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4篇
  免费   1752篇
  国内免费   3800篇
安全科学   1644篇
废物处理   152篇
环保管理   895篇
综合类   8655篇
基础理论   1403篇
污染及防治   713篇
评价与监测   632篇
社会与环境   772篇
灾害及防治   450篇
  2024年   137篇
  2023年   381篇
  2022年   811篇
  2021年   804篇
  2020年   941篇
  2019年   634篇
  2018年   619篇
  2017年   719篇
  2016年   557篇
  2015年   691篇
  2014年   582篇
  2013年   752篇
  2012年   879篇
  2011年   877篇
  2010年   831篇
  2009年   801篇
  2008年   770篇
  2007年   787篇
  2006年   737篇
  2005年   563篇
  2004年   455篇
  2003年   268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锑矿区酸性岩排水产生潜力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酸性岩排水(ARD)潜力预测研究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理金属矿山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酸碱估算法(ABA)和净产酸测试法(NAG),对贵州独山半坡锑矿区的19个代表性样品进行了产酸潜力评价,并应用各种分类标准对样品进行产酸能力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废)矿石样品都具有产酸潜力(PAF),需要对(废)矿石进行有效的防控,以阻止酸性岩排水的产生。围岩样品的产酸潜力取决于采样点,尾矿样品没有产酸潜力(NAF)。ABA和NAG测试结果表明NAPP和NAGpH分类评价法适用于本研究区内样品ARD的预测评估。  相似文献   
422.
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BP算法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并具体介绍了BP算法过程。在此基础上,以都安石漠化预警分析为例,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石漠化预警模型的结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石漠化预警分析,确定石漠化危险性指数,并把分析的结果以专题图的形式来表现,从而验证石漠化预警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23.
松嫩平原西部土地盐碱化预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土地盐碱化作为一种地质环境灾害,严重威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盐碱地形成机理、动态变化监测的研究已经较多,但盐碱地演化预测方面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文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典型地区通榆县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区域内1992~2001年土地盐碱化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条件约束空间分析测算模型对全县未来49年内的土地盐碱化演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50年,通榆县盐碱地总量将达到380 581.4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4.80%。其中,轻、中、重度盐碱地在盐碱地总量中所占比例将调整为24.54%、29.04%和44.39%。高、中覆盖草地、耕地和水库将将是未来新增盐碱地的主要来源。条件约束空间分析测算模型为区域土地盐碱化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24.
基于GIS的中国物质积累基础评价:从分县到分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个地区的发展是众多因素发展的积累,这种积累离不开资源的利用与转化。地区发展的结果往往直接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积累上。因此可以从资源角度出发,在资源转化视角下,以区域物质财富为着眼点来反映区域发展进程。基于此,提出物质积累基础概念,从基础设施水平、交通通达度、经济发展水平3方面,构建物质积累指数模型;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以2005年为例,定量计算中国分县物质积累指数,集成分省物质积累指数,从分县和分省两个尺度系统评价了中国物质积累水平。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分县尺度看,2005年中国县域物质积累水平高低两端差异悬殊,中等水平占主体,呈现明显的“纺锤形”结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南半壁物质积累水平明显优于西北半壁;中国贫困地区物质积累水平相对滞后,城市地区相对超前,两类典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为显著;②从分省尺度看,中国分省物质积累水平差异显著,地域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等级水平间基础设施水平差距最大,是引起省域尺度上物质积累状况差距的显著因子。  相似文献   
425.
车越  吴阿娜  赵军  杨凯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0):1829-1836
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和条件价值法评估上海市饮用水源保护的利益相关方认知,探讨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水源保护相关政策认知比例普遍较低,水源地部分居民福利受到一定影响,对政府补偿政策的期望较为一致,用水区多数居民愿意分担部分水源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水源地WTA和用水区WTP分别为1526元/(月•户)和306元/(月•户),相应未来5年的总受偿意愿和总支付意愿为759.48×108元和465.08×108元;生态补偿方案的合理设计以及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良好沟通是解决水源地环境冲突的关键。  相似文献   
426.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其中环境因素是引发地方病食管癌的重要因素。目前,模型被应用于食管癌的研究中,食管癌研究模型主要有食管癌发病率预测模型,食管癌预防模型及食管癌动物模型等。本文主要综述了前人对中国食管癌发病区的土壤、饮用水和食物等环境地球化学因素,以及与食管癌研究相关的土壤模型和食管癌模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27.
硒的生物可利用性、毒性、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等不仅仅与硒的总量有关,更取决于硒的形态。硒的连续化学提取技术是硒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硒七步连续提取方案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有机结合态、元素态、硫化物/硒化物结合态硒的提取技术细节,讨论了不同液固比和提取剂对硒提取的影响,并对不同结合态硒提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硒的连续化学提取过程中,液固比为20:1到50:1时能够满足不同结合态硒提取的要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NaOH浓度0.1~0.5mol/L时能有效提取有机结合态硒;1mol/LNa2SO3溶液是元素硒的较好提取剂;而对于硫化物/硒化物结合态硒,600~700ml/min的载气气流能保证其还原所产生HSe气体的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428.
2008年4月至2008年lO月对徐州云龙湖的浮游植物进行实地考察监测,在此以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对4个采样点样品中的浮游植物分析、鉴定,并时不同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进行比较,分析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429.
北京市环境质量改善的居民支付意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宝路  邹骥 《中国环境科学》2009,29(11):1209-1214
以北京市空气质量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经济评价为例,采用开放式问卷的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CVM),通过2004年与2007年2次调查,研究了居民对环境质量改善最大支付意愿(WTP)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居民对北京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平均最大WTP分别从2004年的83.52~93.48,71.28~84.84元/年,提高至2007年的366.48~399.48,302.52~366.72元/年;最大WTP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分别从2004年的0.28%,0.24%,提高至2007年的1.63%~1.78%,1.35%~1.64%,居民对于工资扣除形式的支付方式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环境介质接触程度等因素对居民环境质量改善最大WTP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30.
川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NH3排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县级农业活动水平数据及区域氮循环模型IAP-N方法,并根据地理特征、环境气候条件及地区行政区划将川渝地区划分成4个亚区,详细估算了1990~2004年川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各氨排放源的排放及其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990~1994、1995~1999和2000~2004年3个时期,整个川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氨(NH3)年均排放量(以纯氮量计)分别为626.7、670.5和698.8 Gg.a-1.氨排放年际变化呈增长趋势,各氨排放源贡献率的年际变化不大,2000~2004年川渝地区施肥农田、粪便管理系统和秸秆燃烧氨排放源的贡献率分别为53%、46%和1%,排放量分别为374.9、318.2和5.6 Gg.a-1.各地区的氨排放源结构有所不同,成都平原和重庆地区施肥农田氨排放贡献率最高,而川西南地区和川西北地区以粪便管理系统氨排放为主.川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氨排放地理分布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现象,2000~2004年,重庆丘陵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及川西北高原地区的氨排放量分别为165.6、408.8、85.9和38.8 Gg.a-1,氨排放强度分别为20、28、9.1和1.6kg.(h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