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68篇
  免费   1767篇
  国内免费   3326篇
安全科学   1649篇
废物处理   153篇
环保管理   898篇
综合类   8440篇
基础理论   1419篇
污染及防治   250篇
评价与监测   630篇
社会与环境   771篇
灾害及防治   451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272篇
  2022年   749篇
  2021年   738篇
  2020年   901篇
  2019年   577篇
  2018年   541篇
  2017年   596篇
  2016年   475篇
  2015年   681篇
  2014年   586篇
  2013年   744篇
  2012年   872篇
  2011年   880篇
  2010年   837篇
  2009年   806篇
  2008年   771篇
  2007年   786篇
  2006年   738篇
  2005年   563篇
  2004年   456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0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合兰州市AQI(空气质量指数)及常规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数据,模拟研究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以兰州市为受点的大气污染物输送特征.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抵达兰州市气团的主要输送途径和每类路径所对应的污染物质量浓度特征,并利用受体模型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和CWT(权重浓度轨迹分析法),分析了大气污染区域传输对兰州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探讨了影响兰州市空气质量的污染物输送来源和可能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在影响兰州市的气流轨迹中,污染轨迹多来自兰州市以西和以北方向,污染轨迹约占总轨迹的39.52%,说明外部污染物的输入对兰州市空气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第3类轨迹(对应来向为西)的气团对兰州市的空气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该类轨迹虽仅占总轨迹的15.21%,但其中污染轨迹数占56.76%,是影响兰州市空气质量的主要传输路径;第4类轨迹(对应来向为东南)的气团最为清洁.研究显示,对兰州市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强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共和盆地、兰州市本地及周边区域,中等强度潜在源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省河西走廊等地区.   相似文献   
992.
武夷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示范区,开展水文调节功能服务价值评估是福建省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需求.采用流域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在充分考虑流域气象、水文、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的基础上,精细化模拟了武夷山流域的水文过程,定量评估了2010年和2015年有植被覆盖和无植被覆盖两种条件下武夷山市及下属各行政区植被生态系统的径流调节量及其价值量.结果表明:①武夷山市2010年和2015年径流调节量分别为5.73×108和5.21×108 m3,折合人民币分别为35.93×108和37.46×108元.②2010年枯水期日均径流调节量相比丰水期下降了0.013×108 m3;2015年枯水期日均径流调节量相比丰水期下降了0.009×108 m3.③星镇村和洋庄乡径流调节价值量明显多于其他行政区,均超过10.48×108元;崇安街道和新丰街道相对较低,均低于1.59×108元;其他几个行政区基本持平,在3.26×108~6.70×108元之间.研究显示,武夷山市区由于植被丰富,林地覆盖面积较大且密度较高,总体水文调节能力较强,但同时也受区域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有植被覆盖条件下在应对非极端气候时可以维持较好的径流调节能力,然而在极端特大暴雨事件中,现有植被种类的截留能力还不足以应对短时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993.
上海市大气污染对感冒疾病相对危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丝絮  马玉霞  周建丁  周骥 《环境科学》2018,39(4):1552-1559
探讨上海市主要大气污染PM10、PM2.5、NO2和O3的日平均浓度变化以及上海市大气污染对感冒疾病的影响.本文汇总了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上海市大气污染、气象要素,以及感冒日就诊人数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Possion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通过平滑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分析上海市大气污染物与居民健康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定量评估上海市大气污染对感冒日就诊人数的影响及滞后效应.结果表明,上海市大气污染物PM10、NO2、O3、PM2.5浓度每增加一个IQR,感冒疾病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1.0240(1.0233~1.0246)、1.0206(1.0201~1.0212)、0.9393(0.9384~0.9402)、1.0080(1.0069~1.0086),大气污染物PM10、NO2、O3、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感冒日就诊人数分别增加0.5%、1.0%、-2.0%、0.2%.在多污染模型中,在引入其他污染物后,NO2和PM2.5的结果较单污染模型是基本减小的,PM10和O3的结果是基本增大的.上海市大气污染对感冒疾病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4.
辽东湾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含量组成及气粒分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16年5月和8月对辽东湾大气环境中气相和颗粒相样品进行了走航和定点采集,并对24种PAHs在气相和颗粒相中的含量和组成进行探讨,对15种PAHs的气粒分配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月和8月辽东湾大气气相和颗粒相中∑24PAHs总平均含量分别为28.8 ng·m-3和24.0 ng·m-3,气相中∑24PAHs含量5月小于8月,颗粒态∑24PAHs含量5月大于8月,低分子量PAHs主要分布在气相中,高分子量PAHs组分主要分布在颗粒相,中等分子量PAHs的气粒分配更容易受到气温等环境条件影响;气粒分配系数Kp随着PAHs分子量增加而增加;lgKp-lgPL模型和lgKp-lgKOA模型的斜率m分别为-0.35和0.37,偏离平衡态m为-1或+1,辽东湾气粒分配未达到平衡;假设达到平衡态时的lgKp-lgKOA模型、lgKp-lgPL模型和碳黑-空气模型均表明,5环PAHs的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测定结果之间的吻合程度较好,15种PAHs的碳黑-空气模型能够更好地接近野外实际测定值,低分子量和中等分子量PAHs的气粒分配受到碳黑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5.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1)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2)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3)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4)在能源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再到乡村特色化,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耦合格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混杂性”特征的乡村,需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属性,推进空间有序整合与活化,寻求多主体共同参与和缔造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96.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下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生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通过对沿线国家粮食生产数量、结构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40年来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粮食的重要产区,粮食产量占全球比例50%~60%左右,1977-2016年粮食产量呈增长趋势,单产是其粮食总产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1995-2016年人均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国别差异显著,人粮关系逐步改善,区域粮食保障程度整体增强。(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中国、印度、俄罗斯是其主要粮食生产国,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粮食产量普遍较高,阿拉伯半岛国家的粮食产量相对较低。(3)稻谷、小麦和玉米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对粮食总产变化的贡献最大,1977-2016年玉米占比不断增加,三大作物区域分布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997.
闽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损失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地关系矛盾的加剧,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为了量化城镇化对自然资本产生的变动,揭示人类资源消耗过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以快速城镇化的典型区域——闽三角城市群为例,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与GIS技术,分析了2000-2015年闽三角城市群可更新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价值演变规律以及土地转化过程中的自然资本损失。研究结果表明:(1)闽三角城市群可更新资源在时间上呈波动减小趋势,空间上自沿海区域向内陆区域逐渐升高;(2)高环境质量等级中城镇用地面积占比呈显著增加趋势,由0增加到10.63%,人类活动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价值的损失逐渐上升;(3)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城市空间扩张,使部分自然用地与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转化过程造成的自然资本损失总量为1.27×1022 seJ,货币价值超过6.30×109元。研究有助于完善城镇化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城市群或区域生态环境管理与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98.
通过Mie散射理论公式构建目标函数,利用免疫进化算法对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的实部和虚部进行协同优化,据此创新性地提出了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反演的新途径.基于成都市2017年9~12月逐时的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观测数据以及该时段同时次GRIMM180大气颗粒物监测仪的连续监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反演的免疫进化算法不仅是普适的,而且还具有收敛速度快、计算稳定和求解精度高等特点.通过与其它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反演方法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新方法的优势,这为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演变机理以及气溶胶吸湿性增长模型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算法保障.  相似文献   
999.
喷灌和沟灌方式对农田土壤NH3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16和2017年传统灌溉(沟灌)和节水灌溉(喷灌)方式氨(NH3)挥发的季节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通气法进行原位监测,分析了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以及气温降水等因素对NH3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NH3挥发速率的峰值出现在施用氮肥后1~2周,喷灌有效降低NH3挥发峰值,喷灌和沟灌的NH3挥发速率峰值在2016年分别为2.67kg/(hm2·d)和11.11kg/(hm2·d),2017年分别为2.42kg/(hm2·d)和11.73kg/(hm2·d);马铃薯生长季NH3挥发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挥发高峰主要发生在7~8月,追肥期高于基肥期.2016~2017年农田土壤NH3累积挥发量均表现为喷灌<沟灌,与沟灌相比,喷灌分别减少58.15%和43.55%.NH3挥发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体积含水量、NH4+-N、NO3--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000.
选择内蒙古河套灌区强度盐碱土壤S1[电导率(EC)2.60dS/m]和轻度盐碱土壤S2[电导率(EC) 0.74dS/m]为研究对象,2014~2016年,利用静态箱法3年野外原位观测试验,研究盐碱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2种不同盐碱程度土壤N2O排放每年均存在显著差异,轻度盐碱土壤N2O累积排放量低;随EC升高,土壤盐碱程度加重,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升高.2014~2016年作物生长季(4~11月)轻度盐碱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80.6,167.6,118.2mg/m2;强度盐碱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比轻度盐碱土壤分别增加19%、26%和45%,修复盐碱土壤成为减缓盐碱土壤N2O累积排放的重要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