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44篇
  免费   2217篇
  国内免费   4286篇
安全科学   2315篇
废物处理   208篇
环保管理   1190篇
综合类   10641篇
基础理论   2095篇
污染及防治   412篇
评价与监测   877篇
社会与环境   1082篇
灾害及防治   727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367篇
  2022年   953篇
  2021年   945篇
  2020年   1178篇
  2019年   708篇
  2018年   704篇
  2017年   774篇
  2016年   616篇
  2015年   889篇
  2014年   762篇
  2013年   1029篇
  2012年   1268篇
  2011年   1265篇
  2010年   1142篇
  2009年   1049篇
  2008年   1003篇
  2007年   1035篇
  2006年   950篇
  2005年   760篇
  2004年   549篇
  2003年   401篇
  2002年   321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泛长江三角洲2002~2012年市域面板数据,并借助面板SDM及空间效应分解方法,对区域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及其动力因子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都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当邻近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每提高1%,将促进本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增加约0.257%和0.312%;2区域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各动力因子的空间交互作用也较为明显。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设施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入境旅游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旅游服务设施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内旅游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也较显著。3保障性因子多为正向溢出,吸引性因子多为负向溢出。前者体现了动力因子的空间模仿效应,后者反映了空间竞争效应。保障性因子和吸引力因子的空间效应强度及作用路径差异推动着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912.
对西昌高原鳅(Triplophysa xichangensis)人工繁殖中的催产药物及其剂量、受精方式、孵化方法和仔鱼水花培育方法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对性腺发育至Ⅳ+~Ⅳ++期的雌鱼分二次注射LRH-A2 0.1μg/g(鱼体重)和HCG 20 IU/g(鱼体重),雄鱼剂量减半,注射量0.1 mL,能很好地促进雌雄鱼发情并产卵排精,在水温19±0.5℃时的效应时间为30.5~31 h;在一个特制的塑料盆中完成了亲鱼培育、打针催产、发情、自然产卵受精、孵化以及仔鱼培育等全部人工繁殖过程,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水花培育20 d的成活率平均分别为97.2%、85%和85%。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西昌高原鳅规模化繁育,对长江上游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13.
基于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思路,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某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工业园区主要水环境问题及原因,分别对园区企业和集中污水处理厂提出排水水量、水质控制要求,从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上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和要求。结果表明,各项减排措施实施后,COD、氨氮、石油类物质分别削减49.4%、71.0%、72.6%,园区排水总量控制在1.18万t/d,最终保证园区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14.
利用中和共沉淀—铁氧体法处理甘肃某稀有金属生产企业产生的含镍、铬废水,同时对该废水的处理工艺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经测定,废水中Ni 2+质量浓度为50mg/L,Cr(Ⅲ)质量浓度为87mg/L。通过实验得到处理工艺的最佳条件:投料摩尔比(Fe2+/(Ni 2++Cr2O2-7))为9,pH=9,温度为70℃。出水中镍、铬均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要求,为中和共沉淀—铁氧体法处理混合重金属废水的工艺条件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15.
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与膜生物反应器(MBR)有机结合,研究了该MBBR—MBR串联系统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7.50、11.75h条件下的脱碳脱氮的效果以及对工业园区综合废水污染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1)MBBR—MBR串联系统脱碳脱氮的效果良好,HRT的改变对系统的去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总HRT由17.50h变为11.75h,模拟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降低,但氨氮、硝态氮和TN的去除效果基本不受影响。(2)MBBR—MBR串联系统处理印染工业园区综合废水也有较好的效果,当进水COD、氨氮分别为150~450、20~40mg/L时,出水COD、氨氮平均分别为53.1、1.8mg/L,MBBR—MBR串联系统对COD、氨氮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80.4%、93.1%,但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不是很理想。  相似文献   
916.
张楠  陈蓉  王永忠  廖强  朱恂 《环境工程学报》2015,9(3):1496-1500
本文采用多孔曝气管的曝气方式,以蠕动泵为藻液循环的动力,研究了气体流量、光照强度、光照周期等因素对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内蛋白核小球藻生长与代谢特性的影响,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半定量法对不同光照条件下藻细胞内蛋白质、油脂以及多糖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气体流量、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有利于跑道池内蛋白核小球藻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在本实验条件下,在最佳气体流量2 000 m L/min条件下,光照强度为3 500μW/cm2,光照周期为16∶8时最有利于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光照强度为2 000μW/cm2和光照周期为16∶8的条件均有利于藻细胞内油脂的积累。  相似文献   
917.
两种表面活性剂对剩余污泥产酸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批式反应器中研究了常温下2种(两性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剩余污泥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表面活性剂均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剩余污泥生产有机酸的产量.在污泥发酵的第4天,0.1g·g-1(表面活性剂与污泥干重比,下同)的两性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分别使剩余污泥生产有机酸的浓度达到226.4和861.4 mg·L-1(以COD计,下同),而空白试验中生成的有机酸浓度仅为3.2 mg·L-1.同时,剩余污泥的有机酸产量随表面活性剂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低于0.2 g·g-1时,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处理的剩余污泥中有机酸浓度仅为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处理的剩余污泥中有机酸浓度的50%;当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增至0.3 g·g-1时,两者的有机酸最大产量接近.此外,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加入量对有机酸的组成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8.
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排放与行驶工况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SEMTECH-D车载排放测试仪测量了东风柴油卡车在城市实际道路工况以及等速和加速工况下的油耗及污染物排放状况.测试结果显示,测试卡车实际道路综合百公里油耗为17.8 L,NOx、CO和HC排放因子分别为3.96、8.86和2.15g·km-1.其中主干道路况相对较差,油耗与排放因子较高,是所有测试道路平均水平的1.3~1.8倍左右.研究结果表明,重型车油耗及污染物排放与各行驶工况下的速度、加速度均密切相关,车辆在高速加速行驶状态下易产生高排放.车辆在30~50 km·h-1速度区间内等速行驶时,油耗与排放因子最为经济且环境友好.车辆在加速行驶时,油耗与NOx、CO排放因子可达到城市实际道路平均水平的2.0、2.2、1.4倍,急加速时达到2.8、2.1、14倍.应用比功率概念可准确描述车辆在各运行工况下的排放水平,但在重型车上缺乏实验依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19.
焦化废水污染特征及其控制过程与策略分析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28  
针对量大面广、成分复杂、具有典型的有毒/难降解工业有机废水特征的焦化废水,介绍了不同生产工艺的水质水量、污染物组成、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特性及基于其特性的废水处理方法的选择;重点分析了以脱氮为目标的A/O、A2/O、A/O2、O/A/O工艺的特点,强调了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高效性;从溶解氧、温度、pH值、营养组成、污泥龄及有毒有害物质调控等方面讨论了焦化废水污染控制过程的影响因素,比较了不同工程工艺的技术特点与经济差异,对一些敏感性指标提出了控制策略,强调了技术创新与政策性补偿有助于解决行业环保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920.
邓良伟  孙欣  陈子爱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0):1643-1651
采用批式反硝化试验,研究了BOD5和NOx-N(NO3--N与NO2--N之和)浓度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反硝化过程中NOx-N转化为零级反应,与NOx-N浓度无关;在碳源限制的条件下,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反硝化过程中NOx-N转化速率与BOD5的关系遵从Monod方程.以Monod方程和碱度平衡为基础,推导出配水比例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表明,进水碱度与进水氨氮浓度之比小于3.82时,仅靠配水措施不能平衡整个处理系统的碱度,还需要外加碱度;进水碱度与进水氨氮浓度之比大于6.90时,序批式反应器(SBR)可以直接处理厌氧消化液,不需要配水,厌氧-加原水-间歇曝气工艺不适用.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碱度与氨氮浓度之比大多为3.82~6.90,因此,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好氧后处理适宜采用厌氧-加原水-间歇曝气工艺.通过数学模型作图显示,配水比例随着水力停留时间、SBR反应器数量、反应器中微生物浓度、滗水器工作能力以及亚硝化率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反应器运行周期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