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4篇
  免费   754篇
  国内免费   1533篇
安全科学   723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385篇
综合类   3739篇
基础理论   707篇
污染及防治   137篇
评价与监测   377篇
社会与环境   353篇
灾害及防治   182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323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393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294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329篇
  2014年   294篇
  2013年   386篇
  2012年   442篇
  2011年   406篇
  2010年   354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296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碳酸钙改性硅藻土处理电解锌漂洗废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铅锌矿在我国储存量大,电解法生产锌过程中可产生含Zn~(2+)、Pb~(2+)、Cd~(2+)、As5+和Cu~(2+)等重金属离子的漂洗废水。以硅藻土精土为基体,用碳酸钙作为改性剂制备改性硅藻土,对电解锌漂洗废水进行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150 min,碳酸钙改性硅藻土用量为3 g/L,pH为5.46,温度为25℃条件下,对废水进行吸附实验,吸附后废水中的Cu~(2+)和As5+离子浓度低于仪器检测线(0.01 mg/L和0.09 mg/L),Pb~(2+)浓度为0.16 mg/L,吸附后废水中Cu~(2+)、As5+和Pb~(2+)离子浓度均满足GB 25466—2010《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排放要求。同时,采用SEM、FTIR、XRD等对碳酸钙改性硅藻土进行表征,进一步探讨了碳酸钙改性硅藻土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82.
我国河流污染严重,城市黑臭水体的比率日益增加。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高效低耗能的绿色处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染河水的治理。通过对比分析分层装填复合填料的多介质层波形潜流人工湿地和单一砾石填料的普通人工湿地处理重污染河水的效果,研究了特种基质填料强化脱氮除磷作用以及不同水力负荷条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2 m~3/(m~2·d)时,普通湿地对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5.95%、77.85%、39.80%和54.94%;多介质层湿地对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8.52%、75.99%、67.08%和57.31%。在水力负荷为0.5 m~3/(m~2·d)时,普通湿地对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8.46%、90.73%、42.13%和53.70%;多介质层湿地对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9.61%、89.94%、77.58%和68.63%,其脱氮效果明显好于普通湿地。以复合填料包分层装填的波形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3.
对碳素纤维进行氧化改性,利用改性后的碳素纤维处理近岸污染海水,重点研究了改性碳素纤维对海水中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的吸附作用。考察了碳素纤维液相改性时间、碳素纤维投加量、活性磷酸盐初始浓度、活性硅酸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海况、pH值等单因素对近岸海洋污染物磷酸盐、硅酸盐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碳素纤维对硅酸盐的吸附效果较好,去除率可达70%,对活性磷酸盐的去除率为31%左右。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改性碳素纤维材料修复模拟近岸海水的优化条件为:碳素纤维改性时间为1.5 h,投加量为0.01 g,硅酸盐初始浓度为3mg/L,磷酸盐初始浓度为20 mg/L,海况为3级,pH值为8,吸附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碳素纤维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可达31.06%,硅酸盐去除率可达70.88%。  相似文献   
184.
β射线法与重量法监测环境空气PM_(2.5)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芳  陈峰  余华  范柳澄  许丽忠 《环境工程》2017,35(8):146-151
重量法是测量PM_(2.5)的传统手工经典方法,而β射线法加动态加热系统联用光散射法作为自动在线监测技术的常用方法被广泛使用。将5030-SHARP型β射线法加动态加热系统联用光散射法PM_(2.5)自动监测设备监测结果与手工法测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β射线法与重量法监测结果具有一致性,测量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β射线法与重量法相对偏差值与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β射线法与重量法监测结果的差异性与PM_(2.5)质量浓度、季节等条件有关;随着PM_(2.5)质量浓度逐渐升高,β射线法与重量法相对偏差的绝对值|RD|也随之增大,不同季节的|RD|平均值差异较大,春季、冬季的|RD|平均值大于夏季、秋季。  相似文献   
185.
电解海水对模拟船舶柴油机废气的脱硝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无隔膜电解方法对海水进行电解,研究了电极间距、电解时间、电流密度等不同电解条件对电解海水中ρ(有效氯)的影响,并基于模拟船舶柴油机废气实验台以及自行搭建的喷淋反应系统,初步研究了电解海水的脱硝效果.结果表明:随电极间距由5 mm增至25 mm,电解电压逐渐增加,而电解溶液的pH变化不明显;随着电流密度与电解时间的增加,电解溶液中ρ(有效氯)近似呈线性增加.在电解电流密度为100 mA/cm2、电解时间为30 min时,电解溶液中ρ(有效氯)达到2 288 mg/L.当采用非循环喷淋模式进行脱硝试验时,随着电解海水中ρ(有效氯)的增加,NO去除率迅速提高,在ρ(有效氯)为872 mg/L时,NO去除率达到79%.电解海水溶液的初始pH对脱硝效果影响较大,当pH为6.0~8.0时,NOx去除率高于40%.当采用循环喷淋模式进行脱硝试验时,随着电解海水中ρ(有效氯)的增加,NO去除率及其持续时间均明显改善,当ρ(有效氯)为2 288 mg/L时,电解海水的NO去除率高于80%,并且循环喷淋持续时间大于50 min.研究显示,电解海水溶液具有良好的脱硝效果,在船舶柴油机废气脱硝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6.
我国海水养殖业氮、磷产出量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状况,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产量及主要养殖生物产污系数等数据对我国海水养殖活动氮、磷的产出量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海水增养殖区氮、磷年产出量分别达到29.3万t和9.7万t。其中,投饵性养殖生物(鱼类、甲壳类等)总氮、总磷产出量分别达到3.9万t和0.6万t,非投饵性养殖生物(滤食性贝类)总氮、总磷产出量分别达到25.4万t和9.1万t。与全国陆源污染物排海量相比,海水养殖总氮、总磷产出量分别约占江河总氮、总磷排海量的10.0%和36.1%;同时,海水养殖总氮、总磷产出量已分别超过排污口氨氮、总磷的排海量,分别约为二者的5.6倍和7.2倍。因此,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已成为我国近岸海域重要污染源之一,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7.
为研究燃气管道回填施工过程中管道的受力情况,利用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 3D,构建了地基-管道-回填材料-施工荷载的动力响应数值模型,设计了多种工况情景以及对应的施工机械动力荷载的数学表达形式,并对燃气管道回填施工各结构层压实过程中多种不利工况下管道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提出了管道安全性的评价准则并对管道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按照该回填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管道的应力范围在35 MPa以内,管道压应变竖向位移小于5mm,管道处于安全范围。通过分析不同地基土体参数以及管道参数下管道的动力响应,得到了各影响因素对管道应力和位移的影响规律,可为深入了解管道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回填施工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8.
以脱硫石膏及其常压盐溶液法重结晶得到的α-半水石膏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Tessier流程和Test Method 1311法研究两种石膏晶体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和浸出特性,并对其进行环境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重结晶过程能够释放脱硫石膏中的重金属元素并使其赋存形态改变;重结晶后石膏晶体中的重金属组分短期内可达到释放平衡,其中Cr、Pb、Ni元素的最大浸出量明显低于对应的脱硫石膏,As元素的浸出量几乎不变;α-半水石膏的环境友好性优于脱硫石膏,但仍具有污染环境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89.
用ICP-MS对厦门市夏冬两季城区和郊区PM_(2.5)(当量直径≤2.5 μm的颗粒物)及其中10种重金属(V、Cr、Mn、Co、Ni、Zn、As、Cd、Pb和Cu)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污染特征,并对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厦门市PM_(2.5)中重金属含量水平表现为ZnPbCuMnVAsNiCrCdCo,其中Zn、Pb、As、Cd和Cu富集因子远远大于10,受人为影响较严重。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PM_(2.5)中重金属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可以忽略;几乎所有重金属的致癌健康风险都高于最大可接受风险值10~(-6)。  相似文献   
190.
滇池不同湖区沉积物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滇池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2014年7月采集滇池北部和南部各一根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TOC(总有机碳)、TN(总氮)、正构烷烃含量剖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滇池沉积物中TOC与TN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加显著,说明了滇池初级生产力不断提高;2滇池沉积物正构烷烃代用指标n-C27/n-C31比值及Paq和CPI表明,滇池沉积物从下往上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交替变化,且沉积物中的高碳数有机质主要来自滇池内源的沉水和漂浮大型植物;3C/N比值及正构烷烃分布特征表明,滇池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存在差异:滇池北部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內源植物和陆源有机物的人为源;滇池南部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內源大型水生植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源.为此,在今后滇池沉积物有机质的研究中,应加强对滇池不同湖区有机质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