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44篇 |
免费 | 1849篇 |
国内免费 | 30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05篇 |
废物处理 | 182篇 |
环保管理 | 421篇 |
综合类 | 3233篇 |
基础理论 | 987篇 |
污染及防治 | 1275篇 |
评价与监测 | 281篇 |
社会与环境 | 257篇 |
灾害及防治 | 16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4篇 |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196篇 |
2022年 | 321篇 |
2021年 | 284篇 |
2020年 | 293篇 |
2019年 | 200篇 |
2018年 | 248篇 |
2017年 | 284篇 |
2016年 | 276篇 |
2015年 | 317篇 |
2014年 | 351篇 |
2013年 | 469篇 |
2012年 | 458篇 |
2011年 | 451篇 |
2010年 | 363篇 |
2009年 | 356篇 |
2008年 | 332篇 |
2007年 | 329篇 |
2006年 | 254篇 |
2005年 | 200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53篇 |
2002年 | 142篇 |
2001年 | 130篇 |
2000年 | 117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62.
研究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趋势对于开展其环境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大连湾海域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的含量数据,应用变异系数(Cv)分析了浓度分布的空间变异程度,应用逸度分数(ff)分析了PFASs在沉积物-水界面扩散趋势,应用响应系数(RC)分析了有机碳含量对扩散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连湾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9种PFASs的总浓度均为中等变异;在沉积物中的浓度空间差异略大,可能受历史排放污染物残留及污染事故的影响。在海水-沉积物界面扩散过程中,全氟烷基磺酸类和全氟烷基羧酸类化合物呈现相同的扩散特性,总体表现为ff值随PFASs链长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短链PFASs在大连湾海域倾向于存在于水体中,而长链PFASs倾向于扩散到沉积物中。有机碳是影响PFASs在沉积物-水界面扩散趋势的重要参数,且对长链PFASs的影响更明显。全氟辛烷磺酸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大连湾海域中主要处于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63.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纤维是我国近海微塑料的主要存在形态.然而,微纤维对近海底栖生物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底栖生物对微纤维的摄入和排出过程仍不明晰.本文采用近海沉积物中的代表性物种——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作为受试生物,以长度(1.09±0.21)mm、直径 100 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作为目标污染物,研究海水暴露途径下沙蚕对接近环境相关浓度(50个/L、100个/L、200个/L)PET微纤维的 72h摄入过程,以及暴露结束后转移至干净海水中恢复 72h的排出动力学过程.摄入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整个 72h暴露过程而言,沙蚕对PET微纤维的摄入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暴露结束时沙蚕的摄入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5个/g、4.89个/g和 8.55个/g),各浓度组对PET微纤维的摄入速率常数Ku分别在 6 h、1 h、3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1.70×10-4 L/kg/d、1.60×10-4 L/kg/d和 1.40×10-4 L/kg/d).排出实验结果表明,沙蚕体内PET微纤维残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处理组沙蚕体内PET微纤维残留量分别在恢复的 72 h、24h和 48h达到最小值(分别为 1.17个/g、2.05个/g和 2.98个/g);低浓度组沙蚕对PET微纤维的排出速率常数Kd在恢复 3h达到最大值,为(4.81±1.95)/d,对应残留半衰期t1/2 为(0.28±0.18)d;中、高浓度组沙蚕的Kd在恢复 1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19±4.20)/d和(9.12±3.30)/d,对应t1/2 达到最小值,分别为(0.18±0.08)d和(0.11±0.05)d.恢复阶段结束后,PET微纤维主要残留在沙蚕体内,其次是海水溶液中,粪便中最少.本研究表明,PET微纤维浓度影响沙蚕摄食和排泄微纤维的数量和速率.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微塑料在底栖生物中的毒性效应和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4.
采用产酸脱硫反应器进行连续流试验并配合静态试验,从群体生态学角度考察限制性生态因子———CODSO2-4比、硫酸盐负荷率(Ns)、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和碱度(ALK)的定量化对产酸脱硫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CODSO2-4比大于2.0,Ns小于7.5kg(SO2-4)(m3·d),pH=6.0—6.2,ORP=-32.0—-42.0mV,ALK=15.00-42.000mgL是维持硫酸盐还原菌(SRB)较高活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标志,硫酸盐去除率可达80%—90%. 相似文献
165.
为了评估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季节性冻土区温室气体产生机制的影响,通过气体原位采集系统对该区土壤剖面不同土层N_2O、CO_2浓度动态变化进行了为期1a的田间原位监测.共设3个处理:1979年以来规划的禁牧(UG79)、1999年以来规划的禁牧(UG99)和持续放牧(CG)小区.结果表明:土壤剖面N_2O、CO_2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1)3个处理不同时期土壤剖面CO_2平均浓度均表现为:生长期冻融期冻结期,且生长期CO_2浓度要远大于冻融期和冻结期;UG79土壤剖面CO_2浓度最高,CG最低;不同土层间CO_2浓度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UG79、UG99:20 cm≥50 cm≥35 cm≥10 cm≥5 cm;CG:50 cm≥35 cm≥20 cm≥10 cm≥5 cm;(2)土壤剖面N_2O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则与CO_2不同,UG79、UG99呈现出\"单峰型\"变化规律,CG为\"双峰型\"变化规律,即虽然CG在生长期N_2O也有微弱的释放,但3个处理土壤剖面N_2O浓度均在土壤冻融期内急剧增加,其中CG处理土壤剖面N_2O平均浓度最高,与UG79、UG99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层土壤剖面N_2O浓度表现为UG79:20 cm≥50 cm≥35 cm≥10 cm≥5 cm;CG:50 cm≥35 cm≥20 cm≥10 cm≥5 cm;UG99:35 cm≥50 cm≥20 cm≥10 cm≥5 cm.研究得出放牧可以使该区土壤剖面CO_2浓度降低、N_2O浓度升高,这为我国草原季节性冻土区温室气体的准确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6.
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不仅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向国际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未来经济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宏观目标为背景,本文以中国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工业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拓展的STIRPAT模型对工业及其9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达峰进行了情景预测,然后基于公平和效率的双重视角对工业细分行业的减排潜力进行评估。研究表明:(1)仅有低碳情景和抑制排放情景2可以实现中国碳排放2030年达峰,低碳情景是实现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的最佳发展模式,达峰时间最早(2030年),峰值最低(140.43亿t)。激进排放情景则是最差的发展模式,达峰时间最晚(2036年),峰值也最高(150.09亿t)。(2)工业内部各细分行业碳排放的最优达峰情景差别较大。建材和纺织制造业能够实现提前达峰,可以在这类行业率先实施达峰管理措施,使其带动其他行业陆续达峰。(3)最具减排潜力的行业是石油制造业,其次是电力行业,这些减排潜力较大的行业应该成为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4)基于工业各细分行业在减排公平性和效率性上的差异将工业9个细分行业分为四类。其中,石油、钢铁制造业和电力行业属于"高效高公平行业";化工、建材制造业属于"低效高公平行业";采掘业属于"高效不公平行业";纺织、轻工和机电制造业属于"低效不公平行业"。中国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业制定出相应的减排战略,将减排重点放在各行业最具潜力的方面。最后,文章对实现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管理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7.
温度和停留时间对DDT污染土壤热脱附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热处理方法分别对自配DDT及其衍生物(DDTs,包括p,p'-DDT、o,p'-DDT、p,p'-DDD和p,p'-DDE)污染土壤在5个温度(100,200,300,400,500℃),6个停留时间(5,10,20,30,40,50 min)下的DDTs去除率及热处理前后的DDTs残留浓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热脱附对DDTs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显著。当温度达到300℃以上时,热脱附技术的优势开始显现。300℃下40 min时的DDTs去除率与400℃及500℃处理10 min时相当,均能达到97%以上。对热处理前后土壤中DDTs的残留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土壤中的主要污染成分p,p'-DDT在200℃以上时大量减少,主要转化为p,p'-DDE。p,p'-DDE在200~300℃时大量生成,400~500℃被去除。根据能耗分析结果得出较佳热处理条件为400℃,10 min。 相似文献
168.
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监测定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开展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是评估生态保护措施、环境管理政策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论文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例,基于1998—2008年间SPOT_VGT NDVI旬数据,通过分析生长期间的植被年均NDVI值、年NDVI最大值、年NDVI最小值、季节性动态性与物候的变化状况及其趋势,反映研究区植被覆盖空间特征,监测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区域特征为:以林地为主的区域草地-耕地-林地过渡区以耕地为主的区域以草地为主的区域;11 a来,研究区植被覆盖呈减弱趋势,植被覆盖最佳期提前,以林地为主的区域、草地-耕地-林地过渡区和以耕地为主的区域植被覆盖季节性动态变化较小,植被覆盖稳定性较强,而以草地为主的地区植被覆盖最小值日期推后,其季节性动态变化较大,生态环境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9.
170.
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方法,建立2018年云南省16个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包括生活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过程,并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等。结果表明;(1)2018年云南省生活垃圾处理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536万t CO_2当量,各州(市)间排放量差异明显,滇中经济发达地区和滇东北人口密度较高地区排放量明显高于滇西北地区。(2)2005—2018年,云南省生活垃圾处理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增长了191.3%,温室气体排放组成发生明显变化,CH4比重不断下降,CO_2比重不断增加。(3)城镇人口数量、生活垃圾处理量、经济发展水平与温室气体排放量显著相关,其中人口数量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