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8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585篇
安全科学   195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33篇
综合类   1246篇
基础理论   274篇
污染及防治   99篇
评价与监测   88篇
社会与环境   142篇
灾害及防治   6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某电厂400 MW机组烟气脱硝装置流场进行了诊断,分析了导致效率低、烟道积灰以及空预器磨损等问题的具体原因,之后对此脱硝装置流场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省煤器出口水平扩张段烟道增设导流板,消除了该区域的大范围涡流,有利于减轻烟道积灰,并使喷氨区域烟气速度分布均匀;将喷氨混合装置改成喷氨格栅+圆盘混合器型式,强化了氨氮混合,使首层催化剂入口氨浓度分布均匀性得到显著改善,有利于提高脱硝效率、降低氨逃逸率;在空预器上游烟道增设导流装置,提高了空预器烟气速度分布均匀性,有利于解决空预器磨损问题。通过流场优化后,提高了此脱硝装置脱硝效率,减轻和消除了烟道积灰及空预器磨损。  相似文献   
922.
采用曝气耦合表面流湿地工艺处理劣Ⅴ类河水,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工艺条件并探讨耦合技术对药物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工艺优化后的曝气条件为:曝气量0.45 L·(min·L)−1,水力停留时间1 d,曝气间歇时间2 h(每曝气1 h),曝气位置(曝气深度/水深)0.5处。此条件下耦合技术去除TN、${\rm{NH}}_4^{+}{\text{-}}{\rm{N }}$、TP和COD的效率为55.6%、78.7%、68.1%和53.4%。应用耦合技术处理了2个不同浓度级别(150 ng·L−1和1 000 ng·L−1)的含药物类污染物的河水。结果表明,耦合技术对酮洛芬、普萘洛尔、甲氧苄啶、罗红霉素、布洛芬和缬沙坦的去除效果皆优于对照实验,对罗红霉素和布洛芬的去除具有协同效应,同时,耦合技术对常规污染物TN、${\rm{NH}}_4^{+}{\text{-}}{\rm{N}}$和TP 的去除也具有协同效应。本研究可为河道治理中表面流湿地技术的改进及河道水体中药物类污染物的去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3.
以耐盐反硝化污泥(DAS)和反硝化复合菌剂(DBA)为菌源,启动序批式生物膜系统(SBBRs)处理高硫酸盐含氮废水。结果表明,以相对低盐度(1%:12.5 g·L−1 SO42−和5 g·L−1 NaCl)启动系统,在不同菌源和载体条件下SBBRs启动时间均较短(6~11 d),其中以DAS为菌源、载体污泥浸制预处理均能缩短启动周期。提升SO42-质量浓度至25 g·L−1 (盐度2%)和37.5 g·L−1 (盐度3%)后,各装置的硝氮去除率均可维持90%以上,其中3%盐度下悬浮填料系统反硝化完全(>98%),显著高于生物绳系统(91.1±11.7)%。理论TOC/TN比为1.4~7,系统总氮去除率均稳定保持90%以上。优选TOC/TN值为2的实验室内处理石化厂高硫酸盐(2.7%)高氮(TN≈200 mg·L−1)废水,系统适应驯化后可获得稳定高效的总氮去除率,且悬浮填料去除率(>99%)与稳定性均优于生物绳(>90%)。系统硝酸盐还原途径以反硝化为主,且无显著硝酸盐异化还原为氨和硫酸盐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924.
为系统研究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器入口参数与反应温度对脱硝性能的交互作用,基于E-R机理,通过建立SCR脱硝反应一维模型,结合燃煤电厂调峰实际运行数据设定入口参数界限,利用MATLAB数值仿真,分别对反应温度同氨氮摩尔比(NSR)、入口NO质量浓度和入口速度对脱硝效率及氨逃逸率的耦合效应进行了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入口参数对最佳反应温度影响较大;偏离最佳反应温度越多,NSR对氨逃逸率影响程度越低,NSR>1时,脱硝性能对NSR敏感性降低;增大入口NO质量浓度可改善整体脱硝性能,当入口质量NO浓度为1 050 mg·Nm−3时 ,脱硝效率可达82.42%,氨逃逸率低至0.33%;入口速度与反应温度的交互作用最大,降低入口速度可拓宽催化剂高活性温度窗口,显著提升脱硝性能,将入口速度由7 m·s−1降至1 m·s−1,最佳脱硝效率由69.32%升至89.17%,最低氨逃逸率由8.11%趋近于0;燃煤电厂调峰运行负荷上升会导致脱硝效率下降和氨逃逸加剧。该研究结果可为燃煤电厂SCR脱硝性能的整体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5.
针对电镀废水中络合金属采用常规硫化钠沉淀法难以脱除问题,选用螯合沉淀-微滤法对实际电镀废水中低浓度络合Fe、Cu、Zn和Cr进行深度脱除。重点考察了pH值,重金属捕集剂EDTC投加量,EDTC反应时间,絮凝剂PAC投加量及其共存金属等因素对Fe、Cu、Zn和Cr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EDTC去除各金属的反应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EDTC为60 mg·L-1,反应时间为1 min,PAC为20 mg·L-1,反应时间为2 min,PAM为2.5 mg·L-1,反应时间为2 min条件下,经微滤作用后,出水Cu 0.020 mg·L-1(-1),Fe 0.43 mg·L-1(-1),Zn 0.37 mg·L-1(-1),Cr 0.45 mg·L-1(-1),均低于《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中的特别限值。Fe、Cu、Zn和Cr之间存在抢夺EDTC的竞争关系,而Fe、Zn对Cr的去除又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红外光谱图表明,EDTC脱除金属Fe、Cu、Zn和Cr的反应机制是一致的,EDTC与金属发生螯合反应,EDTC巯基中硫原子捕捉金属阳离子,生成难溶的螯合产物,从而有效地去除废水中金属。  相似文献   
926.
分析了天津地区表层土壤和具有代表性的河流沉积物中甾烷和五环三萜烷系列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讨论了这类化合物的来源及环境意义。分析表明,在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表层土壤和河流沉积物中均检测到了甾烷和五环三萜烷系列化合物,但样品之间其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别;表层土壤与河流沉积物中甾烷、五环三萜烷化合物的组成与石油中的基本一致,样品间这类化合物在饱和烃中的相对含量与正烷烃CPI之间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它们主要来源于石油及副产品,可以根据样品中甾、萜化合物与正构烷烃的比值来反映饱和烃中石油烃污染源的贡献。论文根据样品中甾烷、五环三萜烷化合物与正构烷烃的比值,并结合正烷烃CPI参数初步分析了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表层土壤和河流沉积物中饱和烃污染物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927.
除草剂苯噻草胺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水稻土为材料,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除草剂苯噻草胺对水稻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各微生物类群对不同浓度的苯噻草胺具有各自不同的反应.苯噻草胺能刺激好氧细菌数量增加,但不利于真菌和放线菌的生长.低浓度苯噻草胺刺激水解发酵性细菌(AFB)、产氢产乙酸细菌(HPAB)和产甲烷细菌(MPB)数量的增加,但高浓度苯噻草胺却具有抑制性.在苯噻草胺施用第4周时可强烈刺激反硝化细菌(DNB)数量的增加.苯噻草胺也能刺激厌氧固氮菌(ANFB)数量增加,但这种刺激作用在第2周才出现,而且在培养后期消失.苯噻草胺的短期影响即急性毒性对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较小,比上一代除草剂丁草胺相对安全.图2表1参15  相似文献   
928.
柳州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柳州市大气颗粒物样品中的PAHs,比较了柳州市各区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季节对多环芳烃含量的影响,讨论了其分布规律及污染源。  相似文献   
929.
北京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调查研究北京市一些重点功能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在朝阳、海淀、石景山、通州、怀柔、顺义区等典型的耕地、林地、菜地、工业区、交通区、旅游区选择采集了10个土壤样本。对各样点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P、速效K、全N、全P、全K以及重金属元素Cr、Cd、Pb、Zn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来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并针对北京市不同功能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930.
自然水体介质中白腐菌对二噁英类物质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自然水体介质中白腐菌射脉侧菌(Phlebia radiata)Ⅰ-5-6对二噁英类物质2,7-二氯二苯并噁英(2,7-diCDD)和八氯二苯并呋喃(OCDF)的降解规律.结果显示,在自然河水为介质的培养环境中,2,7-diCDD随着江水加入量的递增,降解率逐步下降,但这种影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弱.白腐菌处理OCDF底物的效果并不理想,经过12d处理后,降解率最高只达到36.00%,这很可能是由于OCDF已经高度氧化,再要对它进行氧化降解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