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699篇
安全科学   154篇
废物处理   105篇
环保管理   140篇
综合类   1039篇
基础理论   30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30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9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 毫秒
251.
通过对国内外石油行业的钻井环境污染源头控制技术的简单综述,分析了钻井工艺可采用小孔径钻井、连续软管工艺、新型固控设施等的技术特点,对选择合适的钻井液以及应用环保型钻井液来减轻污染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我国石油行业钻井环境污染源头控制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2.
根据石化企业环境应急工作面临的任务和国内外发展趋势,对企业的环境应急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论述了开展环境应急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了石化企业开展环境应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253.
利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采用“中心化”无量纲的处理方法,对广东滑坡灾害危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通过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岩土体结构特性、水文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率、降雨分布、地震、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等9个评价因素与滑坡危险性的关联度计算,得出各影响因素与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54.
岩溶地基土洞塌陷评价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之葵  谢永雄 《灾害学》2007,22(3):77-80
地下水(地表水)产生的渗透潜蚀作用、崩解作用等是土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对工程实例中的土洞,采用极限平衡法和压力拱分析法进行了稳定性判别。在土洞中充填砼,然后采用压力灌浆,灌浆所采用的水灰比为1∶1~1∶1.5,灌浆压力一般为0.15~0.30 MPa,地基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255.
256.
首先简单介绍了单轴压缩试验的具体情况。对于拉裂破坏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力学计算模型,并建立了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关系式。对于由拉裂面的存在而导致试件最终破坏的计算模型,提出了4种相应的假设。其中,对4种特征的拉裂面建立了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257.
258.
控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重大任务。碳排放研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从碳排放测算、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行业碳排放研究三个方面对我国碳排放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主要成果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双碳”目标提出现阶段我国“以完善政策标准与加大政府扶持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发展、能源结构调整与新能源技术发展为核心,以探索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增加碳汇及对居民低碳消费倾向的引导和培养为导向”的碳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259.
This paper aims to identify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changes of total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in Beij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1981-2005. Sectoral energy use was investigated when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d significantly. The changes of total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in Beijing are decomposed into production effects, structural effects and intensity effects using the additive version of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method. Aggregat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jor contributor of total effect was made by the production effect followed by the intensity effect, and the structural effect was relatively insignificant. The total and production effects were all positive. In contrast, the structural effect and intensity effect were all negative. Sectoral decomposition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slow down the growth rate of total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TPEC) was to reduce the production of the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al sectors and improving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is period, Beijing's economy has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from an industrial to a service economy. However, the structures of sectoral energy use have not been changed yet, and energy demand should be increasing until the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al production to be reduced and energy intensity of the region reaches a peak. As sequence energy consumption data of sub-sectors are not available, only the fundamental three sectors are considered: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service. However, further decomposition into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ectors is definitely needed for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260.
对在同一单位的三台热水锅炉发生多起水冷壁管爆管事故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