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7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981篇
安全科学   238篇
废物处理   146篇
环保管理   195篇
综合类   1594篇
基础理论   452篇
污染及防治   726篇
评价与监测   131篇
社会与环境   136篇
灾害及防治   9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本文介绍了全氟异丁烯(PFIB)物化性质及产生;总结了其毒性;分析了气相色谱法分析PFIB方法:讨论了人员和环境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992.
以长三角某典型河流型水源地源水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传统工艺及基于凹凸棒土处理单元的6种强化工艺,对各工艺及其处理单元应用于典型氯化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及其前体物控制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预O3+凹土强化混凝+O3-GAC强化的工艺对上述2种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控制效果最佳;在传统工艺中单纯增加O3处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KMnO4控制消毒副产物的效果一般,但KMnO4处理可强化后续单元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各工艺处理出水中三卤甲烷和卤乙酸单项指标均能达标,但传统工艺和经凹土强化混凝+GAC强化的工艺出水三卤甲烷4种化合物的实测浓度与其各自限值的比值之和均大于1.0,不能满足水质要求,必须进行强化处理。凹土强化混凝单元在6种强化工艺条件下对三卤甲烷生成潜能(THMFP)和卤乙酸生成潜能(HAAFP)的去除率较传统混凝单元平均提高15.99%和4.92%;各强化工艺对THMFP和HAAFP的去除率较传统工艺均提高20%以上(除凹土强化混凝+GAC强化的工艺外),消毒副产物产生量降低40%以上,工艺成本降低20%以上。  相似文献   
993.
电解锰渣的综合利用进展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解锰渣是电解金属锰时产生的酸性滤渣,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随着电解锰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堆放填埋的电解锰渣引发了严重的水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对锰渣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电解锰行业和环保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电解锰渣特性的分析基础上,对国内外电解锰渣的综合利用进展(如锰离子回收、肥料制作和建筑材料应用)进行了回顾,分析了锰渣各种资源化利用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电解锰渣的研究与应用前景,旨在为锰矿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与电解锰渣的综合回收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石灰石颗粒移动床脱硫工艺参数是影响脱硫效率和操作压降变化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工艺参数对脱硫过程的影响,基于正交实验方法,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到喷淋密度、空床气速、SO2浓度、烟气温度和床层下移速度对脱硫效率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和脱硫效率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了各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各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程度依次是空床气速>喷淋密度>SO2浓度>烟气温度>床层下移速度。喷淋密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高度显著,呈正相关;空床气速对脱硫效率的影响高度显著,呈负相关;SO2浓度和烟气温度对脱硫效率有影响但不显著,呈负相关。床层下移速度与脱硫效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5.
采用聚丙烯腈基石墨毡电极,以NaCl为电解质,在恒流电解的条件下,对质量浓度为1 000 mg/L、COD=3 672 mg/L的模拟邻甲酚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了电解时间、初始废水pH、NaCl加入量、电流密度对邻甲酚去除率的影响,考察了废水的COD变化,并探讨了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石墨毡电极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吸附性,对邻甲酚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氧化性能;常温常压下,初始废水pH为6~7、电流密度为90 A/m2、向300 mL废水中加入0.5 g NaCl时,经4 h电解,邻甲酚的去除率达到97.1%,COD的去除率达到47.3%;处理后废水的BOD5/COD由0.04提高至0.33,可不经稀释直接进行生物处理。  相似文献   
996.
为了研究灭活厌氧污泥和活性厌氧污泥对问二氯苯(m-DCB)的吸附,考察了吸附平衡时间、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污泥投加量和pH对吸附m-DCB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污泥对m-DCB的吸附在1h内达到平衡。应用伪一级、伪二级反应动力学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厌氧污泥吸附m-DCB更符合伪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2种污泥对m-DCB的吸附都可以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拟合,但Langrnuir吸附模型的拟合结果要好于Freundlich模型,且活性厌氧污泥的吸附性能显著高于灭活厌氧污泥。从吸附热力学上看,该吸附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pH值对2种污泥吸附m-DCB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997.
以微波无极紫外灯为光源,P25型Ti O2为催化剂,研究了微波反应器中茜素绿(AG)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考察了染料初始浓度及p H对降解效率的影响,利用ESI电子喷雾质谱和离子色谱测定了茜素绿降解的中间产物,并对产物的可生化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波/紫外/二氧化钛体系拓宽了染料浓度和p H的适用范围。降解后生成了大量小分子物质,可生化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BOD5/COD值从反应前的0.0959增加到了0.40。  相似文献   
998.
山羊粪污颗粒静态好氧堆肥过程的生物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羊粪便颗粒进行了理化表征,发现其外表致密内芯多孔的结构特点,且其总体C/N比为25.69~27.88,适合直接堆肥,提出采用生物接种破坏表层,强化堆肥进程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接种可以大大强化堆肥过程中的生化反应进程,缩短堆肥发酵周期。产物中N、P含量随着生物接种量的增加而增大。当以VT-1000菌剂按10 mL/kg干物质接种时,堆体温度在2 d内就达到50℃,在高温期50~60℃维持7 d以上,其堆肥腐熟后物料TN、TP分别增加0.70%和1.59%,其C/N<15,更趋于稳定化,且最终产物中粪大肠菌群数<3个/g,未检验出蛔虫卵,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999.
选取芦山地震涉及的2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应用野外实地踏勘和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当地国土、水利、建设等部门提供的相关统计资料,已查明芦山地震灾区782处次生山地灾害(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获取了这些次生山地灾害的基础信息。在GIS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环境背景、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研究表明: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烈度为Ⅷ Ⅸ区、中低山区、坡度0°~40°、坡向为东西两向、第三系砂砾夹泥岩区、河流冲刷强烈和年降雨量>1 200 mm的区域;发育成因主要是地形条件对次生山地灾害的形成的影响表现出与非地震条件下的新特征;地震效应重构了地表形态,为次生山地灾害发育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降水与河流冲刷作用的改变,影响边坡稳定性,为次生山地灾害提供动力;人类过度的社会经济活动加速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00.
Food utilization and growth of the 5th and 6th instar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larvae, and its effect on reproduction potential was evaluated by feeding larvae diets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Ni for 3 generations. Dose-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Ni levels and food consumption and growth were variable with different larval developmental period and Ni exposure duration. RCR, AD and RGR of the 6th instar larvae were much more affected by Ni exposure than those of 5th instar larvae, and the effects were strongest in the 3rd generation. It was found that RCR was significantly stimulated after 1 and 20 mg kg−1 Ni exposure, while AD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after 1, 5, 10 and 40 mg kg−1 Ni exposure. However, lower levels of Ni (?5 mg kg−1)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higher levels of Ni (?10 mg kg−1)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RGR. In 3 successive generations, 10 mg kg−1 N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ECI and ECD of the 5th instar larvae, and 5 mg kg−1 N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ECD of the 6th instar larvae. However, ECD were all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with 20 mg kg−1 Ni exposure.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durations of larvae were shortened at low levels of Ni, but extended at high levels of Ni. Fecundity was inhibited by the highest Ni doses in each generation, while improved by low Ni doses in the 3rd generation. Hatching rates in all trea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 Ni dose-dependent manner. Study indicated that effects of Ni on these parameters were predominant with the increasing Ni exposure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