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86篇 |
免费 | 395篇 |
国内免费 | 107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2篇 |
废物处理 | 150篇 |
环保管理 | 183篇 |
综合类 | 1710篇 |
基础理论 | 582篇 |
污染及防治 | 1077篇 |
评价与监测 | 141篇 |
社会与环境 | 92篇 |
灾害及防治 | 1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176篇 |
2021年 | 129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107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141篇 |
2016年 | 182篇 |
2015年 | 207篇 |
2014年 | 237篇 |
2013年 | 299篇 |
2012年 | 245篇 |
2011年 | 227篇 |
2010年 | 177篇 |
2009年 | 185篇 |
2008年 | 200篇 |
2007年 | 178篇 |
2006年 | 157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90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68篇 |
1997年 | 45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石盘丘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流失形态及通量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了解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流失特征,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石盘丘小流域水田、旱坡地、林地、柑橘园和菜地这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不同形态氮、磷流失浓度与通量的特征.结果表明:全氮流失通量的顺序为水田[17.73 kg·(hm2·a)-1] > 柑橘园[4.86 kg·(hm2·a)-1] > 旱坡地[4.33 kg·(hm2·a)-1] > 菜地[4.00 kg·(hm2·a)-1] > 林地[2.41 kg·(hm2·a)-1];全磷流失通量的顺序为菜地[4.97 kg·(hm2·a)-1] > 柑橘园[1.87 kg·(hm2·a)-1] > 水田[0.93 kg·(hm2·a)-1] > 林地[0.27 kg·(hm2·a)-1] > 旱坡地[0.19 kg·(hm2·a)-1];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磷流失主要集中在降雨频繁的4~5月,占全年氮、磷流失总负荷的53.80%~96.52%和56.03%~87.78%;氮流失主要以硝态氮(16.16%~52.70%)的形态流失,全氮流失通量与径流量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826);在菜地中颗粒磷是磷流失的主要形态(83.30%),但在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中表现不显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形态氮、磷流失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菜地应针对强降雨情况下颗粒磷流失的问题采取措施,水田应避免在降雨集中时期施肥;科学施肥和合理地土地利用方式配置是治理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02.
选择DSA电极中的钛基掺硼金钢石膜电极(Ti/BDD),用于制革综合废水的电催化氧化处理研究,考察了在不同的电流密度、电压、电解质、pH值和电解时间等因素对COD去除率和电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电流密度为30mA/cm2,电压为8.0 V,电解质(NaCl)浓度为2.0 g/L,pH为4.0,电催化氧化处理2 h后,废水的COD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6%和90.3%,BOD/COD为0.45,比能耗为35.34 kWh/kg COD,电流效率为37%。 相似文献
503.
新疆东准噶尔老山口金矿区发育有与金矿化密切有关的次火山闪长玢岩及与之密切伴生的闪长玢岩质隐爆角砾岩和闪斜煌斑岩质隐爆角砾岩 ,它们是在陆相火山作用下由同源岩浆分异演化而形成的产物。角砾岩具有浅成—超浅成环境及热塑、高压释放状态下的成岩特征。角砾岩的角砾、胶结物和次火山岩三者的岩石类型、岩相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 ,具有稀土总量较低 ,轻稀土相对富集 ,重稀土相对亏损 ,铕异常不明显 ,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 ,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等特征。结合其构造背景、地质产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这套岩石来源于受俯冲洋壳释放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或强不相容元素流体交代过的亏损地幔楔。 相似文献
504.
505.
五龙沟金矿床Ⅲ矿段呈现以Au、As、Ag为主 ,伴有Pb、Zn、Cu、Bi、Sb等多元素的综合原生晕 ,其中Au、Ag、As为典型矿致异常元素组合 ,其次为Hg、Sb、Bi;Ag、As、Sb等元素为远程指示元素 ,也为矿体前缘晕和上部特征元素 ;Hg、Bi、Pb为矿体上部和中上部原生晕特征元素组合 ,也为中远程指示元素 ;Cu、Zn为矿体中部和中下部原生晕特征指示元素 ;Au在整个原生晕中均是特征直接指示元素 ;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s-Sb-Ag-Bi-Pb-Hg-Au-Zn -Cu,横向分带序列为 ,矿体上部原生晕 :Au -Zn -Ag -Bi-As-Hg -Cu-Sb -Pb ;中下部原生晕 :Zn -Cu-Au -Ag -Hg-As-Pb -Sb -Bi。矿致原生晕特征为Au原生晕发育 ,平均强度大于 1 60× 1 9-9;原生晕组合复杂 ,Au、Ag、As、Sb、Hg、Bi、Zn原生晕连续性好 ,范围大于构造带 ,有内中外或外中浓度带 ,各指示元素原生晕吻合性好 ;一般在矿体 (带 )受中度剥蚀深度 (或矿体已露出 )断面上 ,Au -Ag和Au -As具正相关表现 ,相关性较好。这些特点或指标 ,可作为以蚀变岩型为主要类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信息标志 相似文献
506.
在不锈钢丝网波纹填料柱中以水为吸收液,考察了气体空塔速度和氧化度对低浓度氮气化物(NO_x)吸收的影响。吸收率随氧化度的增高而增高,随空塔速度的增高而降低。并对比了聚丙烯丝网波纹填料柱吸收NO_x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不锈钢对NO_x的吸收未显示出催化活性。同时讨论比较了网波填料柱和降膜湿壁柱的吸收性能。 近年来用波纹填料或塑料针毡滤料消除尾气中NO_x和硝酸雾的方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不过其净化机理还不十分清楚,Gilbert,W.J.等认为不锈钢丝网填料对NO有催化氧化的作用。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考察了不锈钢丝网和聚丙烯丝网填料柱中空塔速度和NO_x氧化度对NO_x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不锈钢对NO_x的吸收未显示出催化活性。只是在空塔速度低或氧化度高的情况下,NO_x的吸收率才较高。同时对吸收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07.
508.
黄河下游堤防地质信息管理及安全评价系统(LHEGIS)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黄河下游堤防地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需求,建立了黄河下游工程地质灾安评价系统。该系统将数据库管理和图形管理系统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数据库的输入,输出,统计分析,以及其与图形属性库之间的转换与管理,而且实现了信息的空间查询,空间分析,图形编辑,输出和图形管理,系统同时提供堤岸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和其它实有工具,为黄河下游堤防安全管理和规划提供了辅助决策工具。本文主要从系统功能需求分析,设计原则和开发方法,系统基本框架,及开发实施等五个方面,对系统开发进行了较详细地介绍。 相似文献
509.
铁阳极电凝聚处理活性黑KN-B染料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铁阳极电凝聚处理活性黑KN-B染料废水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电流密度、染料溶液初始pH值、电介质浓度及种类、温度、染料浓度等因素对脱色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活性黑KN-B模拟废水的脱色效率达93%;电流强度、染料浓度、电解液初始pH值及电解质的种类对染料溶液脱色效率影响显著,电解液温度、电解质的浓度对脱色效率的影响不明显;以铁为阳极的原位电凝聚处理活性黑KN-B模拟废水混凝过程中主要作用机理以吸附电性中和为主;电凝聚过程中活性黑KN-B在阴极上发生了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510.
Spatial variations in daily average CO2 concentrations above wetland surface of Xiang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variations of daily average CO2 concentration above the wetland surface were studied in Xiang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China in August, 2000. The primary purpose was to study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2 concentration on the four levels of height(0.1 m, 0.6 m, 1.2 m and 2 m)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CO2 concentration under different land covers. Results showed that daily average CO2 concentration above wetland surface in Xianghai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was lower than that above other wetlands in northeast China as well as the worldwide average, suggesting that Xianghai wetland absorbed CO2 in August and acted as“sink” of CO2. The horizontal variations on the four levels of height along the latitude were distinct, and had the changing tendency of“decreasing after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height. The areas with obvious variations were consistent on different levels of height,and those with the highest variations appeared above surface of shore, sloping field, Typha wetland and Phragmites wetland;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were greatly different, with the higher variations in Phragmites wetland and Typha wetland, and the lands near the shore and the sloping field with the lower variations. Spatial variations of daily average CO2 concentrations above wet!and surface were affected by surface qualities and land cove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