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3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953篇
安全科学   311篇
废物处理   44篇
环保管理   226篇
综合类   1877篇
基础理论   408篇
污染及防治   293篇
评价与监测   161篇
社会与环境   192篇
灾害及防治   9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Adsorption and degradation of levonorgestrel (LNG) by two hydrophytes, Cyperus alternfolius (CA) and Eichhornia crassipes (EC),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light-shielding conditions in the water column. Variations of LNG concentrations in water, plant root epidermis, root, stem and leaf of the plan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LNG by hydrophytes over the period of 50 day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blank control (p 〈 0.05), with the removal rates of 79.80%± 3.10% and 78.86% ± 2.55% for CA and EC,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bio-adsorption, bio-conversion of LNG was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elimination pathway, evidenced by relatively high conversion rates (77.31% ±2.68% for CA and 77.82% ± 2.95% for EC), while the adsorption rates were lower (1.77% ± 0.90% for CA and 1.05% ± 0.40% for EC). The bio-adsorption and conversion of LNG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hydrophytes. Additionally, the mineralization on root epidermi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duction of LNG in water.  相似文献   
272.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常被用于改良土壤和污染修复,生物炭输入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态会产生明显影响.本文基于太湖滨岸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耕地和荒地),对比研究生物炭施加对不同类型土壤中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动力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加能够明显影响滨岸带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但对碳氮磷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别.添加生物炭之后,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有效氮轻微增加,有效磷则明显增加.林地、草地、耕地和荒地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33. 3%、27. 4%、29. 5%和51. 4%;有效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0. 8%、18. 2%、16. 4%和15. 2%;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0. 0%、50. 2%、34. 0%和43. 6%.对比控制组(CK)和添加组(BC)的变化,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有效磷含量在两组之间差别不大,而有效氮的含量变化差距较大,且在4种利用类型土壤中,生物炭施加后对不同营养元素有效态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73.
白腐菌对十溴联苯醚的酶促降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白腐菌菌体、胞外酶、胞内酶对十溴联苯醚(BDE-209)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白腐菌菌体、胞外酶、胞内酶对浓度为1 mg.L-1的BDE-209的降解率分别为60.17%、54.14%、22.32%,白腐菌对BDE-209的降解主要由胞外酶完成.进一步考察了温度、pH、BDE-209浓度对白腐菌胞外酶降解BDE-209的影响,结果显示,胞外酶降解BDE-209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0℃、pH 4—5、BDE-209浓度1 mg.L-1.白腐菌胞外酶降解BDE-209前后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证实,BDE-209降解过程与Br—C、CH2—O—CH2等基团有关.降解后体系GC-MS谱图显示,BDE-209降解过程中存在脱Br作用.  相似文献   
274.
邹锐  苏晗  陈岩  叶瑞  赵磊  刘永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12):3639-3649
以目前广泛应用的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为平台,构建时空数值源解析方法,理论上可以得到任意时刻任意空间点位污染物的来源构成.其原理是考虑水质模型的微分方程,直接对每个污染负荷再微分,从而将原来1个微分方程变为关于每个污染源的微分方程组,然后联立以EFDC的水动力模型求解,得到每个源对每个时空点的贡献.概化的抚仙湖模型作为数值案例用以验证方法.时空数值源解析的结果与传统扰动方法的结果几乎重合,验证了时空数值源解析方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数值案例中存在34个独立的污染源,扰动法则需要35次模拟,而时空数值源解析方法的结果通过单次模拟就可得到,说明时空数值源解析方法具有明显的计算效率优势.而通过对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时空数值源解析方法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源贡献的动态描述.  相似文献   
275.
以扬麦 5号苗期叶片的类囊体膜和PSⅡ颗粒为对象 ,测定光胁迫条件 (2 50 0 μmol·m- 2 ·s- 1 )下PSⅡ组分和功能特性的变化。光逆境条件下 ,类囊体膜及PSⅡ颗粒的放氧活性明显下降。室温下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结果也表明 ,光逆境处理导致类囊体膜及PSⅡ颗粒荧光发射强度下降。多肽组分变化的分析显示 ,PSⅡ颗粒外周蛋白OEC 33 0 0 0u多肽对光胁迫响应最为敏感 ,降解较显著 ,外周蛋白OEC 1 70 0 0、2 3 0 0 0u和行使光能捕获功能的CP43多肽也先后有不同程度的降解  相似文献   
276.
土壤分形理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分形理论的产生及发展,讨论了分形理论在土壤科学中的价值和应用。结合国内相应的研究,论述了分形理论在土壤颗粒、空隙、水特征曲线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77.
叶茂盛  张捍民  杨凤林  崔霞 《环境科学》2007,28(11):2494-2499
对动态膜技术中的预涂剂进行了拓展研究,通过聚乙烯醇(PVA)与戊二醛(GA)的乳化交联制备新型预涂剂——PVA微球,分析交联反应机理,并通过PVA微球对产生膜污染主要物质EPS的吸附实验分析其抗污染特性.结果表明,乳化交联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半缩醛反应,PVA胶团的羟基数量实质上没有大量减少,PVA微球仍然保持良好的亲水性能,而且其表面呈现的电负性能够对活性污泥絮体产生静电排斥作用, PVA微球对活性污泥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吸附率稳定且较低,分别为0 .543 mg·g-1和0 .694 mg·g-1,从微观上延缓了膜污染.预涂液中微球的粒径在1 .14 μm左右,其不同浓度的Zeta电位都小于-39 mV,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快速稳定地沉积在多孔底膜的表面和孔道内壁上,试验中采用SEM分析了PVA微球及其在工业滤布内部纤维丝上形成动态膜的表观形貌.  相似文献   
27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河流底泥中内源氮磷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原位洗脱技术对污染底泥中氮、磷物质和成分的作用效果,以北京市凉水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了现场试验洗脱与对照组0~30 cm分层底泥以及实验室模拟洗脱处理前后0~10 cm底泥中pH、Eh(氧化还原电位)、容重、含水率、OM(有机质)、TN、TP和氮、磷形态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现场洗脱对0~5 cm厚度底泥的处理和模拟洗脱处理均对底泥中pH、Eh、含水率的改变以及其中TN、TP的去除效果表现显著,其中,现场试验洗脱组0~5 cm范围底泥中w(TN)、w(TP)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66.4%±17.4%、40.8%±24.4%,模拟洗脱处理对底泥中OM、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70.1%±4.8%、66.8%±2.0%、43.1%±3.1%.②原位洗脱技术对底泥中TN的去除主要通过对PON(颗粒态有机氮)的去除来实现,现场和模拟试验过程中PON对T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达55.0%和73.6%.③原位洗脱对底泥中TP的去除主要通过对Al-P(铝结合态磷)、OP(有机磷)的去除来实现,现场和模拟试验中Al-P、OP对TP去除的贡献率分别达37.0%、66.2%和31.3%、43.7%.研究显示,原位洗脱技术可有效去除城市河流底泥处理层中的氮磷物质,并以有机氮、磷物质的去除为主.   相似文献   
279.
天津地区表层土中芳香烃污染物化学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分布状况,并对其可能的污染源作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表层土壤样品中均分布有多种类型的烃类污染物,已经检测到的多环芳烃化合物主要包括萘、苊、苊烯、联苯、菲、惹烯、芴、二苯并呋喃(氧芴)、二苯并噻吩(硫芴)、萤蒽、芘、(艹屈)、苯并芴、苯并蒽、苯并萤蒽、苯并芘、(艹屈)、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苯并[g,h,i](艹屈)、三芳甾烷等系列数100种单体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主要有菲、甲基菲、萤蒽、芘、(艹屈)等.这些化合物的组成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土地使用情况、不同周围环境的样品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也存在较大的差别,表明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源比较复杂,其中主要包括矿物油输入、化石燃料燃烧及木柴燃烧产物等,不同环境功能区各种污染源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280.
陈忠林  徐贞贞  贲岳  叶苗苗  马新红 《环境科学》2007,28(11):2550-2556
以实验室制备的羟基化锌(ZnOOH)为催化剂,考察了其催化臭氧化去除水中痕量对氯硝基苯(ppCNB能力.本实验条件下,蒸馏水中反应20 min时,催化臭氧化比单独臭氧化对pCNB的去除率提高了51 .3个百分点;催化过程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催化剂表面结合的羟基基团有利于催化反应;pCNB的去除效果随催化剂投量的增加而更佳,催化剂重复使用3次后,催化效果基本没有变化,水中的重碳酸盐以及缓冲溶液中的磷酸盐可以明显降低催化活性,中性条件下,催化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