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8篇
  免费   844篇
  国内免费   1865篇
安全科学   831篇
废物处理   111篇
环保管理   422篇
综合类   4174篇
基础理论   726篇
污染及防治   370篇
评价与监测   256篇
社会与环境   333篇
灾害及防治   274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361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442篇
  2019年   294篇
  2018年   286篇
  2017年   294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408篇
  2012年   471篇
  2011年   439篇
  2010年   447篇
  2009年   376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61.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研究了胶州湾及莱州湾这两个海域中痕量元素污染水平,发展了ICP-MS海水环境中痕量元素的测定方法,同时找出海水环境中具有保守性的数种元素作为污染示踪元素.达到对于海水环境中痕量污染物被动示踪的目的.对18个真实样品进行了识别率试验,识别率可达90%以上,在选取3个海水样品及1个河水样品混合后的模拟分担率实验,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其误差平均值仅有1.17%.  相似文献   
962.
测定了在黄海采集的各种体长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中6种痕量金属(Zn、Cu、Fe、Al、Mn和Sr)和3种主要元素(C、N和P)的浓度.除Zn浓度在4~5倍内变动外,其余5种痕量金属浓度的变动范围均接近或超过一个数量级;并且,这6种金属均显示出了浓度随体长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对于3种主要元素,N和P的含量也与体长存在负相关关系,而C却显示出了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Zn和Cu在鳀鱼内的浓度变化较为接近,可能验证了这两种金属与生物体内新陈代谢活动较为密切的性质;而其余4种金属的浓度变化规律更为接近,可能反映了陆源输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矿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多元统计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焦作矿区9个地下水样的6个水质指标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占总方差84.809%的3个因子来反映该矿区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大部分水质总体较好,经轻度处理后还可以作为生活饮用水或工业用水利用.  相似文献   
964.
好氧锥形流化床生物膜反应器启动与生物膜形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好氧锥形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A-TFBBR)的启动特征、生物膜行为、特征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与相近启动条件下的传统柱状流化床生物膜反应器(A-CFBBR)的启动行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自然培养生物种源的方法与传统的以活性污泥做种源的方法相比节省了生物驯化和淘汰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生物反应器的启动(柱状床11 d,锥形床16 d),而一般以活性污泥为种源则大都需要100~300 d的启动时间.另外,采用这种方法在A-TFBBR反应器和A-CFBBR反应器中获得的生物膜厚度分别仅为(32±1) μm 和(24±2) μm,低于大部分报道的生物膜厚度.2个生物反应器都表现出理想的COD去除能力,其中A-TFBBR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高达95%以上,比A-CFBBR对COD的去除率平均高出15%.  相似文献   
965.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耕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红壤性稻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长期施肥(1990~2006年)对稻田表层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讨论了耕层厚度变化对碳储量估算及处理间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长期施用化肥相比,有机物的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碳储量,其碳储量为57.7~66.2 t/hm2,比试验前高出18.7~27.2 t/hm2,而长期施用化肥碳储量提高幅度平均为5.4 t/hm2.红壤性稻田土壤饱和固碳量为84.0 t/hm2,与目前碳储量相比还有17.8~43.7 t/hm2的固碳潜力.研究证实,土壤碳储量与土壤容重和表层土壤厚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以20 cm或23 cm作为统计厚度估算表层土壤的碳储量将分别低估20.6%和11.3%,其中有机物施用处理碳储量低估幅度最大(分别为26.8%和18.9%);另外,用相同统计厚度进行碳储量估算减小了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差异.从稻田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来考虑,有机物配合化肥施用是红壤稻田较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66.
生态系统结构对太湖有机聚集体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晁建颖  高光  汤祥明  沈燕  朱丽萍 《环境科学》2009,30(11):3196-3202
2007年1~12月对太湖4个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水体中有机聚集体(organic aggregates,OA)的丰度、有机质含量和营养盐(N、P)含量及其它水环境因子进行了同步监测.结果表明,①OA是太湖水体中营养盐的一个重要来源,其N、P含量分别占水体中TN、TP的16.5%及43.3%;②水体中OA的丰度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提高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OA丰度及其中有机质的含量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③风浪扰动对太湖水体中OA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大.OA作为营养盐的一个重要载体,可能是浅水湖泊营养盐循环中的一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967.
采用深海适冷菌Pseudoalteromonas sp. SM9913分泌的胞外多糖(EPS)分别对Pb2+和Cu2+进行吸附,研究了多糖用量、pH、吸附时间和共存离子对EPS吸附性能的影响及EPS对Pb2+和Cu2+的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EPS对Pb2+和Cu2+的吸附量随EPS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小.EPS对Pb2+和Cu2+的最佳吸附pH分别为4.5~5.5和4.5~6.0. EPS对Cu2+的吸附平衡时间为90 min,对Pb2+的吸附平衡时间则长达180 min.共存离子Ca2+、Mg2+、Na+、K+的加入均降低了EPS对Pb2+的吸附量,Ca2+、Mg2+的加入降低了EPS对Cu2+的吸附量,但低浓度的Na+和实验范围浓度的K+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EPS对Cu2+的吸附量.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方程均能较好地描述SM9913胞外多糖吸附Pb2+和Cu2+的热力学过程,由Dubinin-Radushkevich方程得到SM9913胞外多糖对Pb2+和Cu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43.3 mg/g (10℃) 和36.7 mg/g (40℃).胞外多糖吸附金属离子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多聚糖中C-O-C、乙酰基和羟基是起主要吸附作用的官能团.  相似文献   
968.
化学链燃烧中钙基载氧体CaSO4再生的氧化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热重和红外联用进行等温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氧体积分数为10%、20%,970~1150℃温度范围内化学链燃烧过程中钙基载氧体再生(CaS)的氧化特性.结果显示,CaS氧化的直接产物主要为CaSO4,只有在诱导期生成极少量CaO和SO2;但CaSO4与CaS还可进一步反应,生成更多CaO和SO2.通过对氧气浓度和温度的实验条件改变,研究了CaSO4的转化率、转化速率,并辅以SO2析出速率分析,获得了CaSO4相对于CaO的瞬时选择性、CaSO4的收率和反应选择率.结果表明,钙基载氧体CaSO4再生过程氧化反应的适宜条件为温度970~1000℃以及较高的氧气气氛,这不仅可以抑制SO2的排放量从而得到较高的反应选择率,同时反应过程也具有较高的转化速率.  相似文献   
969.
西北冰洋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厌氧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逐步稀释法在4℃和25℃培养条件下测定了西北冰洋海域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厌氧菌(Anaerobic bacteria,AAB) 的检出率和含量.同时,分析了这两项指标的水平分布(纬度间、经度间)差异,以及在不同水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4℃和25℃培养条件下厌氧菌检出率高达100%,AAB含量范围分别为9.00×102~2.40×107cell·g-1和2.90×104~2.40×107cell·g-1,平均含量分别为4.54×106cell·g-1和3.99×106cell·g-1.AAB含量存在水平分布差异,随着纬度升高,或经度自西向东,或水深的加大,AAB的含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0.
高小平 《安全》2021,42(2):前插1,1-9
党的十九大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构建相应的“安全—发展”协同治理绩效评估体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理论原理,构建“发展—应急—满意度”(Development-Contingencies-Degree of Satisfaction,DCD)的三角形绩效分析框架,设立经济发展、安全责任制、科学管理、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安全感等一级指标,探讨若干二级和三级指标,构建“安全—发展”协同治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为检验常态与应急态协同绩效治理水平提供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