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1篇 |
免费 | 116篇 |
国内免费 | 39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4篇 |
废物处理 | 40篇 |
环保管理 | 77篇 |
综合类 | 763篇 |
基础理论 | 192篇 |
污染及防治 | 279篇 |
评价与监测 | 42篇 |
社会与环境 | 43篇 |
灾害及防治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75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75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88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81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73.
煤矿区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灰色 聚类方 法对韩城 矿区桑树 坪煤矿 水环境质 量现 状进 行了 评价, 其评 价结 果与 模糊综合评 判大体 吻合。该 方法不仅 注意到水 质分级 界限的模 糊性, 而且 信息 利用 率和 精度 均有 较大幅度的 提高。因 此,利用 灰色聚类 进行水 环境质量 评价不 仅方法简 便,而且 结论更接 近客观实 际 相似文献
74.
3种典型微生物农药对家蚕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云金芽孢杆菌、球孢白僵菌以及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是细菌类、真菌类和病毒类微生物农药的典型代表。为了明确微生物农药对家蚕的毒性影响,选取以上3种典型微生物农药,分别探究其对家蚕的毒性。结果显示:苏云金杆菌原药对家蚕LC50值为1.33×105CFU·m L-1;球孢白僵菌原药对家蚕LC50值为1.14×106CFU·m L-1;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母药对家蚕LC50值大于1.00×108PIB·m L-1。与此同时,通过进一步试验,明确了以上3种微生物农药对家蚕结茧率、死笼率、全茧量、茧层量等关键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除了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母药,高浓度苏云金杆菌原药、球孢白僵菌原药对家蚕的结茧率和死笼率均具有显著影响;3种微生物农药对家蚕产茧能力指标全茧量、茧层量以及蛹重均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75.
垃圾渗滤液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细胞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渗滤液的人类健康风险评估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采用一种新型高级氧化技术UV-Fenton处理渗滤液,并用人体乳腺癌细胞(MCF-7)评估处理过程中渗滤液原液以及渗滤液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的细胞毒性,对垃圾渗滤液中EDCs的细胞毒性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渗滤液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双酚A(BPA)、壬基酚(NP)是产生细胞毒性的主要物质,其毒性大小为DBPBPANP。在同样的氧化降解过程中显示出不同毒性变化规律,通过GC-MS分析,结果显示UV-Fenton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物,这也是引起毒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也说明垃圾渗滤液细胞毒性可以通过UV-Fenton过程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76.
77.
基于GIS与群落调查的北京市野生北柴胡资源量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7年北京市地全区236个群落调查样方数据和典型区域300株野生北柴胡采样数据为基础,采用模型模拟、样方调查、GIS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野生北柴胡分布与资源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野生北柴胡在植物群落中的种群密度介于0~6000株/hm2之间,产量密度范围介于0~683kg/km2之间,密度最大的生境为海拔1 800m左右的山顶杂草草甸;②不同生境下根生物量(Y)与植株地上形态特征株高(x1),叶片数(x2)和分枝数(x3)显著相关;③北京地区北柴胡资源分布面积为752 937hm2,资源总量约为410t;④北京市野生北柴胡资源的水平分布特征表现为,东部怀柔、密云和平谷等地产量密度低,西部和中部地区密度较高,从垂直变化规律看,北柴胡分布的主要区域集中在海拔100~2 000m的范围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产量密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78.
79.
80.
Hongxia Gao Yidian Dong Chunyan Meng Weijun Guan Yingli Liu Guizhi X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3,185(3):2475-2482
This work aimed to determine the DNA and oxidative damage on mice by mixtures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wastewater-irrigated soil, in order to assess their usefulness as markers for this kind of pollution. Wastewater-irrigated soil samples in the vicinity of an industrial area in Tangshan, China were collected, and soil irrigated by underground water satisfying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was used as control group. Organic pollutant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soil using ultrasonic oscillation,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Meanwhile, DNA damage on mice was determined by the Comet assay after oral gavage with the extracts, and changes in 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 (T-SOD) activity,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lutathione, GSH peroxidase (GSH-PX) activity and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in serum of mice were investigated. The number of categories and concentrations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wastewater-irrigated soil is more than those in groundwater-irrigated soil, as identified by the GC-MS. The toxicity test of mice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reagent control group, the activities of T-SOD and GSH-PX decreased; the tailing rate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of mice increased and was mor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is shows that mammalian toxicity end point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joint toxicity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soil. When there is no means to identify each and every pollutant in soil, it is feasible to evaluat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various pollutants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oil is pollut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