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9篇
  免费   743篇
  国内免费   1770篇
安全科学   726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385篇
综合类   3865篇
基础理论   708篇
污染及防治   352篇
评价与监测   378篇
社会与环境   355篇
灾害及防治   185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363篇
  2020年   413篇
  2019年   303篇
  2018年   282篇
  2017年   343篇
  2016年   288篇
  2015年   334篇
  2014年   298篇
  2013年   398篇
  2012年   452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355篇
  2009年   331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349篇
  2006年   348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831.
灌溉和降雨条件下生态沟渠氮、磷输出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长沙县金井河流域农业源头生态沟渠氮和磷的输出特征,对灌溉和降雨条件下及不同季节生态沟渠水体氮、磷的变化特征进行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灌溉和降雨期间,生态沟渠中总氮的输出最大值为270 mg/L,其输出的主要形态为氨态氮和硝态氮,总磷的最大值达032 mg/L。灌溉后,生态沟渠氮、磷的输出均呈单调递减变化,在灌溉初期均最高。降雨后,总氮、总磷沿程变化趋势均呈递减变化;生态沟渠对水体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达64%、70%;各断面氮、磷的输出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总氮、氨态氮含量在雨后第3 d达到最高,总磷含量在雨后第2 d达到最高。在不同季节中水体氮、磷的变化以冬季总氮、氨态氮和磷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832.
简述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的重要性和验收复测的普遍性,分析了验收复测的原因,提出了降低验收复测率的措施。制定了验收复测程序,旨在规范复测工作,提高复测质量,有效推进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进度。  相似文献   
833.
简述了我国建设项目环保验收技术规范颁布实施,以及国外对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管方式现状,指出现行环保验收技术规范在行业性内容、验收监测频次、质量控制措施、总量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出台总工业类环保验收技术规范,对出台行业类验收技术规范严格把关,并加大验收技术科研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34.
南海湖位于蒙新高原,是寒旱区的代表性湖泊之一,由于人为污染,目前其水体处于Ⅴ类或劣Ⅴ类水质。为控制南海湖水体恶化趋势,为南海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首先对南海湖2018年的水质数据及氮素类营养盐含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南海湖水体污染物明显呈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变化规律;其次对各形态氮含量年内变化规律分析发现,水体中氮素类营养盐以有机氮含量最高,占总氮含量的50%左右,其次为NH3-N,而NO2--N、NO3--N含量较少,对水体中总氮含量不足以造成明显影响;然后利用ArcGIS中的克里金插值法绘制南海湖各形态氮分布规律,分布结果显示各形态氮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分布差异,TN、NH3-N则表现出明显的分布一致性。最后,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在保证数据可靠的前提下对水体的水质数据及营养盐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水质参数及氮素类营养盐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尤其以ORP、DOsat、TN、NH<...  相似文献   
835.
藻类水华对太湖梅梁湾不同粒径有机组分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过滤和切向流超滤系统,分离得到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每月的太湖梅梁湾不同粒径水体有机物,测定了水体中颗粒态有机碳,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可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并同步分析了叶绿素浓度,水体中各种有机物的碳氮比值和中性单糖含量.对不同形态有机碳浓度的比较发现颗粒态有机碳是太湖碳存在的主要形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浓度与颗粒态有机碳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浮游植物是颗粒态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此外高分子量可溶性有机物的碳氮比值和中性单糖含量均相对较高,这表明该有机碳的生物可利用性比其它形态的水体有机碳高.  相似文献   
836.
三峡库区蓄水初期大宁河重金属食物链放大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余杨  王雨春  周怀东  高博  赵高峰 《环境科学》2013,34(10):3847-3853
三峡库区蓄水后重金属在库区沉积物中累积,为了解由此带来的鱼类重金属富集放大风险,于2012年3月以库区支流大宁河为例,采集16种代表性鱼类,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鱼类间营养关系和Cr、Ni、Cu、Zn、Pb、Cd、As和Hg等重金属元素在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重金属在鱼体中处于较低水平,但在不同种类鱼体中含量差异显著.鱼体样品δ13C与鱼类生活水层关系密切,分布范围为-22.80‰~-28.97‰,水体上层鱼类δ13C值较低,而水体底层鱼类δ13C值较高;而δ15N受鱼类食性影响明显,范围为6.41‰~13.88‰.在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鱼体Hg浓度随营养等级的升高而显著增大,但放大效率较低.除Hg外的金属元素与δ15N的关系均不显著,未出现明显生物放大.但小个体鱼类体内金属含量较高,存在潜在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37.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挖掘过程中污染扩散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平  杨乐巍  房增强  郭淑倩  于妍  贾建丽 《环境科学》2013,34(12):4619-4626
我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主要受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SVOCs)的污染.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挥发性大,在环境中容易迁移,土壤被挖掘和扰动时,土壤中VOCs很容易形成短时间内的相对较高浓度释放;如果施工人员没有进行适当防护,极易产生健康危害.本研究通过现场快速监测与采样管采样技术相结合,研究污染场地修复开挖过程中气态污染物的分布规律.监测结果表明,在场地开挖的主导风向上,气态污染物浓度分布随距离而下降,并呈现波峰和波谷交替出现的特征.监测结果可以用多个高斯烟团的叠加来拟合.本研究结合工业场所职业健康与安全有关限值,推导污染土壤修复开挖现场安全区域划分的方法,并提出相应分区的个人安全防护响应措施.  相似文献   
838.
为评价某石化混合废水的毒性,采用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抑制试验研究不同φ(石化废水)对活性污泥中不同菌群的抑制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所用石化废水对活性污泥中的硝化细菌具有明显毒性,其EC50(半抑制效应浓度,以φ计)为9%左右;同时,该废水对异养菌的耗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φ(石化废水)为100%时IH(异养菌耗氧速率抑制率,131%)最高,这种促进作用对RT(总耗氧速率)测定有显著影响(R=0.991,P<0.05),因此,仅以RT评价废水毒性容易造成对废水真实毒性的低估. 5种常见易降解基质(乙酸钠、葡萄糖、甲醇、生活污水、丙酸钠)中,ρ(甲醇)为15 mg/L时对异养菌促进效果显著(P<0.05),促进率达50%以上;而在高浓度条件下,乙酸钠、葡萄糖、甲醇、丙酸钠对异养菌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RH(异养菌耗氧速率)最高提高了182%. 研究显示,石化废水中的乙酸盐等易降解成分是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抑制试验的重要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839.
以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5、SAPO~(-1)1和SAPO-34为载体,采用乙醇分散法制备了用于低温氨选择性还原(NH_3-SCR)NO_x的分子筛负载MnO_x催化剂.活性测试结果显示,3种分子筛催化剂均展现出优良的NH_3-SCR活性,但三者在低温区间的SCR活性存在较明显差异,其SCR活性顺序如下:MnO_x/SAPO-34MnO_x/SAPO-5MnO_x/SAPO~(-1)1.借助XRD、N2吸附-脱附、XPS、H2-TPR、NH_3-TPD、NH_3FT-IR等技术对催化剂的表面活性物种及表面酸性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MnO_x主要以无定型状态分散于载体上,负载后载体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有所下降.XPS和H2-TPR分析证实,不同分子筛载体上MnO_x的表面浓度与氧化态明显不同.NH_3-TPD和NH_3FT-IR分析揭示了催化剂表面均存在Bronsted酸位和Lewis酸位,其中,Lewis酸性位对低温SCR反应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会因载体不同而存在差异,高Mn4+表面浓度和丰富的Lewis酸性位对催化剂在低温区间实现优良的催化活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40.
在野外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球化学热力学方法研究了Cu、Ag的迁移形式。研究结果表明,铜在热液中主要以CuCl42-、Cu(H2O)42+、Cu(S2O3)46-、CuS46-、Cu(HS)42-、Cu(SbS3)410-形式迁移;银在热液中主要以AgCl2-、Ag(S2O3)23-、Ag(HS)2-、AgS23-、Ag(SbS3)25-形式迁移。铜银矿床是在含矿热液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铜银化合物发生解析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