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1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923篇
安全科学   302篇
废物处理   137篇
环保管理   242篇
综合类   1745篇
基础理论   445篇
污染及防治   698篇
评价与监测   159篇
社会与环境   163篇
灾害及防治   9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目的针对传统工具误差分离方法得到的分离结果不够准确可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等效误差实现对惯性系统精度判定的方法。方法首先基于主成分分析,定义等效误差,等效误差具有独立、无偏的性质。然后提出基于等效误差的假设检验判断惯性系统精度是否合格的方法。结果算例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惯性系统精度的可信判断。结论该方法解决了以往方法误差大,分析结论可信度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892.
发电排污造成的水污染与日俱增,已经是生态环境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对发电排污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其对水污染治理所产生的影响。在发电排污信息采样过程中,依照水体性能分布,重要水工构筑物与现有水文站点结合的方式,设置发电排污信息采样布点;通过滤纸将采集信息样本进行过滤,使用0.45μm滤膜,将样本中极小颗粒物和细菌微生物过滤;对发电排污风险进行分级,基于发电排污风险评估模型及风险分级结果,建立水污染分级治理标准;分别采用分片集中治理、分散治理及分级治理的水污染治理模式,实现因发电排污导致水污染的高效治理。  相似文献   
893.
中国在废荧光灯管回收管理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法规制度体系,导致废荧光灯管大部分混入生活垃圾进行了填埋或焚烧处置。欧盟在废荧光灯管回收管理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收集体系和资金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应借鉴欧盟经验,尽快建立健全社会源废荧光灯管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快建设社会源尤其是家庭源废荧光灯管的多元化收集体系,积极探索实行由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主导的资金机制运行方式,并坚持开展长期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894.
为深入研究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及其湿热羽对内陆核电厂气载流出物扩散影响,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CM+提供的k-ε湍流模型模拟了单一冷却塔的运行和停机对不同位置、不同释放高度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释放高度为10m,释放点位于停机冷却塔迎风侧时,释放点下风向的地面轴线弥散因子相比于没有冷却塔时普遍降低1/3~1/2.当释放高度为75m,冷却塔运行时,若释放点位于冷却塔迎风侧时,轴线弥散因子相比于没有冷却塔时普遍增大1~2倍;若释放点位于冷却塔背风侧,则相比于没有冷却塔时普遍降低约1/2.当冷却塔停机时,无论75m高度释放点位于迎风侧还是背风侧,其轴线弥散因子均高于没有冷却塔时.当迎风侧释放高度达到150m时,在释放点下风向约800m的范围内,冷却塔湿热羽使得轴线弥散因子显著增大,但到了800m范围以外,冷却塔湿热羽使得轴线弥散因子减小.  相似文献   
895.
主要通过浸没式平板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阻力分布和膜表面的污染特性来分析波纹微通道湍流促进器减缓浸没式平板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效果.结果表明,波纹微通道湍流促进器有效地降低了总阻力Rt,降低率达到68.01%,其中的Rrf、Rc和Rp+Ra分别降低54.20%、87.98%和84.00%;滤饼层厚度、有机和无机污染成分都减少,且污染层更易去除.综合膜污染阻力分布和膜表面污染物表征结果从扰流作用强化机理、逆扩散机理、絮凝机理和微孔强化过滤机理四个方面分析了波纹微通道湍流促进器减缓浸没式平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896.
为了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CH4排放的影响以及入侵至不同潮位对CH4排放影响程度的差异及其可能机制,采用邻近互花米草与土著植物群落相配对的试验设计,在长江口东滩湿地的高潮滩和低潮滩各设置1条样线.结果表明,与土著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入侵显著增加了长江河口湿地的植物生物量,显著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微生物碳和氮含量.高潮滩互花米草群落年均CH4排放强度为(0.68±0.08)mg/(m2·h),显著高于芦苇群落(0.21±0.01)mg/(m2·h),低潮滩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群落年均CH4排放速率分别为(8.31±0.50)和(3.93±0.18)mg/(m2·h),前者显著高于后者.此外,高潮滩互花米草与芦苇群落之间年均CH4排放强度的差异为(0.47±0.08)mg/(m2·h),显著低于低潮滩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藨草群落之间年均CH4排放强度的差异(4.37±0.48)mg/(m2·h).上述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通过改善CH4产生所需底物的质和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的量,从而显著增加了长江河口湿地CH4排放量.互花米草入侵至低潮滩增加的CH4排放量是互花米草入侵至高潮滩的10倍左右,表明互花米草入侵至长江河口湿地对CH4排放的影响程度可能会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互花米草入侵至更厌氧的土壤环境可能会对CH4排放的影响程度更大.本研究可为准确估算互花米草入侵对中国海岸带湿地CH4排放的影响程度,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海岸带湿地资源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97.
针对基于机会成本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建立基于机会成本的闽江流域跨界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分类统计了2010~2015年流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的成本,并结合下游地区福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闽江流域下游地区应支付给上游地区的补偿量。结果表明,三明市获得的补偿额为0.5694~0.9407亿元,南平市获得的补偿额为2.0104~2.7061亿元,下游地区福州市需要支付生态补偿额为2.5797~3.4913亿元。针对补偿标准测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拓展补偿资金筹措渠道,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补偿模式,在补偿资金的同时加以项目或技术补偿,缓解上游地区的资金、技术压力。  相似文献   
898.
通过对海州湾潮滩HZ02岩芯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HZ02岩芯中稀土元素平均值为225.36×10-6; 稀土元素类型特征表现为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相对亏损、δEu中等程度亏损、δCe为弱的负异常; 岩芯沉积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陆源沉积物的稀土配分模式十分相似,可能暗示海州湾潮滩沉积物来源主要受陆源影响和控制。而且,1958年以前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临洪河,其次为废黄河,1958年以后,由于修建石梁河水库,临洪河物质减少。  相似文献   
899.
贫困村的脱贫能力直接影响脱贫工作的成效,研究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问题有助于确保我国脱贫任务的全面完成。论文以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粤北连州市为例,从村级尺度出发分析其相对贫困村的基本特征,进而构建脱贫潜力评价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共同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方法完成连州市66个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等级评价,并利用脱贫制约因素得分划分脱贫潜力类型。结果表明:1)连州市的相对贫困村自然区位条件较差,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受政策约束影响较大,空间分布呈集聚型;2)脱贫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区位、资源条件、经济因素、社会保障和设施配套等5个要素层共22个因子,其中权重占比最大的是经济因素和设施配套的6个因子;3)脱贫潜力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属于脱贫潜力中等以上的相对贫困村占65.15%,说明连州市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总体情况较好;4)脱贫潜力类型划分中,优先脱贫型占16.67%,稳步脱贫型占28.79%,重点帮扶型占54.54%。研究结果能为地方政府制定精准的脱贫策略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与指引。  相似文献   
900.
The immobilization of co-contaminant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pollutants by biochar is an efficient remediation strategy. However, the effect of biochar amendments on the bioaccessibility of the co-contaminants in dry versus flooded soils has rarely been compared. In batch experiments, bamboo-derived biochar(BB) had a higher sorption capacity for phenanthrene(Phe)/pyrene(Pyr)/zinc(Zn) than corn straw-derived biochar(CB), while CB had a higher sorption capacity for lead(Pb) than BB. After 150 days of incubation, the amendments of 2% CB, 0.5% BB and 2% BB effectively suppressed the dissipation and reduced the bioaccessibility of Phe/Pyr by 15.65%/18.02%, 17.07%/18.31%and 25.43%/27.11%, respectively, in the aerobic soils. This effectiveness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the anaerobic soils. The accessible Zn/Pb concentration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aerobic soils than in the anaerobic soils, regardless of treatments.The Gram-negative bacterial biomass and the Shannon–Weaver index in the aerobic soil amended with 2% CB were the highest.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jointly affected by changes in the bioaccessibility of the co-contaminants and the soil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caused by biochar amendments under the two conditions. Therefore, dry land farming may be more reliable than paddy soil cultivation at reducing the bioaccessibility of Phe/Pyr/Zn/Pb and enhancing the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in the short te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