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0篇 |
免费 | 118篇 |
国内免费 | 65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3篇 |
废物处理 | 81篇 |
环保管理 | 116篇 |
综合类 | 1016篇 |
基础理论 | 259篇 |
污染及防治 | 485篇 |
评价与监测 | 82篇 |
社会与环境 | 122篇 |
灾害及防治 | 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106篇 |
2021年 | 83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116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156篇 |
2012年 | 129篇 |
2011年 | 167篇 |
2010年 | 122篇 |
2009年 | 108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82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Qinglong Liu Jingchun Tang Xiaomei Liu Benru Song Meinan Zhen Nicholas J. Ashbolt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9,31(7):80-92
A column microcosm was conducted by amending crude oil into Dagang Oilfield soil to simulate the bioremediation process. The dynamic change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metabolic genes in vertical depth soil from 0 to 80 cm were characterized to evaluate the petroleum degradation potential of indigenous microorganism.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n the microbial responds to petroleum contamination were analyzed. Degradation extent of 42.45% of n-alkanes(C8–C40) and 34.61% of 16ΣPAH were reached after 22 weeks. Relative abundance of alkB, nah, and phe gene showed about 10-fold increment in different depth of soil layers. Result of HTS profiles demonstrated that Pseudomonas, Marinobacter and Lactococcus were the major petroleum-degrading bacteria in0–30 and 30–60 cm depth of soils. Fusarium and Aspergillus were the dominant oil-degrading fungi in the 0–60 cm depth of soils. In 60–80 cm deep soil, anaerobic bacteria such as Bacteroidetes, Lactococcus, and Alcanivorax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petroleum degradation.Redundancy analysis(RD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petroleum hydrocarbons(PHs) as well as soil salinity, clay content, and anaerobic conditions were the dominant effect factors on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s in 0–30, 30–60, and 60–80 cm depth of soil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22.
3种抗生素对黑麦草种子萌发的生态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四环素、环丙沙星和磺胺嘧啶3种抗生素对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为评价抗生素污染的生态影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保湿培养法研究了它们对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比较分析了抗生素的生态毒性差异和相对敏感的指标。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期,一定浓度范围的抗生素胁迫会引发植物种子抵抗逆境的应激反应,因此,3种抗生素在1 mg·L~(-1)处理水平下均能促进种子发芽。超过该浓度,四环素对黑麦草种子发芽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环丙沙星和磺胺嘧啶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四环素对种子发芽率的最大无作用浓度(NOEC)为5 mg·L~(-1),而环丙沙星和磺胺嘧啶对种子发芽率的NOEC为1 mg·L~(-1)。实验结束时,3种抗生素在1 mg·L~(-1)处理水平下的种子发芽率最高。3种抗生素浓度超过0.1 mg·L~(-1)时,种子根长和芽长即受到抑制,因此,它们对种子根长和芽长的NOEC均为0~0.1 mg·L~(-1)。其中,磺胺嘧啶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根长受到抑制的程度强于芽长。黑麦草种子萌发受3种抗生素影响程度依次为磺胺嘧啶环丙沙星四环素。 相似文献
923.
924.
北京市不同区位耕作土壤中重金属总量与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集北京市不同区位(中心城区、近郊平原、远郊平原)的代表性耕作土壤-麦粒匹配样品23组,分析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影响下耕作土壤中重金属(Cd、Cu、Zn、Pb)全量、赋存形态以及生物有效性,并探讨其来源差异与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频繁的交通活动与工业释放致使中心城区(Pb平均含量为35.59 mg·kg-1)土壤呈现出较为明显的Pb富集特征,而长期污水灌溉等农业活动导致了近郊平原局部土壤重金属的明显积累.②土壤中Cu、Zn和Pb主要以残余态(35%~75%)与有机结合态(23%~53%)形式存在,其次是铁锰氧化态(1%~19%),而碳酸盐结合态(n.d.~5%)与离子交换态(n.d.~2%)含量非常少.Pb、Zn和Cu的生物可利用性从中心城区到近郊平原、远郊平原逐渐下降,Cd则呈相反的趋势.近远郊土壤中Cd的离子交换态(13%~31%)与碳酸盐结合态(11%~27%)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在4种重金属中生物可利用性最高.③Cd与Zn在麦粒中的含量与土壤中金属的铁锰氧化态含量正相关(P<0.05,r为0.43~0.57);④种植于中心城区与近郊土壤上的小麦籽粒中部分Zn、Pb含量超出了WHO限值,对当地居民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925.
926.
927.
石油野外作业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GB3869—83标准对江汉油田测量、地震、钻井、井下四类野外作业34名工人、24个工种进行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调查,其结果:测量作业为Ⅰ~Ⅱ级;钻井作业Ⅱ级占5/8,Ⅲ级占1/4;井下作业Ⅲ级占2/3;地震作业Ⅲ、Ⅳ级各占4/9、2/9。说明前两类基本属中等强度劳动,后两类大部分属重强度劳动。 相似文献
928.
叶青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6,6(5):1-4
从改变思维入手,以民主与法制为动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建立多层次大跨度整体有序推进的劳动保护发展战略,努力防治传统产业和避免新兴产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职业危害,保证改革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929.
将里氏木霉FS10-C用苜蓿粉发酵制成固体木霉制剂.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在外源铜浓度为0,100,200,400mg/kg的土壤上,施加木霉制剂对海州香薷生长和铜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木霉制剂后,除400mg/kg外源铜浓度土壤上地上部干重外,海州香薷生物量在各外源铜浓度土壤上均呈增加趋势.施加木霉制剂的各外源铜浓度土壤NH4OAc提取态铜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且除100mg/kg外源铜土壤上地上部外,海州香薷铜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地上部积累量在200和400mg/kg外源铜土壤上均差异显著(P<0.05),根积累量在100mg/kg外源铜土壤上差异显著(P<0.05),总积累量在100和400mg/kg外源铜土壤上均差异显著(P<0.05).可见,里氏木霉FS10-C制剂可通过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土壤铜的植物有效性而提高海州香薷对铜的吸收能力,是一种颇具研发潜力的生物修复剂. 相似文献
930.
光离子检测器测定大气中溴甲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Tenax作为吸附剂捕集大气中的痕量溴甲烷,用气相色谱法和光离子检测器,对其进行检测,相对偏差为0.0521,最小检测限为10pg。室内外大气中的浓度分别为24×10(-12)(V/V)和77.4×10(-12)(V/V),污染在10(-11)(V/V)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