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0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390篇
安全科学   139篇
废物处理   55篇
环保管理   108篇
综合类   908篇
基础理论   237篇
污染及防治   240篇
评价与监测   104篇
社会与环境   125篇
灾害及防治   9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81.
垃圾防渗粘性土对多环芳烃菲(PHEs)的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菲(PHEs)在垃圾防渗粘性土中的吸附机理规律及其吸附模型,探讨了pH值及土样颗粒等影响因素对吸附效果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垃圾填埋场防渗粘性土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菲在粘性土中的吸附过程包括4个阶段,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9h;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相关系数为0.98,属于非线性等温吸附;菲的水-土分配系数Kd为0.01,有机碳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为14.29;当pH值7.42时,土样对菲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迅速增大;pH值7.42的酸性环境中,对菲的吸附量也变大,但是随着酸性的加强,当pH值6.74之后,吸附能力不再有明显变化;菲的最大吸附量与土体的粘粒含量、比表面积呈正比,由大到小顺序为粘性土粉质粘土细砂。  相似文献   
182.
围网养殖对洪湖水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围网养殖对洪湖水质影响的角度出发,依据1990~2006年在洪湖实测的水质数据分析了洪湖水质的时空变化过程及趋势,并发现水质指标中总氮的超标量变化明显。利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法,通过围网内和围网外以及围网前和围网后不同水文期的水质情况对比,对洪湖水质变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围网内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在枯水期要远大于围网外的,围网养殖对湖泊的局部污染严重;围网前水质基本可以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开始围网后洪湖水质逐步恶化,且围网养殖面积与水质恶化的程度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总氮的含量变化尤为明显,随着围网养殖规模面积的扩大急速增加。  相似文献   
183.
轮叶黑藻去除水体中氮磷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在不同梯度营养盐浓度下,沉水植物轮叶黑藻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能力,研究得出:在不同营养条件下,轮叶黑藻对水体中总磷(TP)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总氮(TN)处理浓度较高(15mg/L)时,轮叶黑藻对水体中的TN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轮叶黑藻的净化效果随水体中氮、磷等物质含量增加而增大,轮叶黑藻是一种很好的水体净化植物,在一些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可以适当配置轮叶黑藻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84.
在分析了浙江北部地区地下水类型、特征、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水位变化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地下水深井样品测试数据的研究,查明了区域地下水高氟和高砷的分布特点.高氟区主要出现于妙西花岗岩裂隙水和白雀岩溶水分布区,高砷区主要位于南浔第Ⅱ承压含水层局部区域.研究认为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与区域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总氟和总砷含量没有直接联系,深井地下水中的高氟和高砷主要与深部断裂构造有关.研究地区的这种高氟和高砷地下水目前仍然为很多居民所饮用,作者认为长期饮用这种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容易导致地方病的产生,建议在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停止生活用水开采,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实行改水方案.  相似文献   
185.
牡丹江流域水质变化趋势及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牡丹江近10年水质监测、评价及变化趋势研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法,评价牡丹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水质现状,给出超标项目与超标倍数,计算污染分担率、污染负荷比,绘制主要污染物各断面浓度变化图,总结牡丹江污染特点和水质变化趋势,得出牡丹江水环境污染特征,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6.
针对居民区附近商住楼和居民小区内餐饮业污染问题的投诉呈逐年上升趋势.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业主环保意识淡薄、污染源处理设施不完善、监测手段和环保部门介入滞后以及处罚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纠纷调处时环保部门的管理对策提前介入,杜绝餐饮企业污染环境;对申请开业的餐饮企业控制办法:控制数量、合理选址、使用清洁能源及安装污染源处理设施并办理环保竣工验收手续;对已开业的,在工商年检时执行环保前置年检,逐步淘汰不舍格的企业,尽快完善专门的行业管理条例.  相似文献   
187.
扰动强度对钝化剂抑制滇池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滇池福保湾表层沉积物,以聚合氯化铝为钝化剂,研究了扰动强度对钝化剂抑制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扰动强度低于一定范围时,聚合氯化铝对沉积物中的磷有抑制作用,当转速为0,60,120r/min时,对应的水中磷浓度分别为初始值的62.5%,71.7%和83.4%;当转速达到240r/min时,沉积物会向水中释放大量磷,钝化作用完全被破坏,水中磷浓度为初始值的3.3倍.此外,在转速低于120r/min时,磷形态主要是以无机磷(DIP)为主的溶解性磷(DTP),而转速达到240r/min时,水中DTP/TP30%,DIP/DTP40%,即磷形态主要为不溶性磷,溶解性磷中以有机磷(DOP)为主.  相似文献   
188.
污泥干化过程中苯系物(BTEX)的释放及其致癌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模拟污泥干化的条件下,研究了4种类型污水污泥苯系物(BTEX)的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50-300℃的干化温度范围内,4种污泥的BTEX释放总置在4.20~161.90μg·m-3之间;在温度高于150℃之后,各类污泥中的BTEX释放量大幅增加;而低于150℃的情况下,污泥中BTEX的释放量仅占总BTEX释放量的5.09%.不同温度下污泥的BTEX释放量与其在污泥中的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不同类型的污泥其所释放的BTEX组分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别,污泥中BTEX的含量决定其所释放的数量,而其释放强度则取决于干化温度.对污泥释放BTEX进行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各类污泥在150~300℃下所释放的苯对暴露人员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其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致癌风险更高.控制污泥干化温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BTEX释放,进而降低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89.
低强度超声波与酸、碱协同对污泥溶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能量密度为0.05W·mL-1和pH范围3.0~12.0条件下,研究了超声波辐射与酸、碱协同对污泥溶胞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溶解性磷(SP)和溶解性糖(SA)含量随pH增大均呈先降后升趋势.当pH为3.0时,污泥溶胞效果不高,随污泥溶液碱性增强,SCOD、SP和SA含量随pH呈指数增长,说明强碱性环境有利于污泥溶胞.超声波辐射可显著提高污泥溶胞率,而且pH越大超声波辐射改善的溶胞效率越高.pH=11.0时超声波辐射60min以内,SCOD、SP和SA含量与时间均呈线性关系,超声波/碱协同污泥溶胞为一级反应.pH大于9.0的碱性条件下,超声波辐射和提高pH均可降低VSS/TSS.依据实验数据,应用非线性优化技术得到SCOD与pH和超声波辐射时间的数学模型,其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6%.  相似文献   
190.
This study characterizes the 1,4‐dioxane biodegradation potential for an in situ methane‐enhanced biostimulation field pilot study conducted at Air Force Plant 44, located south of the Tucson International Airport in Arizona. In this study, the use of methane as the primary substrate in aerobic cometabolic biodegradation of 1,4‐dioxane is evaluated using environmental molecular diagnostic tools. The findings are compared to an adjacent pilot study, wherein methane was generated via enhanced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and where methane monooxygenase and methane‐oxidizing bacteria were also found to be abundant. This article also presents the use of 13C and 2H isotopic ratio enrichment, a more recent tool, to support the understanding of 1,4‐dioxane biodegradation in situ.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although alkane gas‐enhanced biodegradation of 1,4‐dioxane has been evaluated extensively in microcosm studies and propane‐enhanced biodegradation of 1,4‐dioxane has been previously studied in the field. ©2016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