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618篇 |
免费 | 27705篇 |
国内免费 | 140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451篇 |
废物处理 | 2190篇 |
环保管理 | 8664篇 |
综合类 | 54437篇 |
基础理论 | 16067篇 |
环境理论 | 13篇 |
污染及防治 | 11370篇 |
评价与监测 | 5295篇 |
社会与环境 | 5848篇 |
灾害及防治 | 33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73篇 |
2024年 | 2339篇 |
2023年 | 3155篇 |
2022年 | 5047篇 |
2021年 | 5027篇 |
2020年 | 5425篇 |
2019年 | 4188篇 |
2018年 | 4273篇 |
2017年 | 4946篇 |
2016年 | 4112篇 |
2015年 | 4377篇 |
2014年 | 4246篇 |
2013年 | 6263篇 |
2012年 | 6415篇 |
2011年 | 6567篇 |
2010年 | 5940篇 |
2009年 | 5783篇 |
2008年 | 5779篇 |
2007年 | 5783篇 |
2006年 | 5531篇 |
2005年 | 4237篇 |
2004年 | 3249篇 |
2003年 | 2388篇 |
2002年 | 2184篇 |
2001年 | 2087篇 |
2000年 | 1733篇 |
1999年 | 1009篇 |
1998年 | 501篇 |
1997年 | 406篇 |
1996年 | 403篇 |
1995年 | 411篇 |
1994年 | 341篇 |
1993年 | 279篇 |
1992年 | 288篇 |
1991年 | 241篇 |
1990年 | 229篇 |
1989年 | 216篇 |
1988年 | 190篇 |
1987年 | 155篇 |
1986年 | 181篇 |
1985年 | 172篇 |
1984年 | 211篇 |
1983年 | 159篇 |
1982年 | 193篇 |
1981年 | 170篇 |
1980年 | 151篇 |
1979年 | 179篇 |
1978年 | 122篇 |
1977年 | 123篇 |
1967年 | 1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基于太原市2015年1月~2019年2月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太原市近地面臭氧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8年太原市臭氧年平均浓度为78.42、82.33、95.87、103.77μg/m 3,臭氧浓度存在加速上升趋势;臭氧浓度逐日变化范围为5~270μg/m 3,共有181 d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160μg/m 3),超标时段主要集中于5~8月份;臭氧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峰值与谷值时段分别为14∶00~16∶00和6∶00~7∶00;臭氧浓度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峰值与谷值时段分别为6~7月和1月、12月;臭氧浓度还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按浓度高低依次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臭氧浓度与NO 2、CO、PM 2.5浓度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52.
采集了停车场、道路旁、居民区及产业园区4种不同用地类型的生物滞留设施的0~10 cm表层土壤,分析了8种重金属污染物(As、 Hg、 Cd、 Cr、 Pb、 Cu、 Ni和Zn)的累积含量,并对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因素、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污染物的累积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ω(As)、ω(Hg)、ω(Cd)、ω(Cr)、ω(Pb)、ω(Cu)、ω(Ni)和ω(Zn)的平均值分别为8.92、 0.25、 0.10、 31.56、 14.81、 21.27、 23.69和62.75 mg·kg-1, As和Hg的含量平均值分别达到了土壤背景值的1.26和5.21倍;相关性分析表明,8种重金属含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较强正相关,除Hg之外均与土壤pH值呈现正相关,除As外与磷含量呈现正相关.内梅罗综合指数以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除Hg之外的其他7种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生态风险较低,受Hg污染的影响,生物滞留设施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以及生态风险较高,Hg对土壤环境存在一定的潜在威胁.4类设施重金属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 相似文献
253.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以猪场废水(粪尿及冲洗水等混合废水)为例,研究传统SBR(A/O模式)与反硝化聚磷(DNPAO)SBR在脱氮除磷及有机质降解方面的可行性及其功效.结果发现,采用传统SBR工艺直接处理猪场废水,其处理系统效率较低,处理效果不稳定,出水水质不佳,废水处理后出水TN、TP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为89.08%、86.04%和93.88%.而改用反硝化聚磷SBR,同时配以微动力曝气法,采用废水输入两步法与双循环\"厌氧-缺氧/微氧\"运行模式,可实现猪场废水TN、TP和BOD5去除率分别高达93.95%、99.26%和99.93%.由于其独特的工艺设计可使处理水NO-3浓度和输出负荷\"双低\".同时ORP、pH与DO 3项关键参数的动态变化可以间接地揭示微动力曝气SBR技术运行状态及出水水质,但在实际条件下的中试运行成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4.
利用逆流气浮工艺处理高藻水,分别采用溶气水单段回流与分段回流的方式.结果表明,与单段回流相比,采用分段回流可以增强气泡/絮体聚合体悬浮层的拦截作用,减小悬浮层的厚度而增加过渡层的厚度,延长过渡层中小絮体与气泡的碰撞接触时间;在其它运行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单段回流时最大水力负荷达到11 m/h,而分段回流时最大水力负荷可达17 m/h,处理负荷提高了50%以上,处理效率大幅度增加;采用分段回流时,两释放器的回流量之比以及悬挂式释放器与原水进水口的距离对处理效果有显著影响.较为合理的布置为:固定式释放器S与原水进水口距离为180 cm,悬挂式释放器P与原水进水口的距离在60~90 cm之间.P与S的流量比控制在2~3之间. 相似文献
255.
256.
2004-03-27~2004-03-29北京发生沙尘暴天气期间,监测了气溶胶TSP、PM10和PM2.5的浓度,利用撞击式采样器采集了8级膜样品,并用ICP-MS分析了气溶胶中元素的含量,同时监测了地面辐射和风速的变化.结果显示,此次沙尘暴导致TSP浓度比平时增加3~4倍,PM10浓度增加2~3倍,PM2.5浓度有所降低.研究还表明:地壳元素Na、Mg、Al、Mn和Fe主要分布在粗粒子上.而污染元素Zn、Pb主要分布在细粒子上,污染元素主要是本地源.沙尘暴对总辐射有明显的影响,导致地面总辐射衰减了37.8%.受大风影响粗粒子浓度增加显著,细粒子浓度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57.
258.
利用开顶气室(Open-Top Chamber,OTC),设置当前大气CO2浓度(370μmol.mol-1)、中等CO2浓度(550μmol.mol-1)和高CO2浓度(700μmol.mol-1)3个CO2浓度水平和不施氮(N1,0g N.m-2.a-1)、常氮(N2,5g N.m-2.a-1)、高氮(N3,10g N.m-2.a-1)3个氮素水平。研究了不同N沉降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以三江平原小叶章群落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结合氮沉降连续运行两个生长季后,湿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说明较短时间内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不会使三江平原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变化。氮沉降引起各个土层的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增加,施氮水平越高土壤氮增加越多,但是全氮增加量不明显,铵态氮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0~10cm,10~20cm土层土壤全氮、铵态氮的含量随着CO2浓度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土壤硝态氮含量在10~20cm土层含量变化与土壤全氮、铵态氮的变化趋势相同。说明大气CO2浓度一定程度的增加可以增加土壤的氮素含量,但是过量的大气CO2浓度反而会使得土壤氮素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259.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