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3篇
  免费   466篇
  国内免费   804篇
安全科学   380篇
废物处理   67篇
环保管理   217篇
综合类   2052篇
基础理论   363篇
污染及防治   132篇
评价与监测   158篇
社会与环境   125篇
灾害及防治   11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01.
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及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建刚  李占斌  钱程 《生态环境》2010,19(2):423-427
紫色土区土壤及其养分流失对长江水环境产生严重威胁。然而,有关该地区自然降雨侵蚀下土壤及氮磷流失规律的研究却较为少见。以紫色土农田利用为主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监测自然降雨侵蚀下土壤及其氮磷的流失过程,以期服务于流域尺度土壤及养分流失的模拟与控制。结果表明,次降雨径流含沙量与流量的变化基本同步,峰值含沙量往往出现在峰值流量处或略有提前,此后,含沙量迅速降低。硝态氮流失浓度与流量的变化成反比,峰值流量处流失浓度一般达到最低,此后,随着流量的降低,其流失浓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升高过程。铵态氮与水溶性磷的流失表现为剧烈波动的变化特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其占到次降雨无机氮流失总量的88%~97%。  相似文献   
502.
冯强  胡聃  段宝玲  韩晓丽  边俊 《生态环境》2010,26(6):1312-1317
选取北京城区与郊区典型样点,针对栽植多年的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和小叶黄杨(Buxus sinica subsp.sinica var.parvifolia)成龄植株,分别于春、夏、秋3季取样测定叶片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了城区与郊区环境下2种灌木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生长前期(春季)城区车公庄2种灌木的叶绿素总量高于郊区植物园,经过一段时期之后低于植物园(夏秋)。Chlb的城郊变化幅度大于Chla。Chla的变化趋势与Chlb相反造成了Chla/b的大幅度变化。大叶黄杨的叶绿素总量和Chla/b比小叶黄杨受城区环境影响更大。城区环境下2种灌木自由水/束缚水降低,脯氨酸质量分数、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升高,说明城区环境下2种灌木生理代谢水平降低,膜脂过氧化。城区环境下大叶黄杨的自由水/束缚水、脯氨酸质量分数的变化率较小叶黄杨高,2种灌木丙二醛的变化率相近。综合来看,城区环境下大叶黄杨的生理生化反应比小叶黄杨更敏感。  相似文献   
503.
端足类生物是沉积物毒性检测的优选受试生物,定量评价污染物质对其的毒性十分必要.为筛选我国端足类生物用于毒性检测,通过加标镉海水的急性毒性实验,检测了端足类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对重金属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镉对河蜾蠃蜚的毒性效应与其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毒性强度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镉对河蜾蠃蜚96h半致死浓度(LC50)为1.46mg·L-1,与镉对其他端足类生物的96hLC50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04.
为初步探讨农药对海胆胚胎的急性毒性效应,以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yotus internedius)为实验材料,研究了8种常见农药--草甘膦(Glyphosate)、百草枯(Paraquat)、异菌脲(Iprodione)、代森锰锌(Mancozeb)、三唑醇(Triadimenol)、霜霉威(Propamocarb)、百菌清(Chlorothalonil)和速克灵(Procymidone)对海胆胚胎各发育期(二细胞期、四细胞期、上浮囊胚期、原肠期、棱柱幼体期、四腕幼虫期)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并分析了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与EC50的关系.结果显示:1)8种农药对海胆胚胎各发育期均具有一定的急性毒性,以四腕幼虫期为例,8种农药的EC50值分别为草甘膦(3.99mg·L-1)>百草枯(10.38mg·L-1)>代森锰锌(20.77mg·L-1)>速克灵(55.42mg·L-1)>霜霉威(56.09mg·L-1)>异菌脲(86.29mg·L-1)>三唑醇(273.20mg·L-1)>百菌清(647.38mg·L-1).2)LogP与EC50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即随着LogP的增加,各农药对海胆胚胎的抑制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05.
为了探讨污水灌溉与镉胁迫对菠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分别用清水和生活污水配制不同浓度(0、1、5、10、50mg·L-1)的Cd2+溶液,对菠菜进行受试处理,每5d灌喷1次,共处理5次.分别采用邻苯二酚比色法、L-苯丙氨酸比色法、水杨酸比色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对菠菜叶片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清水处理系列: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大,与清水对照相比,PPO、PA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AT活性略有升高,β-1,3葡聚糖酶活性略有降低,各暴露组与清水对照组相比,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2)污水处理系列: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大,与污水对照相比,PPO、PA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AT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各暴露组与污水对照相比,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3)相同Cd2+浓度下,与清水处理相比,各浓度污水处理PAL和PPO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而β-1,3葡聚糖酶明显升高(p<0.05).以上结果显示:单一镉污染和生活污水与镉复合污染对菠菜不同抗氧化系统酶具有不同影响,这可能与污水中各成分与镉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06.
分析梳理了高加速寿命试验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高加速寿命试验的试验方法、基本原理、应力极限等关键问题。剖析了高加速寿命试验与加速寿命试验的联系与区别,阐述二者在试验原理、试验条件、应用目的方面的不同。最后提出未来对HALT的研究可以从发展面向元器件的高加速寿命试验技术、拓展高加速寿命试验的应用范围和途径、建立标准的HALT技术体系几个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507.
在1∶6尺寸城市隧道实验台上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了不同火源功率、竖井横截面尺寸条件下隧道自然排烟竖井的排烟效果。结果表明,竖井的横截面尺寸直接影响竖井内烟气运动的驱动力大小,从而影响排烟效果。在一定的火源功率下,竖井横截面积过小时难以有效排出烟气,面积过大将会产生过于强烈的烟囱效应,导致排烟口下方空气被直接排出,排烟效果显著下降;竖井横截面积一定时,在不同的火源功率下,竖井放置方式同样影响竖井的排烟效果。  相似文献   
508.
工作安全分析(简称JSA)作为有效的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工具被广泛使用,但基层班组员工所做JSA的质量一直不高,具体表现为员工虽然清楚JSA的各个环节,却不能高质量的完成.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层员工文化素质低,文字表达能力差有关,但也是管理者缺乏具体和优秀的指导所致.针对实施JSA的各个环节,分析制约质量提升的具体原因,以标准规范为基础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09.
中国海洋经济区域系统的时空差异随着海洋经济迅速增长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采用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和Theil指数分析不同尺度的中国海洋经济时间和空间差异演化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差异显著年份区域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水平进行评分.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综合分析发现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在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差异变动后有收敛趋势,空间依赖性逐渐增强,根据结论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10.
大型底栖动物是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的主要目标生物类群之一。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监测的通量、精准性、标准化程度提供了新的机遇,但该方法在我国尚未有流域尺度的应用先例,其结果的可靠性和对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指示性有待检验。率先将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用于太湖流域65个点位的底栖动物监测和流域生态健康评价,并与同步进行的形态学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环境DNA方法能检出更多的底栖动物类群,在科、属、种水平上检出的分类单元数分别是形态学监测结果的106%、132%、155%;②基于环境DNA技术的检测方法能够很好地识别形态学监测结果中的优势物种,检出的科级、属级分类阶元能够覆盖形态学监测结果中90%以上的生物量和个体数,同时包含60%以上的物种数;③两种方法对同一物种的检出频次显著相关(R2>0.7,P<0.0001),总体检出一致率达72.3%;④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方面,环境DNA方法与形态学方法的计算结果显著相关(R2=0.235,P<0.0001),94%的点位的B-IBI等级划分误差在1级以内,且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在底栖动物完整性的流域空间格局描绘上高度重合。综上所述,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太湖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监测和评价中的整体应用结果表明,环境DNA监测方法结果可靠,将其进一步规模化应用有望显著提高我国水生态系统生物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生态健康评价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