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93篇
安全科学   56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358篇
基础理论   90篇
污染及防治   104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采用还原焙烧-酸浸-萃取-浓缩结晶工艺回收电镀污泥中的铜,结果表明:以煤粉为还原剂的焙烧预处理既保持了铜的高浸出率,又实现了铜与杂质金属的初步分离;经后续酸浸、萃取和浓缩结晶等湿法工艺最终可制得纯度为97.14%的工业级硫酸铜。  相似文献   
722.
针对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和EPEC的毒力基因eaeA和rfbE,选用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利用从污水中分离出的目的核酸片段构建重组质粒,通过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确定了PCR扩增的特异性. 将重组质粒作为模板,分别测定标准曲线,在eaeA基因模板量8.77~8.77×105 copy,rfbE基因模板量4.98~4.98×105copy的范围内,Ct(循环阈值)与模板量的对数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7(eaeA)和1.000(rfbE)〕. 结合膜吸附洗脱浓缩方法,对于实际水样,eaeA和rfbE基因的检测限分别为1.75×102和9.96×101copy/100 mL. 利用该方法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污水二级处理工艺对这2种毒力基因的去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23.
β-甘露聚糖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Bacillus subtilis JNA 3-10中克隆出β-甘露聚糖酶基因成熟肽链编码序列manA1和含信号肽的β-甘露聚糖酶基因manA2,在B.subtilis 168中克隆表达,分别筛选获得高效分泌表达β-甘露聚糖酶的重组菌株BPM1001(pMA5-manA1/B.subtilis 168)和BPM1002(pMA5-manA2/B.subtilis 168),结果表明菌株BPM1002总酶活力是菌株BPM1001的9.65倍,是原始菌株的13.1倍.在基因manA2下游引入His序列克隆出β-甘露聚糖酶基因manA3,获得枯草芽孢杆菌168重组菌株BPM1003.采用Ni-NTA柱纯化重组菌株BPM1003分泌表达的β-甘露聚糖酶,并研究其酶学性质,该酶促反应的最适pH为6.5,最适温度为65℃,在37℃条件下保存一个月酶活力依然保留有77.8%.5 L发酵罐放大实验结果表明魔芋粉对于产β-甘露聚糖酶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酶活力最高可达2 748.82 U/mL.图9表3参19  相似文献   
724.
为获得经冷榨脱油后麻疯树油粕最佳的脱毒方法,采用超声提取,运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考察了脱毒温度、脱毒时间、脱毒次数以及脱油后种仁与乙醇料液比对脱毒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的脱毒方法为料液比8:1,40℃,超声3次,每次20 min.该方法处理后麻疯树油粕中佛波酯含量为0.011 mg g-1.脱毒后的麻疯树油粕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显示,小鼠无死亡,体重增长正常,未出现中毒症状,初步表明脱毒方法有效.图2表3参9  相似文献   
725.
IC反应器处理废纸造纸废水的运行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自制IC反应器处理废纸造纸废水,研究其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重点考察了进水量、外回流量和pH等运行参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CODCr去除量与内循环水量和产气量的关系,最后说明了进水中硫酸盐和钙离子对IC反应器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进水量为2.0 L/h(HRT为5.5 h),外回流量为0 L/h,pH为7.0时,ρ(CODCr)可从2 000~2 500 mg/L降至340~425 mg/L,CODCr去除率在83%左右. 每去除1 kg CODCr可产生0.318~0.452 m3气体,当CODCr容积负荷在1.1 kg/(m3·d)时,内循环水量等于进水量. 硫酸盐和钙离子均对IC有一定的影响,在运行中应给予一定的控制.   相似文献   
726.
Biomass is an important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source of energy. Waste products from biomass are considered as attractive feedstock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pyrolysis of bean dregs, a biomass waste from soybean processing industry. A technique has been developed to study bean dregs pyrolysis by in situ visualization of bean dregs transformation in a quartz capillary under a microscope using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camera monitoring system. The technique enables us to observe directly the processes and temperatures of bean dregs transformation during pyrolysis. In situ visualization of reaction revealed that how oily liquids are generated and expulsed concurrently from bean dregs during pyrolysis. Pyrolysis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a highly purified N2 atmosphere using a 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800 °C at different heating rates of 10, 30 and 50 °C/m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ee stages appeared in this thermal degradation process. The initi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peak shifted towards higher temperature with an increase in heating rate. Kinetic parameters in terms of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and pre-exponential factor wer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727.
采用超声吹脱—吸附工艺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在超声吹脱工艺的基础上,利用改性沸石对超声吹脱后的废水进行超声强化吸附处理,考察了沸石粒度、吸附时间、沸石投加量、吸附温度、吸附超声功率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吸附处理废水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沸石粒度0.198~0.245 mm、吸附时间60 min、沸石投加量4 g/L、吸附pH 7.0、吸附温度30 ℃、吸附超声功率100 W;在该条件下,超声吹脱—吸附工艺的总氨氮去除率可达77.39%,较单独超声吹脱工艺的41.98%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728.
通过研究硝化抑制剂双氰铵(DCD)和尿素共同包被后(此肥料简称CUD)二者在土壤中的溶出行为及硝化作用和NO3-淋溶的变化情况,探讨此类肥料减缓硝化作用和NO3-淋溶的机理,为此类肥料的开发和农业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室内摸拟培养的方法开展:(1)CUD中尿素和DCD在土壤中的溶出行为.(2)尿素、:DCD涂层尿素、包膜型尿素、CUD中N的硝化速率;采用土柱淋溶模拟方法研究尿素、DCD涂层尿素、包膜型尿素、CUD在土壤中转化后的NO3-的淋溶.CUD中尿素和DCD的溶出高峰期不同步,但包膜可减缓DCD的淋失.CUD中DCD具有良好的硝化抑制效果,培养后期土壤中具有较高的NH4+-N含量,改变培养期间NR4+-N和NO3--N的供应比率.相对于其它处理,施用CUD土壤较晚出现NO3-的大量淋失,且总体淋失量小于其它处理.尿素和DCD共包被后,DCD能更有效发挥作用,使土壤中肥料N的硝化作用减弱,相应减少NO3-淋失,此种肥料施用有利于提高N的利用效率和减缓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29.
卤代肉桂酸类化合物广泛用于医药、化妆品和除草剂等生产制造,随着使用量的增加,其生态环境健康风险逐渐受到关注。为揭示该类化合物的毒性特征,选择14种卤代肉桂酸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它们对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并应用三维定量构效相关技术(3D-QSAR)探讨化合物分子结构特征对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卤代肉桂酸类化合物对羊角月牙藻急性毒性的72 h半数效应浓度(72 h-EC50)值在45.88~83.72 mg·L-1范围内,其中4-氯肉桂酸、4-溴肉桂酸等表现出较高毒性效应。3D-QSAR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立体场、静电场和疏水场特性对其毒性效应影响显著,在苯环结构上引入体积较大、电负性较弱及疏水性较强的取代基,将导致毒性升高。以上结果将为科学评价卤代肉桂酸类化合物潜在环境健康风险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30.
自毒作用是一种发生在种内的生长抑制作用,尤其是植物残体与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植物有致毒作用,并连同植物根系分泌的自毒物质一起影响植株代谢,最后导致自毒作用的发生。酚酸类化合物是多种农作物根系土壤中常见的自毒物质,由其导致的自毒作用日益制约现代农业增产增收。利用微生物降解自毒物质成为防治自毒作用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要达到实践应用的目标,阐明微生物降解转化酚酸类物质的规律与机制是重要前提。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微生物降解酚酸类化合物的已有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已积累了多种具有降解效能的微生物资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酚酸类化合物常发生脱羧、氧化和羟基化等生化反应,进而转变成小分子含苯环有机化合物或者彻底矿化,不同微生物对酚酸类物质的代谢转化程度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提出该领域研究还需进一步挖掘新型具有高效降解性能的微生物资源、阐明微生物降解转化酚酸类化合物的选择性和环境安全性等基础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