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50篇 |
免费 | 229篇 |
国内免费 | 151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22篇 |
废物处理 | 190篇 |
环保管理 | 327篇 |
综合类 | 2297篇 |
基础理论 | 673篇 |
污染及防治 | 1183篇 |
评价与监测 | 233篇 |
社会与环境 | 201篇 |
灾害及防治 | 1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111篇 |
2022年 | 222篇 |
2021年 | 212篇 |
2020年 | 181篇 |
2019年 | 155篇 |
2018年 | 186篇 |
2017年 | 212篇 |
2016年 | 186篇 |
2015年 | 254篇 |
2014年 | 299篇 |
2013年 | 324篇 |
2012年 | 317篇 |
2011年 | 346篇 |
2010年 | 238篇 |
2009年 | 240篇 |
2008年 | 269篇 |
2007年 | 209篇 |
2006年 | 232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130篇 |
2002年 | 170篇 |
2001年 | 145篇 |
2000年 | 121篇 |
1999年 | 100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采用联合式催化剂新技术,在低温下进行了一氧化碳和氢化同消除的试验,通过实验考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2.
53.
54.
55.
秸秆固定化石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秸秆做载体固定嗜碱芽孢杆菌(Bacillus alcalophilus SG)降解原油,其原油去除率为73.88%,高于单纯投加菌液或者菌液与秸秆的混合物的原油去除率.秸秆的最佳投加量(干重)为25.0 g/L,最佳固定化时间为30 h.用预处理过的秸秆固定SG,降低了固定化SG的原油去除率.在固定化培养基中添加无机盐离子,促进了固定化SG对原油的降解.不同初始pH的原油培养基在固定化SG降解原油的过程中逐渐呈中性或偏碱性.固定化SG在pH 6.0~10.0时对原油均有不错的降粘能力. 相似文献
56.
利用复合生物吸附剂FY01与活性污泥作为吸附材料,探讨了柱式生物曝气法对高浓度含铬电镀废水的生物吸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FY01性能稳定,耐进水pH冲击能力较强.当进水pH=2~5、流速为500 mL/h时,10 g FY01和5 g活性污泥联合处理60.4 mg/L含铬电镀废水2 h后,铬的去除率达78%以上;在4℃冰箱和23~28℃实验室保存50 d的FY01对铬的去除分别在78%~83%和77%~84%之间.柱式生物曝气吸附法对含铬废水的处理效果理想,运行稳定.串联处理2000 mL总Cr、Cu2 和COD浓度分别为60.4、4.51和48.2 mg/L的电镀废水2 h后,去除率分别高达92.1%、99.2%和71.4%. 相似文献
57.
58.
分别采用7-乙氧基异酚恶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性测定法,重组人激素受体基因的酵母测试和Q67发光菌试验方法,对北京市某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进水、二沉出水以及经过石灰法深度处理后的出水中的类二恶英物质、类雌激素物质和急性毒性物质进行了分析。进水中的三类生物毒性效应物质中的急性毒性物质,可通过活性污泥法基本去除,而对类雌激素物质和类二恶英物质的去除率分别为76%和52%。经过石灰沉淀法的深度处理后,可使上述两类物质的总去除率达到95%和68%。出水中的雌激素当量水平与欧洲国家污水处理厂出水水平相当,而类二恶英物质的总浓度低于美国EPA饮用水中二恶英的最大允许浓度。展示了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排水生态风险和工艺评价方面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9.
HCHs and DDTs in sediment-dwelling animals including mollusks and crabs from the Yangtze Estuary were determined by GC-ECD. Levels of t-HCH were in the range of 1.2-5.5 ng g(-1) and averaged 3.5 ng g(-1) in mollusks, while t-DDT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26.0 to 68.8 ng g(-1), with a mean of 34.5 ng g(-1). In crabs t-HCH concentrations varied from 2.0 to 25.7 ng g(-1) and averaged 13.8 ng g(-1), wherea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DDT were in the range of 1.5-24.8 ng g(-1) with a mean value of 5.9 ng g(-1). The HCHs and DDTs levels depend on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sources, showing the high levels at fresh water area in the estuary, such as XP, CM and LHK sites, and lower at brackish water area, such as FX site, and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species.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CH (t-DDT) concentrations and lipid contents both in mollusks and crabs because of non-equilibrium state under a specific estuarine dynamics; smaller individuals accumulated more HCHs and DDTs than larger individuals of mollusks at LHK site, showing different uptake rate for these pesticides; moreover, HCHs and DDTs levels were lower in female crab bodies than male crab bodies suggesting that the release of spawning. BSAFs (Biota- Sediment Accumulation Factors) from sediment-dwelling animals for HCHs and DDTs show a significant "one high with two low" and "one low with two high" effect in the Yangtze Estuary.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