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安全科学   86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283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61.
深圳市一次典型春季臭氧污染事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普遍发生在秋季,但近年来春季臭氧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并且污染出现时间愈发提前.本研究聚焦于深圳市2022年春季(2月26日)一次臭氧污染过程,系统性地分析了此次臭氧污染过程的主要成因与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春季臭氧污染的形成过程中,气象条件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高压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强太阳辐射、高温、低湿和低风速是导致此次臭氧污染的重要因素.通过臭氧的垂直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夜间残留层中的高浓度臭氧能够在上午时段混入边界层内,加速地面臭氧浓度累积.此外,通过臭氧前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在污染日的下午时段出现臭氧及其前体物浓度的快速升高,推测为上风向区域的外部输送贡献加强,这也是导致此次春季臭氧污染发生的重要原因.敏感性分析表明,污染日的臭氧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但在污染加剧时受到NOx控制,因此,对春季臭氧污染的 防控需要从区域角度开展VOCs和NOx的协同减排与治理.  相似文献   
362.
采用固相萃取法对地下水、地表水和生活污水中的甲基汞和乙基汞的进行富集,利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其进行定量测试.设计一系列验证实验对前处理和测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优化的方法条件.结果显示:对甲基汞和乙基汞测定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16 ng/L和0.29 ng/L;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3...  相似文献   
363.
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以高原生境下A2O工艺的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温度下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度及相关性.结合污染物分解、吸附及转化等代谢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蛋白、功能基因、酶的种类及丰度在碳、氮、磷等污染物代谢途径中的作用,从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的角度分析了高原地区A2O工艺对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及绿弯菌门,优势细菌属为norank_f__AKYH767、腐败螺旋菌、Ottowia、伯克氏菌、IMCC26207、Novosphingobium.污染物去除和微生物群落发挥作用的效果在15℃为最优,微生物群落的COG、代谢途径、基因和酶活性最适宜的温度为20℃.主要功能蛋白为一般功能预测、氨基酸运输与代谢和基因转录;主要代谢途径为:ABC转运蛋白,细菌双组分调节系统,嘌呤、核糖体及嘧啶等代谢,主要功能基因的产物(酶)为:烯酰辅酶A水合酶、乙酰辅酶A C-乙酰转移酶、醛脱氢酶(NAD+)、硫代硫酸盐及外多磷酸酶.  相似文献   
364.
为弄清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过程中细菌群落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以我国南方某市一常规处理工艺水厂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夏季和冬季原水、沉后水、滤后水、出厂水和滤砂生物膜等细菌群落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出厂水pH值、浊度、CODMn、菌落总数等指标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夏季细菌多样性明显高于冬季,混凝沉淀和消毒是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主要工艺单元.细菌群落组成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水样中优势菌门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等,在滤砂生物膜样品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亦占绝对优势.在属水平上,检测到的条件致病菌属包括弧形菌属(Vibrio)、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细菌群落的主要水质参数.  相似文献   
365.
基于2000~2019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辅以同期气温、降水和地形数据,通过最大值合成、趋势分析及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黄河源区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形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植被NDVI整体处于中高水平,但空间差异显著,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近20a来,植被总体上呈现出变好的趋势.植被对高程和坡度响应明显,随着高程的增加,植被NDVI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在3500~4100m区间植被NDVI变化不显著;此外,植被NDVI随着坡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24~26°坡度带植被NDVI达到最大值.黄河源区植被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与降水相比,气温对黄河源区植被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66.
以尿素为氮化碳(g-C3N4)合成的前驱体,柠檬酸(CA)作为还原剂,以一步溶剂热法制备铋修饰BiOBr/g-C3N4异质结型复合光催化剂(简称Bi/BiOBr/g-C3N4).通过调控CA的投加量,实现了对Bi/BiOBr/g-C3N4可见光催化的可控制备,并以RhB为目标污染物研究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1被还原在BiOBr表面上的Bi金属含量随还原剂CA投加量增加而增加,CA最佳投加量为2 mmol,Bi/BiOBr/g-C3N4的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最高、禁带宽度最窄(2.43 eV).而未采用CA改性的BiOBr/g-C3N4,其禁带宽度为2.8 eV.2投加CA能调控BiOBr形貌(如结晶度、尺寸大小以及晶粒平均厚度),进而调控其光催化活性.当CA投加量为2 mmol时,BiOBr纳米微球大小适中,结晶度最高,晶粒平均厚度最小.3Bi修饰BiOBr/g-C3N4光催化剂对RhB的可见光降解率高达99.8%,其光催化降解速率达到0.097 k·min-1,是BiOBr/g-C3N4光催化速率(0.026 k·min-1)的3.73倍.4Bi/BiOBr/g-C3N4异质结光降解机理是:在Bi金属等离子体效应、BiOBr表面氧空缺与异质结的协同作用下,提高了Bi/BiOBr/g-C3N4异质结对可见光吸收能力和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从而实现对RhB的高效降解.  相似文献   
367.
卢亿  游革新  党志 《环境化学》2011,30(4):863-868
通过用不同pH的3%双氧水分别浸泡原始尾矿和聚硅氧烷包膜处理尾矿,研究了包膜剂浓度,浸泡时间,浸泡介质pH对尾矿中重金属溶出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法对改性前后的尾矿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选择包膜剂浓度为10%-15%时效果最佳;在3%的双氧水中浸泡1周的时间内,包膜剂对尾矿中重金属离子的溶出都有较大影响,抑制Cr、Mn、C...  相似文献   
368.
为揭示景观格局内演机制,在3S技术平台支撑下,借助TM遥感像图、植被分类图和二类调查数据,并引入CCA(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排序方法,对天宝岩森林景观格局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尺度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取样尺度的递减,排序轴各特征值之和呈增大趋势,依次为:3.137、3.349、3.484、4.660及4.848;而累积景观–环境解释量和景观–环境相关系数皆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scale3和scale2达到最大;景观类型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纬度梯度变化规律(纬度与第一轴的相关系数:-0.2019~-0.3789)和垂直分布规律(海拔与第一轴的相关系数:-0.3218~-0.4760),其中沿纬度梯度上分布的景观类型依次为:竹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农田、常绿阔叶林、山顶矮曲林、常绿针叶林、泥潭藓沼泽、灌草丛;在较低海拔上分布的景观类型主要有竹林和农田,在较高海拔上分布着泥潭藓沼泽、灌草丛和山顶矮曲林;景观格局与环境关系具有尺度效应,环境因子对景观格局分布的影响程度随着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图2表2参36  相似文献   
369.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耗竭,海洋资源的开发又成为新一轮的竞赛活动。本文以渤海为例,运用海域承载力与生态补偿2种理论探讨了在资源与环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两大瓶颈的条件下,如何在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保持海洋可持续发展,以期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370.
去除地下水中铁锰的复合微生物材料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谷类副产品麸皮与前期分离得到的铁锰去除效果良好的假单胞菌4-05混合,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制备球状复合微生物颗粒材料,用于富含铁锰离子的地下水的生物治理,通过批量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钠质量分数为14%,粒径为2.5 cm的复合微生物颗粒材料,对Fe2+(初始质量浓度为80mg/L)和Mn2(初始质量浓度为2.5 mg/L)的去除率分别为95.90%和62.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