氮效果,在传统A2O工艺的基础上,增加后置缺氧段并与膜生物反应器相结合,构建了AAOA-MBR污水处理中试装置,进行了中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浓度为100.00~280.00 mg/L、TN浓度为18.32~31.86 mg/L、NH4+-N浓度为12.78~24.44 mg/L时,COD、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0%、72.1%和99.0%,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通过多点进水优化了内源配置,节约了碳源,强化了脱氮效果;采用膜池回流供氧,可在节能的同时保证缺氧池1的缺氧环境,提高了反硝化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实际污水处理工程市场提供了一套高效脱氮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927.
采用市政剩余污泥作为原料,以硫酸作为活化剂制备吸附剂,并将其应用到含亚甲基蓝废水处理中。系统地研究了溶液初始pH值、亚甲基蓝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硫酸活化市政污泥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投加量2 g/L,pH7.5,温度293 K条件下,硫酸活化市政污泥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为38.4794 mg/g。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10)、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R2=0.9935)来描述。颗粒内扩散速率也是其吸附反应限制因素,但不是惟一限制因素。该研究表明,硫酸活化剩余污泥可以作为含亚甲基蓝染料废水的处理材料。 相似文献
928.
929.
在利用常规土工实验和XRF、XRD、SEM等微观测试手段分析了刚出厂混合赤泥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和固结排水三轴剪切实验对自然风干、浸水饱和、非饱和-饱和干湿循环3种工况条件下混合赤泥不同龄期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风干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粘聚力要明显大于相同龄期浸水饱和试样和干湿循环试样,说明混合赤泥的强度形成与滤水过程有一定联系,且其强度的增长均主要集中在脱水龄期前70天内;混合赤泥在3种不同工况条件下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粘聚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说明混合赤泥可在浸水环境下生成不可逆增长的具有水硬性的胶结矿物,使其在水环境中不发生崩解,可保证混合赤泥堆体在自然堆存过程中其力学特性满足安全堆载要求。 相似文献
930.
以北京市近12年空气污染指数(API)为数据基础,首先分析了2001—2012年北京市API、污染等级、首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以及污染天数年度值、季度值、月值的变化特征;然后根据API转换得到PM10质量浓度,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最后采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北京市API、PM10质量浓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北京市近12年空气污染天数有明显下降趋势,首要污染物主要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污染主要集中于春季,优良天气主要集中于夏季;PM10质量浓度年度最大值出现在2006年,季度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春、夏季,月值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7月;气象因素与空气污染关系密切,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与污染天数和PM10质量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而风速与污染天数和PM10质量浓度则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