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8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331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94篇
综合类   543篇
基础理论   233篇
污染及防治   379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研究不同预处理方法所获餐厨垃圾浆料的半连续式厌氧发酵效果,评价该类餐厨垃圾的产甲烷资源化潜能.结果表明,固液油三相分离预处理后的液相餐厨垃圾作为进料较固液混合相餐厨垃圾在厌氧发酵时具有更高的VS去除率,实际产甲烷潜能和甲烷转化率,分别为91.2%,531.5mLCH4/gVS和54.3%,表明液相餐厨垃圾半连续中温湿式...  相似文献   
312.
孔涛  郑爽  夏宗伟  王双  刘爽  朱肃  孙溥璠  刘紫薇 《环境化学》2022,41(6):2035-2043
为揭示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变化规律,选择10、20、30、40、50、60 a生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呼吸强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土壤微生物碳、氮熵等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林龄增加,MBC和MBN均先增大后平稳再下降,二者最大值分别出现在40 a和50 a;土壤呼吸强度、土壤微生物碳、氮熵都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各指标均在60 a最小,表明过熟林微生物性质恶化;MBC/MBN先维持稳定,后期大幅度增大,在60 a时达到最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MBC、MBN及呼吸强度呈现表聚性;土壤微生物碳、氮熵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深层MBC/MBN大于表层土壤。微生物各指标与樟子松人工林地上部分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冗余分析表明,全磷、有机碳对不同林龄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影响显著。综上所述,樟子松近熟林和成熟林期微生物各指标达到最佳,过熟林时微生物活性差。  相似文献   
313.
计算毒理工具正逐渐成为获取化学物质危害筛查所需数据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十四五”期间新污染物治理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为了借鉴发达国家计算毒理政策和管理经验,本文系统梳理了欧盟计算毒理技术相关法规政策、实施机构及计算毒理工具的开发及评估程序。研究发现,欧盟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计算毒理工具开发和评估体系,欧盟JRC已发布QSAR模型154个,共覆盖35个预测终点5大类预测模型。本研究对于我国计算毒理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以及新污染物治理中关于计算毒理工具的征集、评估和推荐等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14.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 Nanoplastics are emerging contaminants of concern for living organisms and ecosystems, yet nanoplastics are difficult to extract and analyse. Once released into...  相似文献   
315.
为探讨油田再生水对不同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及评估其毒性,本研究采用种子萌发试验,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高羊茅(Festuca elata)、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旱麦草(Eremopyrum triticeum)、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为研究对象,研究油田再生水占溶液总体积比例为0%、10%、20%、30%、50%、100%浓度时对不同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高羊茅、苏丹草、旱麦草和盐地碱蓬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芽长和根长等指标随油田再生水浓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0%再生水浓度处理对黑麦草、高羊茅和苏丹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20%再生水浓度处理对旱麦草和盐地碱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促进效果,50%以上油田再生水处理对6种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通过植物种子根长建立剂量-效应曲得出,油田再生水对黑麦草、高羊茅、苏丹草、旱麦草和盐地碱蓬种子根生长的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均为10%,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依次为32.87%、33.69%、30.56%、32.34%、38.23%。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评价得出,盐地碱蓬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受油田再生水的影响最小,对其更具有耐受性。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建立再生水资源利用相关环境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16.
广泛使用的2,4-二氯酚(2,4-DCP)是一种常见的难降解有机物,在土壤中有一定的残留。为研究其急性毒性效应,分别以生长阶段为若蚓期、成蚓期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采用滤纸接触法和两室趋避试验探讨不同暴露剂量2,4-DCP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响应。结果表明,滤纸法测得若蚓期蚯蚓24 h、48 h和72 h-LC50分别为80.71、76.20、73.64 μg·cm-2,而成蚓期蚯蚓的分别为82.88、77.63、74.65 μg·cm-2,略高于若蚓期;蚯蚓的中毒现象表现为部分环节肿大并渗血、躯体颜色变透明、躯体萎缩与断节等。两室趋避试验表明,当土壤中2,4-DCP浓度为10 mg·kg-1时,清洁土壤中蚯蚓占比高于总数的80%,即表现出明显的趋避行为。蚯蚓组织切片显微观察结果表明,70.74 μg·cm-2浓度暴露下蚯蚓表皮结构受损,黄色细胞破裂,而88.42 μg·cm-2浓度暴露下蚯蚓表皮严重溃烂坏死,纵肌细胞间隙扩大,黄色细胞和肠上皮细胞发生破裂、变性并与肠壁分离;滤纸法暴露24 h时,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SOD活性和CAT活性随2,4-DCP暴露剂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趋势,表现出较明显的低剂量刺激和高剂量抑制效应;低浓度2,4-DCP胁迫下,若蚓体内的蛋白质含量、SOD活性和CAT活性显著高于成蚓;长时间高浓度暴露下的若蚓体内SOD活性、CAT活性几乎均低于成蚓。蚯蚓在若蚓期、成蚓期这2个生长阶段对2,4-DCP表现出不同的应激效应,其耐受能力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17.
贵阳市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阐述了贵阳市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及主要景点,分析了该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及其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18.
再生水用于都市绿地灌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污水再利用具有节水和治污双重功能,用于绿地灌溉意义重大。综述了再生水灌溉对绿地土壤、植物、地下水的影响。着重介绍了国外的研究情况,分析了其试验结果及影响因素,表明虽然再生水中的一些有害成分会发生积累,但由于处理工艺、降雨等因素影响,对绿地生态系统影响不大,使用再生水灌溉绿地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19.
从佛山某工业园印染废水处理厂曝气池中,经梯度驯化筛选出一株对多种染料具有较强脱色能力的菌株FS1,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Lysinibacillus sp.,研究了该菌株在不同营养条件(氮源、碳源、碳源浓度),不同培养条件(pH、温度、供氧条件),不同染料(甲基橙、亚甲基蓝、中性红、酸性红B)和染料浓度下的脱色性能。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脱色条件:温度30~40℃,pH 7~9,氯化铵1 g/L, 葡萄糖2 g/L的厌氧条件下培养脱色效果最好,10 h时对酸性红B脱色率可达98.73%左右,且脱色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ln(At/A0)=0.0588t-0.0448。该菌株可降解多种染料,脱色率均随污染强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对高浓度染料和混合染料也表现出很好的脱色效果,是一株高效广谱的染料降解菌,具有处理印染废水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0.

Semi-coking wastewater contains a rich source of toxic and refractory compounds.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Fenton (3D/EF) process used CuFe2O4 as heterocatalyst and activated carbon (AC) as particle electrode was constructed for degrading semi-coking wastewater greenly and efficiently. CuFe2O4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co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energy disperse spectroscopy (EDS). Factors like dosage of CuFe2O4, applied voltage, dosage of AC and pH, which effect COD removal rate of semi-coking waste water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D removal rate reached to 80.9% by 3D/EF process at the optimum condition: 4 V, 0.3 g of CuFe2O4, 1 g of AC and pH?=?3. Trapping experiment suggesting that hydroxyl radical (?OH) is the main active radical. The surface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states of the fresh and used CuFe2O4 were analyzed by XPS indicating that Fe, Cu, and O species are involved into the 3D/EF process. Additionally, anode oxidation and the adsorption and catalysis of AC ar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bleaching of semi-coking waste water.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3D/EF for degrading semi-coking waste water by CuFe2O4 heterocatalyst we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