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10篇 |
免费 | 1320篇 |
国内免费 | 21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00篇 |
废物处理 | 133篇 |
环保管理 | 239篇 |
综合类 | 2135篇 |
基础理论 | 659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875篇 |
评价与监测 | 175篇 |
社会与环境 | 163篇 |
灾害及防治 | 16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3篇 |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171篇 |
2022年 | 265篇 |
2021年 | 209篇 |
2020年 | 217篇 |
2019年 | 196篇 |
2018年 | 180篇 |
2017年 | 206篇 |
2016年 | 220篇 |
2015年 | 238篇 |
2014年 | 214篇 |
2013年 | 295篇 |
2012年 | 281篇 |
2011年 | 300篇 |
2010年 | 218篇 |
2009年 | 208篇 |
2008年 | 236篇 |
2007年 | 178篇 |
2006年 | 167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87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202.
203.
交通事故再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道路交通事故再现不仅是交通事故责任鉴定和原因分析的重要方法,也是交通事故防治的重要内容.在详细介绍国内外事故再现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基础上,分析目前事故再现系统开发中事故现场数据采集技术、碰撞前后速度估算的技术、碰撞过程进行模拟的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的方向,进而达到完善交通事故模拟再现的目的.最后指出我国交通事故再现技术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4.
陕西汉中“98.7”洪涝灾害剖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汉中市1998年7月上旬的雨情、灾情作了初步统计,分析了致灾原因及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05.
206.
207.
乡村转型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深入开展连片特困地区乡村转型发展研究对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乡村转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6~2016年湖南武陵山片区乡村转型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湖南武陵山片区乡村转型度整体呈现出明显上升态势,乡村转型度较高的县域数量不断增加,乡村转型度较低的县域数量不断减少。(2)乡村转型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武陵源区、鹤城区、吉首市、冷水江市等县(市、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片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总体呈现出“中部高、西北-东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3)湖南武陵山片区乡村转型空间分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是主导因素,其次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储蓄存款;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乡村转型空间分异作用力更强。不同区域应合理有序推动乡村转型发展,从而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208.
汶川地震发生10年后,通过对极重灾区生态系统类型解译和地面植被样方调查, GPP、LAI反演,以及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测定与分析,综合评估了极重灾区植被和土壤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趋于稳定向好的恢复态势。2017年的裸露地表面积虽高于震前(2007年),但相对于震后(2008年后)已有所减少。从生态系统质量上来看:GPP、LAI均值在2014年以后呈持续缓慢上升状态,反映了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良好的恢复力。但是部分在地震中损坏的森林生态系统,仍未恢复到原来状态。成都平原区域部分农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至2017年,地震破坏迹地植物种类明显增加。但仍以蔷薇科、菊科和禾本科等先锋物种为主,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相似。地震破坏迹地的群落结构已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垂直分层方面,除干旱河谷区域群落结构仅草本或灌草结合1个层次外,其余区域的群落结构已经形成乔木-灌木-草本3个层次;土壤肥力状况总体上对照点优于受损点,受损点土壤肥力状况仍呈恶化状态。地震造成的土壤裸露,加速了矿化过程,短期内受损点速效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长期来看将导致营养元素的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在加强地质灾害监管,预防次生灾害的基础上,龙门山前华西雨屏一带,自然植被应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干旱河谷区域可以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采取适当人工恢复措施,同时注意改善土壤养分条件,促进植被恢复;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国土空间管控,保护基本农田。同时,应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包括基本农田在内的各级各类保护地的监管。 相似文献
209.
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是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MODIS 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2001~2018年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度,结合植被覆盖度变化类型提取模型及分布指数,揭示了库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三峡库区植被以高和中高覆盖度为主,其分别占库区总面积的65.72%和28.61%。18年来,库区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为0.14%;(2)库区植被稳定类型占总面积的79.50%,植被改善占16.71%,植被退化占3.79%。26个区(县)中,长寿区、江北区等7区的植被改善面积小于植被退化面积,存在生态退化风险;(3)高程小于500 m、坡度小于6°的区域植被退化优势显著;高程500~1 100 m的区域植被改善为主导类型;坡度6°~15°的区域无明显优势分布;高程大于1 100 m、坡度大于15°的区域植被稳定和植被改善类型为优势分布;(4)库区不同坡向上,平坡上的植被退化类型显著,当坡向由阴坡向阳坡转变(西坡→南坡,北坡→东坡)时,植被覆盖度变化优势分布类型由植被退化型转变为植被改善型。研究结果揭示了三峡库区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对库区生态环境评价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