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5篇
  免费   756篇
  国内免费   1538篇
安全科学   728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391篇
综合类   3756篇
基础理论   714篇
污染及防治   137篇
评价与监测   378篇
社会与环境   353篇
灾害及防治   184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328篇
  2021年   330篇
  2020年   394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294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329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387篇
  2012年   445篇
  2011年   410篇
  2010年   356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1.
沸石覆盖原位控制湖泊内源中等活性有机磷迁移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湖泊内源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控制与释放发生机制,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沸石覆盖原位控制湖泊内源MLOP迁移转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酸性水体促进内源MLOP迁移,碱性条件下抑制其转化,不同pH值试验水体沉积物中内源MLOP相对浓度为:[MLOP/TP]pH8>[MLOP/TP]pH7>[MLOP/TP]pH6;温度明显提高内源MLOP迁移水平,低温水体相对高温水体沉积物中内源MLOP含量较低,5℃条件下内源MLOP迁移表观量最大,其随时间迁移量呈幂函数关系,可表示为[MLOP/TP]=0.2823T0.657(R2为0.9709);好氧或厌氧条件下,内源MLOP均发生迁移,且迁移特征和影响效能高度一致,迁移平衡后好氧环境内源MLOP和厌氧内源MLOP相对浓度呈线性相关,可表示为[MLOP/TP]好氧环境=1.0884[MLOP/TP]厌氧环境 -0.0271(R2为99895);光照因子促使内源MLOP迁移,而避光和沸石粒径因素对内源MLOP迁移影响较小;底栖生物颤蚓通过爬行、摄食、掘穴、栖所建造及分泌排泄等一系列活动影响内源MLOP迁移.沸石原位控制湖泊内源MLOP迁移转化效能较弱.  相似文献   
812.
为研究蒲河中致嗅类VOSCs(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吹扫捕集(P&T)与气相色谱(GC)/火焰光度检测器(FPD)联用方法,测定水样中14种致嗅类VOSCs的质量浓度,采用相关性分析确定水质因子〔ρ(DO)、ρ(NH3-N)、ρ(CODCr)、ρ(BOD5)〕对ρ(∑VOSCs)空间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所调查的27个采样点中各目标化合物均有检出,ρ(∑VOSCs)的范围为85.82~1 766.04 ng/L;DMS(甲硫醚)为最主要的污染物,ρ(DMS)平均值为114.29 ng/L,检出率为96.30%,变异系数为0.42. ρ(DO)与ρ(∑VOSCs)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51,对ρ(∑VOSCs)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其次是ρ(NH3-N),Pearson相关系数为0.441;ρ(CODCr)和ρ(BOD5)与ρ(∑VOSCs)不相关.   相似文献   
813.
为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及预警分析,根据2012—2015年每年8月的调查数据,计算了6种重金属元素(cu、PB、ZN、CD、HG和AS)的IGEO(地累积指数)、rI(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和IGE(生态风险预警指数). 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IGEO由大到小顺序为AS>CU>ZN>PB>CD>HG,2014年为AS>CU>ZN>PB>CD>;2012—2014年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区域主要位于北部河流入海口海域、葫芦岛周边海域. 风险分级和预警评价结果显示,各重金属元素的ERI(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平均值均小于40,rI均小于150,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状态;辽东湾所有采样点中,2012年有5.6%的采样点处于2级生态风险等级(O eR≤1.0),属生态风险预警级别,94.4%的采样点处在生态风险无警级别,2013—2014年所有采样点均处于生态风险无警级别. 对辽东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元素是CD、aS和HG,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AS、ZN、CD在部分采样点已达到生态风险预警级别,应加大对该海域的环境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814.
本文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设定在相同的外界容量需求下,结合电池循环性能数据,研究了LiCo1/3Ni1/3Mn1/3O2、LiCo1/3Ni1/3Mn1/3O2+1% Fe3O4和 LiMn0.2 Fe0.8 PO43种不同的锂离子正极材料的环境影响,并耦合环境影响和放电比容量进行量化处理,得到相应的性能优选指数。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普遍具有较大的综合环境影响值,3大类环境影响分类中影响较大的是人体健康和资源消耗。在3种正极材料中,LiCo1/3Ni1/3Mn1/3O2的综合性能最好,环境友好性和充放电性能都具有较大的优选指数。在 LCA 处理正极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电池充放电数据实现了对材料的比较和优选。  相似文献   
815.
针对当前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内容不清晰,缺乏建设规范和标准的问题,系统分析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和有效抓手,在借鉴ISO14000和澳洲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管理程序和模式的基础上,以应急预案管理为抓手,以"建设准备-体系建设-评审备案-运行实施"(PDCA)为建设模式,开展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816.
覆膜滤料是降低微细颗粒物排放,降低大气环境中PM2.5浓度源头的净化技术之一。对氟美斯(FMS )针刺毡为基布覆膜滤料,进行了表面微观结构电镜扫描,同时,进行了这种滤料的阻力实验测试和分级效率测试。表面电镜扫描结果显示,覆膜呈微孔且直径为0.5μm左右的多层铰链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覆膜滤料周期性清灰后阻力为1200 Pa ,万次老化实验后覆膜滤料阻力是1163.3 Pa;在过滤风速为1.4 m/min时,滤料对PM2.5的过滤效率高于99%。实验结果对使用覆膜滤料的布袋除尘器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17.
长输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已经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功地由理论转化为应用,发展了数据管理、高后果区识别、检测与评价、维护维修、以及效能评价等多项成熟的技术,在技术和数据积累方面为基于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风险评价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风险评价技术在管道完整性管理数据和各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数据对齐和风险贡献率判定技术,实现管道风险的量化评估,便于风险排序,同时还融入了高风险治理准则,为领导层制定具体的维护维修或整治规划、实施计划及运营管理的决策提供更加精细的支持。  相似文献   
818.
疲劳严重威胁作业安全,许多事故都直接或间接由疲劳引发。针对高危作业疲劳风险评价问题,考虑作业疲劳致因,综合运用G1法,提出高危作业疲劳风险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首先,根据疲劳的表现,系统分析影响高危作业疲劳的因素,以管理因素、岗位因素、作业环境、生理、心理等5个因素为准则,构建作业疲劳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G1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高危作业疲劳风险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判疲劳状况。最后,通过一个案例验证了模型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综合评判高危作业疲劳发生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819.
应用能位测定法和示踪检测技术联合检测了鸡西老二井火区地下漏风状态。通过测试计算相对总压值得出了火区范围内井巷系统与采空区的风流关系,进而定性确定了火区内老二井与胜利井之间存在的可能漏风路径。在此基础上,利用瞬时释放示踪气体法确定了胜利井和老二井间的漏风方向和漏风速度,计算得出了火区下采空区内平均直线漏风风速为0.13m/s,漏风量为776m3/min。研究结果为矿区采取针对性的防灭火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0.
钻井井喷失控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喷失控是钻井中的灾难性事故,有必要开展井喷失控研究,找到井喷失控发生的原因和提出防止井喷失控的对策。在统计分析1970年到2009年间中石油发生在钻进过程中的48例井喷失控事故的基础上,通过对防喷器、节流压井管汇、套管、井喷后爆炸起火等井喷失控因素分析,并利用MLS法对上述各种井喷失控因素危险值进行评估。最后,根据井喷失控因素分析和危险值评估结果,结合现有的钻井井控设计,提出了防止钻井井喷失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