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34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78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内分泌干扰类农药会严重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而生物检测技术是内分泌干扰类农药的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本文介绍了内分泌干扰类农药常用的生物检测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活体试验、离体试验与非细胞试验,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列举了各方法在国内外环境激素测评中的应用现状,为我国内分泌干扰类农药生物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  相似文献   
52.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commonly found in surface and ground waters, form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in drinking water. Generally, advanced...  相似文献   
53.
54.
为探究迸溅熔珠着床后的热交换过程对其组织特征的影响,建立基于着床后高温迸溅熔珠的动态测温方法,从而揭示迸溅熔珠着床后引燃与否对其组织特征形成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引燃可燃物的熔珠受火焰热反馈和铜氧化放热的共同作用,着床后其温度出现反复波动,延长迸溅熔珠的冷却凝固时间,组织呈等轴状;无法引燃可燃物的熔珠在可测范围内,短暂升温后降温速率持续上升,组织更易呈现树枝状或胞状。研究结果可为准确认定电气故障电弧迸溅熔珠引发火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5.
1949—1994年中国洪水灾害成灾面积的时序分形特征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作者应用1949~1994年中国洪水灾情资料,重构了其嵌入相空间序列,探讨了其时序的分形特征,计算得到了分维数。研究表明:洪水灾害成灾面积的时序分布具有分形特征。研究结果为建立洪水灾害成灾面积的时序预测预报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6.
基于硫磺自养反硝化(SAD)脱氮效率高、除磷效率低及磁黄铁矿自养反硝化(PAD)除磷效率高、脱氮效率低的特点,利用微细粒磁黄铁矿和石灰石与硫磺熔混、发泡得到磁黄铁矿与石灰石改性硫磺发泡材料(PLMSFM).通过批次试验探究磁黄铁矿和发泡剂配比对PLMSFM脱氮除磷的影响,优化得出硫磺∶石灰石∶磁黄铁矿∶碳酸氢钠的质量比...  相似文献   
57.
壳聚糖吸附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壳聚糖吸附处理废水的研究包括其对废水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的研究两个方面。壳聚糖表现出了良好的吸附废水中重金属离子、染料分子和其它易引起变异物质的能力;壳聚糖对金属离子和染料的吸附机理模型研究理论意义重大,它将进一步推动壳聚糖的实际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58.
新型膜-生物反应器在不同通量下的膜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适当的膜通量是膜-生物反应器控制膜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根据膜通量与临界通量的关系选取了5个不同的膜通量,考察在这些通量条件下新型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发展特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膜通量的变化会影响膜污染的发展特性.当膜通量小于临界通量区时,膜污染发展具有"2阶段"趋势,并且膜通量越小"第1阶段"和"第2阶段"的膜污染发展速率对比越显著.当膜通量在临界通量区通量内时,首先出现短暂的膜污染快速增长期,随后膜污染发展仍呈现"2阶段"现象.当膜通量大于临界通量区通量时,膜操作压力(TMP)从开始运行即迅速上涨直至试验结束.  相似文献   
59.
为了揭示含磷酸盐(KH2PO4,NH4H2PO4,Ca(H2PO4)2)对聚乙烯粉尘爆炸的抑制作用,通过哈特曼管实验装置和20 L球形爆炸罐,研究含磷酸盐对聚乙烯粉尘爆炸火焰和压力传播特性的抑制效果。采用高速摄影方法记录含磷酸盐对聚乙烯粉尘爆炸火焰传播的影响;采用20 L球形爆炸罐,收集压力传感器数据,分析含磷酸盐对聚乙烯粉尘爆炸压力的影响;采用同步热分析仪研究聚乙烯粉尘和含磷酸盐的热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含磷酸盐对聚乙烯粉尘爆炸火焰传播特性参数和爆炸压力特性参数均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对比得到NH4H2PO4抑制效果相对最好。研究结果可为含磷酸盐在抑爆剂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0.
Compound pollution refers to two or more kinds of pollutants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a pollutant from different sources, or the simultaneous existence of two or more different types of pollutants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toxicity of the insecticide imidacloprid (IMI), the herbicide acetochlor (ACT), and the fungicide tebuconazole (TBZ) to zebrafish. The acute toxicity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96-h LC50 values of IMI, ACT, and TBZ were 276.84 (259.62–294.35) mg active ingredient (a.i.) L−1, 1.52 (1.34–1.74) mg a.i. L−1, and 8.16 (7.7–8.6) mg a.i. L−1, respectively. The combinations of IMI, ACT, and TBZ with toxicity ratios of 1:2:2, 1:4:4, 2:4:1, and 4:1:4 displayed synergistic toxic effects on zebrafish, while the toxicity ratios of 1:1:1, 1:1:2, 2:1:2, 2:2:1, and 4:2:1 of IMI, ACT, and TBZ, respectively, exhibited antagonistic toxic effects on zebrafish. The following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a toxicity ratio of 1:4:4 (IMI:ACT:TBZ). The activities of four enzyme biomarkers related to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liver, catalase (CAT),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were evaluated in each exposure group on days 7, 14, 21, and 28.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activities of CAT, SOD, and GST and the MDA content were significantly alter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in the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exposure groups. Additionally, the activities of CAT, SOD, and GST and the MDA content were significantly altered in the combined group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group after 14 days or 21 days of exposure. Therefore, it was confirmed that combined toxicity studies are indispensable in risk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