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19篇 |
免费 | 293篇 |
国内免费 | 79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37篇 |
废物处理 | 30篇 |
环保管理 | 168篇 |
综合类 | 1700篇 |
基础理论 | 314篇 |
污染及防治 | 166篇 |
评价与监测 | 127篇 |
社会与环境 | 156篇 |
灾害及防治 | 1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166篇 |
2021年 | 168篇 |
2020年 | 203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153篇 |
2016年 | 100篇 |
2015年 | 157篇 |
2014年 | 130篇 |
2013年 | 158篇 |
2012年 | 201篇 |
2011年 | 195篇 |
2010年 | 189篇 |
2009年 | 181篇 |
2008年 | 156篇 |
2007年 | 137篇 |
2006年 | 171篇 |
2005年 | 117篇 |
2004年 | 96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光催化技术可利用太阳光能对水体中的多种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光催化技术利用可再生的清洁资源,氧化能力强.适用于广谱有机物,能使难被一般氧化剂氧化、又难生物降解的污染物降解.是当前太阳能利用及水污染控制方面开辟的前沿领域.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本文以溶胶-凝胶法、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淀积、煅烧沉淀法等多种方法制备光活性二氧化钛膜。 相似文献
123.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负载率的Bi2MoO6/纳米棒ZnO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FT-IR、SEM、TEM、XPS、UV-Vis、EPR和PL等分析技术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在光/超声波条件下,以亚甲基蓝(MB)为目标降解物评价其压电-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Bi2MoO6/ZnO纳米棒(BZ-0.6)的降解速率常数约为ZnO传统光催化的9.25倍,其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ZnO的压电效应与Bi2MoO6/ZnO界面形成的异质结的耦合,有效地促进了电子和空穴的分离和转移.此外,同实验条件下,循环利用5次后Bi2MoO6/ZnO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率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4.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在国内有机污染场地修复中所占比例逐年快速增加,但是残留氧化剂、副产物等产生的再利用潜在腐蚀风险问题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首先,通过实际调研和网络检索对国内137个实际修复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我国化学氧化法修复技术应用的4个主要特征,包括主要应用于中小型污染地块、水土协同修复且介质复杂、过硫酸盐占比过大且副产物较多、修复周期短且修复药剂过量现象严重;然后,针对应用最多的过硫酸盐氧化法修复技术,通过资料文献分析和国内外案例场地调研信息,梳理出修复后场地再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残留氧化剂腐蚀、副产物盐分腐蚀及环境条件变化导致的微生物侵蚀等3种主要的腐蚀风险机理,以及定性及定量的腐蚀风险测试方法;最后,结合化学氧化过程及pH、氧化还原条件、盐分和微生物环境条件等发生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可将化学氧化修复后潜在腐蚀过程风险划分为三阶段的概念模型,以期为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实际应用及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5.
126.
127.
128.
磁暴产生的地磁感应电流(GIC)直接损伤变压器和间接干扰继电保护等设备,强磁暴可能威胁到电网的安全运行。为探明磁暴对沿海核电站变压器的影响,对第23太阳周峰年强磁暴侵害广东岭澳核电站、江苏上河变电站的GIC测量数据,以及西北陕甘青宁750 kV电网计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沿海核电站与内陆变电站变压器GIC大小及其差异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受海岸效应现象的影响,沿海核电站的变压器更容易遭受磁暴的侵害。在此基础上,对极端磁暴的可能危害、灾害风险以及沿海核电站的磁暴灾害进行评估,并建议核电站选址和变压器选型时应评估磁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9.
采集了东平湖13个主要监测点的底泥,测定、分析了东平湖底泥中的部分重金属质量比及形态分布,并对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底泥中4种重金属Zn、Cu、Pb、Cd的质量比分别为84.55~161.82 mg/kg、12.77~30.68 mg/kg、30.64~69.26mg/kg、3.51~16.98mg/kg.运用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对底泥中重金属的质量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d污染最严重,13个采样点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高于320,属于极强生态危害;Cu、Zn、Pb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低于40,属于轻微生态危害.4种金属污染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d、Pb、Cu、Zn.东平湖底泥中Cu、Zn、Pb的形态以残渣态为主,因而重金属在底泥中的稳定性高,Cd酸溶态含量较高,容易释放到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