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3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824篇
安全科学   296篇
废物处理   131篇
环保管理   218篇
综合类   1614篇
基础理论   402篇
污染及防治   658篇
评价与监测   136篇
社会与环境   134篇
灾害及防治   14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68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用停封旧船改造油污水接收处理船,统一回收处理运输船舶含油废水,与建造新船相比,缩短了工程周期,节约大量投资,并最快地解决了长江油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72.
The effects of four conditioning approaches:Acid,Acid-zero-valent iron(ZVI)/peroxydisulfate(PMS),Fe(Ⅱ)/PMS and ZVI/PMS,on wastewater activated sludge(WAS) dewatering and organics distribution in supernatant a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 layers were investigated.The highest reduction in bound water and the most WAS destruction was achieved by Acid-ZVI/PMS,and 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pH 3,ZVI dosage 0.15 g/g dry solid(DS),oxone dosage 0.07 g/g DS and reaction time 10.6 min with the reductions in capillary suction time(CST) and water content(Wc) as 19.67% and 8.49%,respectively.Four conditioning approaches could result in TOC increase in EPS layers and supernatant,and protein(PN) content in tightly bound EPS(TB-EPS).After conditioning,organics in EPS layers could migrate to supernatant.Polysaccharide(PS) was easier to migrate to supernatant than PN.In addition,Acid,Acid-ZVI/PMS or Fe(Ⅱ)/PMS conditioning promoted the release of some polysaccharides containing ring vibrations v P=O,v C-O-C,v C-O-P functional groups from TB-EPS.ESR spectra proved that both radicals of SO_4~-· and·OH contributed to dewatering and organics transformation and migration.CST value of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atios of PN/PS in LB-EPS and total EPS,while i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C,PN content and PS content in TB-EPS,as well as PS content in supernatant and LB-EPS.BWC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zeta potential and TOC value,PN content,and HA content in supernatant.  相似文献   
73.
大孔强碱阴树脂去除饮用水中微量有机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大孔强碱阴树脂和颗粒活性炭在饮用水的深度处理中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1)大孔强碱阴树脂的吸附容量比颗粒活性炭的大。在pH为8时,大孔强碱阴树脂对TOC的去除率最高。pH6~8时,对TOC的去除率没有明显的区别,而颗粒活性炭在pH为2时。对TOC的去除率最高;水温低能提高2种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2)在动态实验条件下。当流速相同,大孔强碱阴树脂的穿透时间明显比颗粒活性炭的长,大孔强碱阴树脂的制水量约是吸附床的10000倍。而颗粒活性炭却只有吸附床的4000倍。在饮用水的深度处理中,大孔强碱阴树脂可作为活性炭的最佳替代品。  相似文献   
74.
生活污水回用作循环冷却水补充水处理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自来水及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的水质指标,计算了水质判断指数,结果表明两者均为腐蚀性水质。通过静态缓蚀实验筛选合理的药剂,结果表明HEDP,ATMP,PBTCA的最高缓蚀率均高达90%以匕,HEDP,PBTCA与Zn^2+复配的协同效果较好,复配后最高缓蚀率提高到98%以上。研究了考虑阻垢问题时的水处理药剂配方,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药剂浓度配方为:T-325:PBTCA:Zn^2+=8:4:3。  相似文献   
75.
以2000年和2004年的QuickBird卫星影像解译的徐径镇土地利用类型图为基础,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的空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对该区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76.
臭氧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制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O3毒理学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参考国际权威机构制订的O3健康基准和国外相关标准,在考虑O3室内污染特点和我国目前污染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推荐值。  相似文献   
77.
壳聚糖絮凝剂在活性污泥调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自制的壳聚糖絮凝剂在活性污泥调理中的应用,通过污泥比阻、上清液剩余浊度、泥饼含水率及沉降性能等的测定,重点分析了活性污泥脱水的pH范围、絮凝剂投量和壳聚糖分子量及其脱乙酰度对调理效果的影响,并与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和聚合氯化铝(PAC)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双絮凝剂两段法处理污泥的初步探索。研究发现,壳聚糖作为活性污泥调理剂,投量(干污泥质量百分比)在0.8%~1.2%,pH值在5~8时即有较好的调理效果,与PAM效果基本相当,接近于8%~16%的PAC;壳聚糖相对分子量在30×10~4左右,脱乙酰度在70%左右时有较好的调理效果;双絮凝剂两段法处理污泥,在同等用量时效果好于单絮凝剂一段法。  相似文献   
78.
长炼第二污水处理场氧化沟工艺运行小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臭伯尔氧化沟池容大,停留时间长,运行稳定,对氧化沟污泥培养及开工运行进行了小结,并结合运行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9.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在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分别发生8.7级和8.5级强烈地震后,对江苏地区前兆体应变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两次地震的震后都记录到了显著的异常,且异常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本文列出这些异常并浅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印尼大震对我国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0.
采用溶剂萃取法处理含硫酸及硫酸盐的工业废水,主产优质农用硫酸钾,副产氯化铵和氮钾复合肥,整个工艺过程基本无三废排放,实现了对该废水的综合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