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95篇 |
免费 | 1866篇 |
国内免费 | 44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00篇 |
废物处理 | 311篇 |
环保管理 | 428篇 |
综合类 | 3153篇 |
基础理论 | 1098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2019篇 |
评价与监测 | 248篇 |
社会与环境 | 183篇 |
灾害及防治 | 26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93篇 |
2023年 | 183篇 |
2022年 | 298篇 |
2021年 | 264篇 |
2020年 | 216篇 |
2019年 | 199篇 |
2018年 | 220篇 |
2017年 | 276篇 |
2016年 | 321篇 |
2015年 | 388篇 |
2014年 | 424篇 |
2013年 | 567篇 |
2012年 | 446篇 |
2011年 | 434篇 |
2010年 | 381篇 |
2009年 | 352篇 |
2008年 | 346篇 |
2007年 | 298篇 |
2006年 | 284篇 |
2005年 | 199篇 |
2004年 | 144篇 |
2003年 | 183篇 |
2002年 | 182篇 |
2001年 | 153篇 |
2000年 | 148篇 |
1999年 | 148篇 |
1998年 | 153篇 |
1997年 | 116篇 |
1996年 | 113篇 |
1995年 | 121篇 |
1994年 | 104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 ,采用浸涂 -烧结法制备的负载型纳米TiO2 作为光催化剂 ,通过对水中微量溶解性间二甲苯的光催化氧化过程的研究表明 ,初始浓度在 6 .6 8— 17.36mg/L的范围内 ,间二甲苯的光催化反应遵循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随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半衰期则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经 1.5h反应后 ,溶液中间二甲苯的去除率从 17.36mg/L的 5 4 .4 4 %增加到 6 .6 8mg/L的 75 .90 %。 相似文献
43.
Catalytic amination and dechlorination of para-nitrochlorobenzene (p-NCB) in water over palladium-iron bimetallic catalys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mical treatment of para-nitrochlorobenzene (p-NCB) by palladium/iron (Pd/Fe) bimetallic particles represents one of the latest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for the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and groundwater. The amination and dechlorination reaction is believed to take place predominantly on the surface site of the Pd/Fe catalysts. The p-NCB was first transformed to p-chloroaniline (p-CAN) then quickly reduced to aniline. 100% of p-NCB was removed in 30 min when bimetallic Pd/Fe particles with 0.03% Pd at the Pd/Fe mass concentration of 3g 75 ml(-1) were used. The p-NCB removal efficiency and the subsequent dechlorination rat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bulk loading of palladium and Pd/Fe. As expected, p-NCB removal efficiency increased with temperature as well. In particular,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p-NCB was measured to be 67%, 79%, 80%, 90% and 100% for reaction temperature 20, 25, 30, 35 and 40 degrees C,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show that no other intermediates were generated besides Cl(-), p-CAN and aniline during the catalytic amination and dechlorination of p-NCB. 相似文献
44.
45.
46.
低温条件下生物除磷系统的强化启动和运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比试验对冬季低温条件下生物除磷系统的启动和运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1)温度对生物除磷系统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有机物的酸化水解而间接产生作用的;(2)通过人工投加HAc使污水中VFA≥80mg/L时,可以顺利启动生物除磷系统;(3)设置独立水解酸化池,可以提高生物除磷效果,在进水COD=150~300mg/L、磷酸盐=5mg/L时,出水磷酸盐≤1mg/L;(4)低温条件下按照水解-外循环ERP-SBR方式运行时,在磷酸盐浓度高达10mg/L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出水磷酸盐浓度≤0.5mg/L。 相似文献
47.
48.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恶臭防治进行立法的国家,经过50多年的发展,日本形成了以“22种特定恶臭物质”和“臭气指数”为管控指标的恶臭排放标准体系,对产生恶臭企业的厂界、排气筒和外排水进行排放管控。本文着重介绍两类管控指标在三个管控点位排放标准的制定依据和计算方法,这是日本恶臭排放标准体系精细化程度高、基础研究扎实的具体体现,对我国的标准制定和恶臭基础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日本以“不引起周边居民反感”的臭气强度范围2.5~3.5作为厂界排放标准限值制定依据,通过对特定恶臭物质/臭气指数与臭气强度的关系研究,制定厂界排放标准范围,并且规定市区町村根据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日本排气筒排放限值依据厂界限值通过模型计算得到,受地形、天气等因素影响,一厂一标准。臭气指数的外排水标准通过厂界限值计算得到,特定恶臭物质的外排水标准限值通过研究恶臭物质在水和大气中的影响关系得到。我国国标制定了排放标准的下限,各省(区、市)在国标基础上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日本1313个市区町村在国法的范围内制定了地方标准,而我国的恶臭地方标准非常少。我国同时执行8项特定恶臭物质和臭气浓度标准,并规... 相似文献
49.
为探索土壤热解吸修复技术对POP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修复后土壤可耕作性,选择北京某农药厂旧址的POPs农药污染土壤,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热解吸处理后土壤中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各组分的去除率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热解吸修复技术可有效去除土壤中POPs农药,其中,p,p’-DDE与α-HCH组分去除率受热解吸温度的影响比其他组分更为明显。∑HCH与∑DDT在310℃、340℃时分别达到97%、99%的去除率,且此时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低于我国《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此后去除率受温度的影响不明显。热解吸温度对修复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温度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分别由0.78%、0.0352%降至0.14%、0.0107%;pH波动幅度较小,由7.80变至8.25;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存在波动,但呈整体下降趋势,由7.87 mg/kg降至5.00mg/kg;土壤中速效磷显著增加,由7.59 mg/kg升至21.8 mg/kg。而在最优温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受热解吸温度的影响较小。由此可以说明,热解吸技术可以用于POPs污染土壤的修复,选择适当的热解吸温度对土壤的可耕作性影响有限,因而是一种潜在的绿色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