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0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555篇
安全科学   215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117篇
综合类   1367篇
基础理论   254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127篇
社会与环境   105篇
灾害及防治   8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81.
既有线提速是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主要对轨道路基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轨道系统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理论分析模型,该模型将轨道结构视为连续支承欧拉梁,对ANSY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模型的数值分析;然后,建立直线段轨道数值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荷载速度、载重、不平顺波长、不平顺波深对既有线路提速200 km/h客货共线直线段钢轨、轨枕的竖向位移及竖向加速度的影响。可为制定新的铁路养护技术规范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82.
大型梯级水库通常具有较大的调节库容,水库运行使坝下河道自然的流量过程受到较大扰动,一些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流量组的特征被改变,如洪水、高流量脉动、低流量和极端低流量。基于BRAIN等提出的河流生态流量影响研究理论,结合金沙江屏山断面的水文与河流生态的关系,选取水平年组对高流量脉动和极端低流量组的判别参数进行率定,确定自然条件下屏山断面生态流量组指标值。模拟金沙江下游梯级建成后的逐日流量过程,求得各生态流量组指标值并与自然条件下的指标值进行对比,分析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库建成后可能对屏山断面生态流量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建库后屏山断面将可能出现“极端低流量消失、低流量提高、高流量脉动散化、洪水基本保持”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783.
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85和2002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和CLUE S模型,模拟了研究区2020年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格局指数的变化分析, 揭示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 按照1985~2002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林地面积减小,研究区未来景观格局指数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景观尺度上,斑块数量、边缘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维数等指标都呈增加趋势,而斑块平均面积减小,表现出景观结构破碎化、斑块形状复杂化、景观向多样性和均匀化发展的特点;而从斑块类型水平上看,各景观类型之间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差异较大,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84.
含油浮渣是含油污水处理的末端废弃物,产生于处理工艺中的气浮单元,属于含油固体废弃物.目前,国内尚无有效的处理工艺,大部分采用堆储方式处理.以含油浮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含油浮渣理化性质的研究,提出了以反絮凝为技术核心的处理工艺.结果表明,通过反絮凝可完全破坏浮化絮凝团的结构,从根本上改变浮渣的流动性,浮渣的脱水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借鉴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技术成果,对油渣无害化处理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油渣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85.
流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长江流域环境研究表明,山-河-湖-海互动是流域环境系统变化的实质,同时也是流域对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最直接的体现。地貌过程变化,水、沙等物理通量变化,C、P、N等化学通量变化是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流域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因子。以山-河-湖-海互动为核心的流域环境系统模型,主要包括:山、河、湖、海各系统之间的能量流与物质流的输入、迁移和输出理论,系统演化平衡理论和系统自组织、自反馈理论。  相似文献   
786.
从南京地震台DK - 1中长周期地震记录 ,取得地震面波的尾波地动双振幅A随尾波推移时间τ(自图上P波起算 )的衰减关系 ,并以MS(PEK)震级标度为基准 ,定义面波的尾波震级MSC=0 88lgAH+1 51lgτH+0 73 =0 86lgAZ+1 47lgτZ+0 76 ,尾波的多点测量改善了MSC的精度 ,震级标准差S=0 1 2。  相似文献   
787.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温度 (θ/℃ )、盐度 (ρ/gL-1)及pH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 (大鹏株 )的生长及其毒力的影响 .实验表明 ,塔玛亚历山大藻θopt为 15~ 2 5℃ ,最大生长率出现在接种后 6~ 8d ;在盐度为 14~32g/L范围内 ,该藻均可生长 ,盐度 2 3~ 2 7g/L时生长最佳 ;在弱酸弱碱下 ,该藻可较好生长 ,pHopt=6~ 7;用小白鼠法测得本藻株c(HCl) =0 .1mol/L提液的麻痹性贝毒毒力为 0 .5 0× 10 -5~ 3.2× 10 -5Mu/cell,在同种藻株中属低毒藻株 .与其他作者对本藻株用不同毒素抽提方法及测定技术所得结果的比较表明 ,其藻毒力测定值最大相差达 30倍 .图 3表 2参 17  相似文献   
788.
近40年气候变化对江西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江西省南昌、吉安、赣州3地近40年气候变化对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模拟了3地自然植被NPP在未来气候3种水热条件下的变化趋势。此外还以1980年江西全省自然植被NPP为例分析了自然植被NPP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地近40年自然植被NPP平均值分别为1319 、1311和1320 t/hm2〖DK1〗·a,总体上都呈上升的趋势。 当年均气温增加2℃且降水量增加20%时,NPP值增加了149%~1585%;随着年均气温增加2℃且降水量减少20%,NPP减少了477%~516%;当年均气温增加2℃且降水量不变时,NPP增加了530%~569%。江西自然植被NPP区域分布特征由东、南、西3个方向向北呈放射状分布,随着地形由高山向丘陵、平原的方向变化而减小。  相似文献   
789.
象山港颗粒有机碳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夏季象山港海区颗粒有机碳(POC)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水理化因子的关系.POC含量6月最低,平均为0.68 mg/L,7月最高,平均为1.58 mg/L,8月居中,平均为1.11 mg/L.结果表明,POC空间分布很不稳定,呈港内向港外逐渐递减的趋势.影响POC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水温、pH、chla和盐度,其对POC含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0.31、23.17、17.96和11.40.  相似文献   
790.
我国农田土壤碳氮耦合特征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利用中国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分析了稻作和旱作方式下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水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为旱地的147.8%和145.5%,但水田碳氮含量的区域变异低于旱地。全国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氮比值分别为10.8和9.9,各区域水田土壤碳氮比值普遍高于旱地,其中东北水田最高,而华东旱地和西北旱地最低。旱地碳氮比值的区域变异显著,水田则不显著。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除华北地区外,各区域无论水田还是旱地其碳氮含量之间相关系数都超过0.8,达极显著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耦合关系,而且不同利用方式和区域之间差异显著;相同氮水平下,水田土壤可能储存更多的有机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