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7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1016篇
安全科学   286篇
废物处理   196篇
环保管理   272篇
综合类   1901篇
基础理论   543篇
污染及防治   764篇
评价与监测   202篇
社会与环境   217篇
灾害及防治   23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266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9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8年   4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2 毫秒
641.
铜是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暴露会对生物产生毒害效应。针对我国南方城市某湿地生态保护区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参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淡水和海水水质指南》,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spee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方法和联合概率曲线(joint probability curve,JPC)方法评价水体中铜的生态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水体中铜浓度的管理限值。根据该湿地生态保护区生物调查历史数据以及其他文献数据,整理了415个本地物种的清单,通过美国环境保护署ECOTOX数据库以及其他文献共获取了13个物种的毒性数据,构建了Weibull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对数Logistic分布、Logistic分布、BurrⅢ型分布和Gumbel分布等7个SSD模型。结果表明,利用13个本地物种铜毒性数据构建的SSD模型具有合理性,不同模型计算得到的湿地生态保护区水体中铜的总体风险期望值为0.054~0.121。其中,BurrⅢ型分布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据此推导得到以保护水生生态系统为目标的铜的高可靠性与中等可靠性触发值分别为2.55μg·L~(-1)和1.41μg·L~(-1)。考虑到管理目标的可达性和现状的生态风险水平,提出该湿地生态保护区水体中铜浓度的管理限值为3μg·L~(-1)。  相似文献   
642.
农药助剂对蚯蚓(Eisenia foetida)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农药助剂对土壤生物的毒性效应,分别采用滤纸接触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不同类别农药助剂对赤子爱胜蚓(Eis enia foetid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19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毒性较高,滤纸法48 h-LC50为7.630 ~ 39.65μg·cm-2,人工土壤法14 d-LC50为876.5 ~2 786.6 mg· kg-1,其它类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较低.5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毒性高于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亚甲基双萘磺酸钠,滤纸法48 h-LC50为6575 ~ 41.89 μg· cm-2,人工土壤法14 d-LC50为1 195.0~1 911.7 mg·kg-1.13种溶剂中,二甲苯、乙苯、甲苯、正丁醇、环己酮表现出较高的毒性,滤纸法48 h-LC50为6.587 ~ 57.62 μg ·cm-2,密封人工土壤法48 h-LC50为181.9 ~781.5 mg·kg-1.采用两种方法测得的5种填料高岭土、白炭黑、硅藻土、凹凸棒土和轻质碳酸钙的毒性均较低.采用两种方法测得的毒性系统偏差接近,重现性均较好,并且滤纸接触法测得的毒力高于人工土壤法.  相似文献   
643.
毒死蜱对我国南方稻区水域中12种淡水鱼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死蜱作为稻田常用农药,普遍存在于稻区沟渠、池塘和河流中,从而对生活在其中的鱼类具有潜在风险。通过短期暴露试验,比较了毒死蜱在纯水、水-沉积物体系中对淡水鱼的毒性效应,进一步研究了毒死蜱在不同鱼体内的生物富集作用,以及对鱼脑Ach E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12种淡水鱼均表现为高毒或剧毒,最敏感的是太阳鱼,但体系中沉积物的存在会通过吸附作用降低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毒死蜱在鱼体内表现为中等或高富集性,其中斑马鱼的富集系数最大;毒死蜱对鱼脑Ach E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虹鳟最敏感。研究结果为稻田常用农药对水生态环境中鱼类安全的风险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4.
In this work was described poly(d,l-lactide) microwave synthesis using tin(II) 2-ethylhexanoate initiated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Polymerization was performed at 100 °C with monomer to initiator molar ratio ([M]/[I]) of 5,000 in 30 min. The achieved number average molar mass of obtained polymers (determined by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was 102,320 g/mol, with the polydispersion index, Q, 2.80.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was performed by FT-IR spectroscopy followed characteristic bands. For applicative purposes the obtained polymer was purified during the procedure of microsphere preparation. Biodegradable microspheres prepared from poly(d,l-lactide)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in recent years and have become well establishe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 this work microspheres were loaded with allyl thiosulfinate (allicin) and its transforments products (ajoene and vinyldithiine), as pharmac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The morphology of the microspheres was analyzed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llicin was synthesized by acid oxidation of allyl disufide and purification of obtained products by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with diethyl ether. Obtained allicin, purity 73%, was transformed using microwave in acetone solution, at solvent boiling temperature, for 5 min. For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analysis of allici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process was used LC/MS chromatography. (E)- and (Z)-ajoene were detected at retention time 3.1 and 3.3 min, respectively, whence 3-vynil-4H-1,2-dithiine and 2-vynil-4H-1,3-dithiine were detected at 4.3 and 4.8 min, respectively. Retention time of allicin was 2.93 min, according to liquid chromatography results. HPLC method was used for assessment of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 (alicine and alicine transforments) releasing from microspheres at room temperature in solutions with different pH (pH = 3 and pH = 8) for 24 h.  相似文献   
645.
从添加秸秆进行堆肥处理的污泥中采集样品,通过富集培养和刚果红平板染色法筛选分离出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细菌,再通过酶活力测定从中分离筛选出1株相对高活性的产纤维素酶细菌CI;通过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为Devosia sp..利用单因素试验对目的菌株C1进行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C1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时间、培养温度、摇床转速以及最适初始pH值分别为60 h、30℃、130 r·min^-1和7.2~7.5,且在该条件下其滤纸酶(FPase)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分别达23.10和54.97 U·mL^-1.  相似文献   
646.
在土壤及底泥重金属测定中不同前处理和分析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硝酸-高氯酸-氢氟酸、硝酸-双氧水和王水3种酸消解体系,电热板和全自动石墨消解仪两种方式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原子吸收和ICP-MS两种测定方法对土壤和底泥国家标准样品以及实际样品中重金属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硝酸-高氯酸-氢氟酸体系可以使样品完全分解,王水浸提土壤和底泥样品的效率在60.6%—87.7%之间,是硝酸-双氧水浸提率的1.3倍.全自动石墨消解仪和电热板相比受热均匀、操作简单,原子吸收和ICP-MS均可对前处理后的土壤和底泥样品进行准确测定,不同实验室可根据硬件条件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47.
四氨基钴酞菁作为一种有前途的可见光催化剂,可光敏化为三线态,与溶液中的O2反应产生活性氧.实验考察了反应过程中的光照时间、光敏剂质量、光照强度和pH等4个因素对活性氧产生的影响,同时确定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检测方法:活性氧与卡巴肼(DPCI)反应,生成卡巴腙(DPCO),以苯-四氯化碳萃取,在563 nm处测其吸光度,从而表示出活性氧的相对产量.实验优化了四氨基钴酞菁催化产生活性氧的条件:于50 mL的溶液中,光照时间为25 min,光敏剂质量为5 mg,光照强度为60 W,pH值为4.同时证明了在反应体系中生成了自由基和单线态氧等活性氧,并且对光催化产生活性氧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48.
木材热解是木材类火灾事件的先导过程,是引起后续的阴燃、着火、燃烧和火焰蔓延等各种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木材的热解非常重要。采用热重分析法对番龙眼木的热重特性及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在空气气氛下,研究样品粒径、试验气氛和升温速率对番龙眼木热解特性的影响。对番龙眼木的热解反应过程的分析,采用Flynn-Wall-Ozawa积分法、Kissinger最大速率法和atava-esták积分法对动力学进行处理。试验得到了一些热解动力学的参数,并推断出不同温升速率下番龙眼木的动力学最概然机理方程为反应级数函数,n=4  相似文献   
649.
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大气颗粒物吸湿性是反映颗粒物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吸湿性研究对深入了解颗粒物的环境和健康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了国外近年来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研究进展:①典型的大气颗粒物吸湿性分析方法为H-TDMA(吸湿性串联差分电迁移率粒径分析仪)系统及其优化方法. ②大气颗粒物吸湿性呈单峰、双峰甚至多峰分布;根据Gf(吸湿性生长因子)随粒径变化的模式,可将大气颗粒物分为强吸湿性和弱吸湿性2类,也可分为纯不溶性、混合不溶性、混合可溶性和纯可溶性4类. ③城市背景点颗粒物的Gf比城市观测点高;城市观测点的颗粒物Gf分布呈夏季高、冬季低,白天高、晚上低的特征. ④颗粒物吸湿性与其化学组成和形态密切相关,纯可溶性盐颗粒物的Gf通常较高. ⑤柴油燃烧源新排放的颗粒物属于弱吸湿性颗粒物,Gf非常小,但在其表面老化后或随燃料中硫含量的增加Gf会明显变大. ⑥生物质燃烧排放颗粒物的Gf相对较高,但存在区域差异性. 针对国内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50.
采用零价铁-缓释碳修复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受氯代烃污染的地下含水层,采用零价铁-缓释碳技术进行修复中试研究。中试期间,向地下9~18 m受氯代烃污染的含水层(体积900 m3)注入7 200 kg零价铁-缓释碳药剂。对地下水中污染物进行定期监测,结果显示:零价铁-缓释碳技术可以高效地将地下含水层中的氯代烃污染物脱氯降解。其中1,2-二氯乙烷的去除率达99.90%以上,1,1-二氯乙烷的去除率达86.00%以上,氯仿的去除率达98.00%以上。在零价铁-缓释碳还原体系存在的条件下,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烷和氯仿三种污染物的半衰期分别为46,115,70 d。研究证明:零价铁-缓释碳技术可以高效地修复被氯代烃污染的地下含水层,并且修复期较短,对氯代烃类污染场地地下水的修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