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54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69篇
环保管理   67篇
综合类   482篇
基础理论   166篇
污染及防治   269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林可霉素生产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采用单相中温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厌氧生物工艺处理含有有毒难降解有机物的林可霉素生产废水.当进水COD 8000~14000 mg/L,HRT约10h时,COD容积负荷可达20~35kg/(m3·d),COD去除率为50%~55%.适时调整并维持较高的表面水力负荷[0.2~0.4 m3/(m2·h)]、较高的进水有机基质浓度(COD为2000~3000mg/L)和污泥COD负荷[0.2~0.5 kg/(kg·d)],并适当延长启动驯化时间可培养出沉降性好、污泥活性较高的颗粒污泥.废水厌氧生物降解动力学符合Monod方程,动力学常数Vmax=1.3 d-1,Ks=8133mg/L.废水中不可生物降解物质占总COD的比例约为30%,这是废水COD去除率偏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2.
环氧化合物分子结构与致变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化学物质毒性效应登录(RTECS)1998年光盘系统检索获得86种环氧化合物对鼠沙门氏菌致变活性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1种分子描述符中选择出5种对致变活性有明显影响的描述符:碳原子数,苯环数,氢原子数,烷基数和氧原子数.通过样本学习集训练并优化神经网络结构,建模分类预报:对于86个样本,低和高2类活性,正确分类率达到92%.结果表明:3~4个骈接苯环的环氧化物的特殊结构具有很强的致变活性.  相似文献   
173.
麦草畏除草剂厌氧降解可生化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苯环由14C标记合成的麦草畏除草剂,厌氧降解反应至第7天,转化率达64%,有14C标记的CO2产生;第16天,转化率达91%,出现一种主要的中间代谢产物,有CH4产生;第27天,转化率达95%,仍然只有一种主要的中间代谢产物.麦草畏苯环的断裂量仅占总量的2.96%,转化成CO2的为0.74%,转化成CH4的为0.11%.在降解27d中,主要中间代谢产物是3,6-二氯水杨酸,占麦草畏总量的92.04%.3,6-二氯水杨酸的苯环没有被打开,可生化性极低,仍然继续污染环境研究结果为控制麦草畏对人体健康危害,进行生物修复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4.
在210Pb计年的基础上,运用水生生物遗存、色素、有机碳同位素和磁化率分析了东湖钻孔沉积物中的生物与环境信息,重建了东湖100多年来湖泊营养与环境演化历史.研究发现东湖100多年来在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指示重金属污染的磁化率和指示湖泊富营养化的色素指标如蓝藻叶黄素(Myx)、颤藻黄素(Osc)快速上升,相应的水生生物如介形虫、腹足类、水生高等植物等表现明显的组合和变化阶段,同时有机碳同位素偏正与湖泊生产力升高和藻类繁盛有关.沉积记录表明东湖生态系统近代发生了深刻变化,湖泊营养演化自早至晚呈现四阶段性:贫营养阶段(1900-1966AD)色素水平低、拥有较丰富的水生高等植物和腹足类;中营养阶段(1966-1983AD)色素含量增高、水生高等植物和腹足类减少;富营养化阶段(1983-1989AD)色素含量快速增高、水生高等植物消失;超富营养化阶段(1989AD-至今)色素含量稳定居高、某些耐污染的介形类较繁盛.结果对于认识湖泊生态环境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如何治理湖泊环境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5.
基于ETM+图像的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被覆盖度(VFC)的定量遥感是多种地表过程研究的迫切需要.文章选用南京市一幅Landsat 7 ETM 图像,经大气校正后提取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地面实测的植被覆盖度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1~4次多项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NDVI与VFC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 0.874, P < 0.001).在NDVI-VFC的1~4次多项式关系模型中,模型幂次越高,拟合程度越好.综合考虑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3次多项式模型作为最优模型推荐使用:VFC = -1.3438 NDVI 3 0.9774 NDVI 2 0.9988 NDVI 0.1507 (R2 = 0.7961, RMSE = 0.1094),该模型精度在植被中等密集区域(VFC=0.4~0.8)最高,植被稀疏区域(VFC < 0.4)最低,植被密集区域(VFC > 0.8)居中.模型可直接用于全图像的VFC计算,并可通过植被指数的校准,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6.
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化学投药工艺处理肉类加工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优势菌投入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化学投药法应用于肉类加工厂废水处理,通过工程实例,运行结果表明,处理出水水质能稳定达标,而且还具有投资费用少,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7.
新型异养氨氧化菌的分离鉴定及氨氧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岛海岸采集淤泥.通过富集培养,以硅胶平板点种分离.经纯化得到一株氨氧化菌H9菌株。该菌可以在营养培养基中生长,是一株异养氨氧化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rRNA序列分析等初步鉴定该菌属于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 sp.H9)。该菌株具有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能力,明显不同于自养型的硝化作用过程需要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密切协作才能把氨氧化成硝酸的特点。此外,该菌可以在无有机碳的培养基或在有机碳C/N达7或更高的培养基中氧化氨至硝酸;在亚硝化培养基与LB的混合培养基中,在LB占15%以下时,LB越高越有利于氨的氧化和菌的生长。该菌株的生长和氧化氨的最适温度为30℃;pH5.0~10.0,最适为8.0;氨离子摩尔浓度1~40mmol/L,最适为8mmol/L;氯化钠质量分数为0%~8%,最适为3.5%。由于该菌株具有以上的特性和优点.在污水的脱氮处理以及养殖海水的氨氮处理中有较高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是研究氨的生物氧化机制的理想菌株。  相似文献   
178.
有机离子载入-复焙烧失法制备新型净水材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索了一种制备介孔复合净水材料的新方法——载入有机离子一复焙烧失法。通过实验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有机载入剂为CTMAB,有机载入剂(质量浓度5g/L)加入量4mL/g,有机离子交换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40℃,复焙烧失温度230℃,复焙烧失时间1.5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净水材料对色度为7400倍、COD为3040mg/L的染料废水的脱色率为98.9%,略优于杏壳活性炭的脱色率(98.2%);COD去除率为91.3%,与杏壳活性炭的COD去除率91.7%相差无几。净水材料的染料吸附量是添加剂升温烧蚀后产品的近85倍,是酸洗刻蚀后产品的近590倍,是原材料的900多倍,其对染料废水的净化能力整体优于杏壳活性炭。  相似文献   
179.
用次氯酸钠法处理选矿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次氯酸钠法处理铅锌硫化矿选矿废水,考察了废水初始pH、NaClO加入量及反应时间对选矿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在废水pH为4、NaClO加入量为100g/L、反应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选矿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到98.3%;当pH为11、反应时间为10min、NaClO加入量为1g/L时,选矿废水的COD去除率为39.4%。  相似文献   
180.
为探究地表水体与沉积物中酚类化合物的污染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选择天津市3个水源地与6条主要河流,采集了26个地表水样与6个沉积物样品,利用固相萃取与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了水样及沉积物中1-萘酚(1-naphthol)、壬基酚(nonylphenol, NP)、双酚A(bisphenol A, BPA)、2-苯基苯酚(biphenyl-2-ol)、3,4-二氯酚(3,4-dichlorophenol)、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 TBBPA)和对叔丁基苯酚(p-tert-butylphenol, PTBP)等7种高关注酚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并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SSD)法和熵值法(ecological risk quotient, RQ)评估7种酚类化合物水环境和沉积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地表水样中7种酚类化合物均全部检出;其中壬基酚的检出浓度最高,其次为四溴双酚A、对叔丁基苯酚、1-萘酚、2-苯基苯酚、3,4-二氯酚和双酚A。沉积物中酚类化合物的污染分布规律与水样相似,除双酚A外的目标物全部检出。其中,壬基酚浓度比其他物质浓度高2个数量级。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壬基酚对水环境与沉积物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而四溴双酚A、对叔丁基苯酚、1-萘酚、2-苯基苯酚、3,4-二氯酚和双酚A则对环境具有较低风险或者存在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