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3篇
  免费   561篇
  国内免费   1406篇
安全科学   505篇
废物处理   99篇
环保管理   338篇
综合类   3077篇
基础理论   528篇
污染及防治   346篇
评价与监测   171篇
社会与环境   266篇
灾害及防治   21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310篇
  2021年   258篇
  2020年   315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70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356篇
  2011年   348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四川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保护好四川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对全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分析研究了四川水土资源与生态保护现状,针对水土流失面广强度大、土地沙化、退化和荒漠化严重、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粮食安全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利用率低、旱灾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合理确定退耕还林规模,稳定和保护现有耕地面积;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节约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节约用水,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能力;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5条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应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22.
河流健康受水文条件、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影响存在季节性特点。作为以维护河流健康为目标的生态调度,在四季变化明显的北方地区也应具有分时期的特性。以辽河干流为研究区域,以月为单位对其河流健康进行评价,探讨河流健康的年内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辽河干流河流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分期特性,不同时期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基于上述特点,提出以分期生态调度的方式来改善河流健康,并划分出封冻期、汛前枯水期、汛期、汛后枯水期4个时期。同时确定出封冻期的最小生态需水、枯水期的河流自净需水、汛期的输沙需水的需水要求。最后耦合出辽河干流生态流量过程并与Tennant法比较,表明该流量过程符合天然的径流节律,能更好地维护河流健康  相似文献   
923.
重庆市主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AO推荐的CROPWAT软件和CLIMWAT数据库,对2001~2010年重庆市部分农作物的单位虚拟水含量以及虚拟水总量进行计算,为重庆市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建议。对作物的单位虚拟水含量而言,花生最高,蔬菜最低。从虚拟水总量来看,水稻用水量最高,接近40亿m3,花生用水量最低。从时间尺度分析作物的单位虚拟水含量,蔬菜较为稳定,其它作物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花生的虚拟水总量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蔬菜有所增加,而小麦则明显下降。从单位虚拟水含量角度看,在重庆市种植水稻、玉米和蔬菜是适宜的,而小麦则不适合。依据虚拟水总量的研究数据,建议重庆市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并加大农作物虚拟水贸易。  相似文献   
924.
针对沙化土地广泛分布的汉江中游河谷平原区,采用MODIS EVI数据分析2003~2011年区域植被状态时空变化,并据此探讨沙化土地的动态特征。利用时序植被指数统计分析,探讨研究区植被的总体变化规律;分析不同缓冲区植被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了区域环境状况的空间差异以及由此而可能产生的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并基于不同距离缓冲区的EVI时空差异对比分析,探讨沙化土地动态与植被变化的关联关系。研究表明,近9 a来汉江中游河谷平原区EVI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离河流距离的逐渐增加,每千米范围内各年的年均EVI值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空间特征,并在距河3 km区域处EVI值达到最大;而EVI的时空差异,则体现了沙化土地的空间分布与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925.
从中外比较视角梳理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变,以把握其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献,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对国际合作、主题演变、前沿热点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以...  相似文献   
926.
阮兆元  燕鸥  王体健  王勤耕  罗干  文金科 《环境科学》2023,44(11):5933-5945
为了解南京市溧水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分、来源及其对臭氧的贡献,2021年对区域内VOCs开展了为期1 a的走航监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溧水区ρ(TVOC)年均值为223.45μg·m-3,其中ρ(烷烃)为49.45μg·m-3(占比22.13%),ρ[含氧(氮)VOCs]为50.63μg·m-3(占比22.66%),ρ(卤代烃)为64.73μg·m-3(占比28.95%),ρ(芳香烃)为35.46μg·m-3(占比15.87%),ρ(烯烃)为18.26μg·m-3(占比8.19%),其他为4.9μg·m-3(占比2.2%).夏季的ρ(TVOC)平均值较高,为263.75μg·m-3,冬季较低,为187.2μg·m-3,春季为246.11μg·m-3,秋季为204.77μg·m-3.日均TVOC浓度,在09:00~10:00和14...  相似文献   
927.
明确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及转化过程对地下水氮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滇池周边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现状及来源,于2020年雨季(10月)和2021年旱季(4月)在滇池周边共采集73个浅层地下水样,运用水化学和氮氧同位素(δ15N-NO3-δ18O-NO3-)识别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空间分布、来源及转化过程,并结合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定量评价不同来源氮对浅层地下水硝酸盐的贡献.结果表明,旱季浅层地下水中有40.5%的采样点ρ(NO3--N)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Ⅲ类水质规定的20 mg·L-1,雨季超过47.2%的采样点ρ(NO3--N)超过20 mg·L-1.氮氧同位素和SIAR模型分析结果证明了土壤有机氮、化肥氮、粪肥和污水氮是浅层地下水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以上氮源对旱季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贡献率分别为13.9%、11.8%和66.5%,对雨季的贡献率分别为33.7%、31.1%和25.9%,而大气氮沉降贡献率仅为8.5%,对该区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来源贡献较小.硝化作用是旱季浅层地下水中硝态氮转化的主导过程,雨季以反硝化作用为主,且反硝化作用雨季比旱季明显.  相似文献   
928.
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对水环境变化敏感而常被用于指示水环境状态,但其对环境的响应受分类方法的影响.为了解洞庭湖浮游植物种群(门、属)和功能群(FG)两种分类法对环境的驱动响应特征和适用性,于2019年3~12月分水期对该湖共进行了4次采样,比较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和功能群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对比了TLI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Q指数等评价方法在洞庭湖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洞庭湖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61属,可划分为23个功能群和9个优势功能群,功能群演替趋势为P/MP/D(3月)■月)■月)■(12月).层次分割结果表明,洞庭湖浮游植物的种群分布与变化受环境因子的驱动大于空间驱动;影响浮游植物种群和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WT)、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DO)、电导率(Cond)、水位(WL)和总磷(TP),环境因子对两者的独立解释性排序相差不大.RDA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功能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要优于浮游植物种群.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利用Q指数进行水质评价在洞庭湖水体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29.
王小兰  王雁  闫世明  岳江  郭伟  郝振荣 《环境科学》2022,43(7):3423-3438
对2017~2019年晋中盆地主要城市PM10和PM2.5逐时浓度资料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晋中市和太原市颗粒物浓度主要分布特征;此外利用PM2.5逐时浓度资料,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通过轨迹密度分析(TDA)、轨迹停留时间分析(RTA)和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并对PM2.5逐时浓度资料和对应时刻风向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晋中盆地主要城市冬季PM2.5传输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颗粒物浓度整体水平高于晋中市,月、季变化特征类似,均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特征,最高值出现在1月.晋中市受静稳型天气形势引起的颗粒物污染较受沙尘型天气形势导致的颗粒物污染相较太原市更普遍一些;颗粒物的分布呈现出晋中市中间值较多,太原市高值偏多、低值偏少的特点,冬季为晋中盆地PM2.5污染高发季节.晋中盆地主要城市冬季PM2.5传输通道均可分为4类:第一类通道沿太行山横谷传输,第二类通道为偏东南方向传输通道,第一、二类均为近距离传输通道,气团会携带较多...  相似文献   
930.
通过对四川省西昌市邛海沉积岩芯10种金属元素全量与表层沉积物7种重金属元素全量和赋存形态的分析,研究了近百年来重金属累积和污染的时空特征及其在表层沉积物中的潜在生态风险.20世纪70年代之前,沉积岩芯中金属元素含量均较为稳定;70年代沉积物中Al、Fe、K和Cr含量呈明显的峰值,与流域降水量增加及围湖造田和毁林开荒等导致的细颗粒表土侵蚀输入有关;9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土壤侵蚀强度降低,Al、Fe、K和Cr等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As、Cd、Cu、Pb和Zn含量逐渐升高或较为稳定.富集系数结果表明,沉积岩芯中Cd、Pb和Zn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污染;其中Cd污染最重,污染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来保持在中等污染水平.表层沉积物中,Cd在西北部湖区含量较高,其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趋势不明显;Cd、Pb和Zn的有效态质量分数平均分别为95%、63%和48%,其中Cd以酸可提取态为主,Pb和Zn主要赋存于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中;其余重金属有效态质量分数平均值小于27%.重金属全量与有效态含量结果均表明,表层沉积物中Pb和Zn为轻度污染或中度污染水平,Cd平均为中度污染水平,但在西北部湖区达到了重度污染水平.基于重金属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分别估算的表层沉积物中人为源Cd、Pb和Zn的含量较为接近(P>0.05),说明人为输入的重金属在沉积物中主要赋存于有效态中.综合沉积物质量基准、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及重金属赋存形态,表层沉积物中Cd具有较强的潜在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表现为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