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03篇 |
免费 | 413篇 |
国内免费 | 117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20篇 |
废物处理 | 131篇 |
环保管理 | 279篇 |
综合类 | 2173篇 |
基础理论 | 461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678篇 |
评价与监测 | 224篇 |
社会与环境 | 227篇 |
灾害及防治 | 2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92篇 |
2021年 | 227篇 |
2020年 | 225篇 |
2019年 | 137篇 |
2018年 | 172篇 |
2017年 | 206篇 |
2016年 | 164篇 |
2015年 | 205篇 |
2014年 | 257篇 |
2013年 | 298篇 |
2012年 | 261篇 |
2011年 | 250篇 |
2010年 | 211篇 |
2009年 | 202篇 |
2008年 | 222篇 |
2007年 | 199篇 |
2006年 | 167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122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108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人口时空分布研究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土地利用布局优化以及生态资源环境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南京市秦淮区为研究区,选择Google Earth平台提供的2014年空间分辨率为0.27 m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根据人们日常活动的时空位移规律,获取“人口-昼夜-土地利用”匹配关系,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建模和空间分析技术,实现100 m格网单元尺度下的昼夜人口空间分布定量模拟,并从街道和建筑斑块尺度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验证,进而分析昼夜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和街景地图等多源数据,可有效克服城市复杂下垫面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物图斑数据较难获取的困难,提高城市人口估算的空间分辨率;(2)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物空间属性信息,能够合理地估算建筑物尺度上的昼夜人口空间分布;(3)由于中心城区建筑物功能布局以及城乡发展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城市中心城区昼夜人口的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白天人口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且部分区域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而夜晚人口的高值分布则相对分散,高值集聚区向城区周边推移。
关键词: 昼夜人口;时空分布;遥感;地理信息分析;南京市;秦淮区 相似文献
22.
利用鄱阳湖流域及周边地区5个站点1467~2016年旱涝灾害史料,结合《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数据和现代器测降水资料,基于相关系数权重法集成重建了鄱阳湖流域近550 a旱涝序列。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经验正交函数等手段分析了鄱阳湖流域近550 a来的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旱涝序列的各IMF分量变化规律符合自然信号的非线性变化的特征,主要的高频变化周期有2~3 a、7~8 a;中低频变化周期有22 a、36 a;低频变化周期有110 a、220 a等。(2)旱涝序列空间场的EOF分解表明,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3.68%,收敛效果明显。第一模态为区域整体变化一致;第二、三模态分别代表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上旱涝变化不一致;第四模态代表赣南地区的极端降水类型。(3)主要空间模态的时间系数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旱涝空间场模态的变化周期与旱涝序列EEMD分解的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EEMD;EOF;旱涝变化;时空特征;鄱阳湖流域 相似文献
23.
以杨梅单宁(BT)为模板,水热法合成纳米二氧化钛(BT-NTO)。采用XRD、FTIR、SEM和TEM技术对BT-NTO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将BT-NTO用于吸附溶液中的Th~(4+),在溶液pH为3.5、温度为25℃、Th~(4+)初始浓度为0.5 mmol/L的条件下,BT-NTO对Th~(4+)的吸附量为0.905 8 mmol/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溶液中共存的Zn~(2+)、Ni~(2+)、Co~(2+)、Sr~(2+)、Yb~(3+)、Nd~(3+)、Sm~(3+)、Gd~(3+)、La~(3+)、Cl-、ClO4-离子对Th~(4+)吸附量影响较小;BT-NTO的重复使用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24.
为了解决农业固体废弃物棉花秸秆还田后的快速降解问题,本研究以棉花秸秆在白腐真菌和噬热性侧孢霉复配下的微生物降解为研究内容,通过对白腐真菌和噬热性侧孢霉拮抗试验、白腐真菌和噬热性侧孢霉复配对棉花秸秆降解的最优条件组合筛选试验、白腐真菌与噬热性侧孢霉复配在田间降解秸秆的系列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白腐真菌和噬热性侧孢霉两种菌株共存时不相互抑制菌丝生长,菌株之间不发生拮抗反应,可以对两种菌株进行复配形成棉花秸秆降解菌群;(2)根据L9(34)正交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温度、氮添加量、菌种类型和料水比这四种因素对棉花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和酸性洗涤纤维的降解效果,室内降解棉花秸秆在最优组合条件温度45℃、氮添加量3%、料水比1/2,复合菌群下的效果最好;(3)田间降解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室内降解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冬季低温和降雪等情况下,为期50 d的田间试验中复配菌组对棉花秸秆降解率达到29.93%。后续实验需要在考虑实际土壤磷素含量情况下,确定适合于棉花秸秆降解的磷素补充量来促进棉花秸秆在田间快速降解。本研究对农业固体废弃物棉花秸秆在田间的快速降解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5.
采用反相微悬浮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β-环糊精(β-CD)微球,用丁二酸酐对β-CD微球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pH敏感性β-CD(pH-β-CD)微球.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球的结构、粒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pH、吸附时间和微球加入量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pH为10.0、吸附时间为90 min的条件下,当pH-β-CD微球加入量为50 mg时,pH-β-CD微球吸附量为16.1 mg/g;当pH-β-CD微球加入量为250 mg时,pH-β-CD微球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达96.2%. 相似文献
26.
27.
以餐饮企业的熟食操作间为例建立物理模型,通过CFD方法模拟不同空间阻塞度下天然气泄漏爆炸情形。研究结果表明:阻塞率在99.95%~100%时,燃气浓度呈现反抛物线式上升。空间阻塞率在99.982%时(开敞面积1 m2),泄漏1 200 s,熟食操作间燃气浓度值可达6%;空间阻塞率在99.955%(开敞面积2.5 m2)~100%时,燃气爆炸后熟食操作间内产生的超压最大值均大于30 kPa;当空间阻塞率在99.991%(开敞面积0.5 m2)~100%时,设定工况下爆炸超压随空间阻塞率呈指数式增加。研究认为,空间阻塞率在99.95%以上,燃气泄漏极易形成可燃蒸汽云,发生爆炸产生冲击波超压能够毁坏建筑物,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有燃气使用的空间,应尽可能降低空间阻塞率,以避免可能的燃气泄漏形成危险域和爆炸形成过高冲击波超压。 相似文献
28.
采用滤膜法结合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调查了北京地区温榆河流域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磺胺甲厄唑-甲氧苄啶联用)和左旋氧氟沙星4 类抗生素耐药大肠杆菌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温榆河流域总大肠杆菌数为103~107 个/L,耐药大肠杆菌数为0~106 个/L;大肠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和磺胺耐药率分别为10%~35%、5%~25%、10%~35%,而使用时间最短的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则低于15%;受渔场排放影响的采样点,四环素耐药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该点其他抗生素耐药大肠杆菌数量,而左氧氟沙星耐药大肠杆菌数量百分比相对较高的采样点推测可能源于人类排放. 相似文献
29.
为了研究覆岩破坏后形成“两带”的渗透率分布规律,根据理论推导应力-应变曲线以及采空区材料力学参数公式,建立“两带”渗透率分布模型,采用COMSOL软件分别对垮落带的渗透率分布和断裂带渗透率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垮落带渗透率呈“椭圆”分布,渗透率最大可达到1.07×10-6 m2,最小可达到1.5×10-8 m2;随着高度的增加,采空区两侧的渗透率变化幅度增加,中部的渗透率变化值较小。断裂带渗透率呈“铲状”分布,靠近工作面区域渗透率最大,断裂带的渗透率在上下隅角处最大可达到1.8×10-10 m2,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渗透率减小。研究结果可为西部典型浅埋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提供现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