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27篇 |
免费 | 225篇 |
国内免费 | 101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07篇 |
废物处理 | 117篇 |
环保管理 | 188篇 |
综合类 | 1663篇 |
基础理论 | 421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788篇 |
评价与监测 | 135篇 |
社会与环境 | 138篇 |
灾害及防治 | 1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70篇 |
2022年 | 155篇 |
2021年 | 159篇 |
2020年 | 156篇 |
2019年 | 139篇 |
2018年 | 129篇 |
2017年 | 136篇 |
2016年 | 172篇 |
2015年 | 196篇 |
2014年 | 217篇 |
2013年 | 286篇 |
2012年 | 258篇 |
2011年 | 234篇 |
2010年 | 205篇 |
2009年 | 186篇 |
2008年 | 160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28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以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技术进行污泥破解,研究不同声能密度和超声作用时间对污泥预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声能密度超声波在120min内可破碎污泥絮体,分解细胞壁,使胞内有机物溶出;延长超声作用时间、增加声能密度均有助于污泥中有机物、氮、磷等物质的释放,当声能密度为0.10 W/mL、超声作用时间为120 min时,溶解性COD(SCOD)、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多糖、TN、氨氮、TP、正磷酸盐的浓度较破解前分别提高了29.99、44.49、17.31、14.06、3.19、1.35、1.00倍;破解污泥释放出的氮以有机氮为主,磷的释放作用不明显。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知,在声能密度变化条件下,除TP外,SCOD、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多糖、TN、氨氮、正磷酸盐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在超声作用时间变化条件下,各指标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892.
Luo Yuan Chen Xi Fang Fang Zhang Xiao Guo N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1,28(7):7901-7917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New energy vehicle (NEV), an Eco-friendly innovation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s of energy scarcity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increasingly popular... 相似文献
893.
典型农业活动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联合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以典型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中重金属Cr、Ni、Cu、Zn、Cd、Pb、As和Hg的含量及污染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农田土壤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同时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取出3主因子,分析土壤重金属可能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背景值,表层污染程度高于底层;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对应污染等级均为清洁,内梅罗污染指数为0.46,污染等级为安全。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程度为中等,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依次为Cd> Hg> As> Cu> Pb> Ni> Cr> Zn。主成分因子分析显示,研究区土壤中Hg、As和Cr主要由工业污染源贡献,土壤中Cd、Pb的污染主要来源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居民生活,Ni、Zn和Cu与自然成土过程密切相关。综合评价表明,尽管研究区农田土壤目前重金属污染情况较轻,未达到警戒水平,但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及长期现代化农业耕作活动造成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富集,因此,增强农田土壤安全性生产管理、严控土壤污染源与推行标准农业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94.
Yan Junna Zhang Zhonghua Chen Mingli Lin Tao Yuan K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2,29(48):72461-72479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Urban regions are the dominant carbon emitter in China. Although the role of urban regions is a crucial concern in peaking China’s carbon... 相似文献
895.
采用批吸附实验法比较了再生水灌溉区汪洋沟流域两种土壤和底泥对头孢噻肟的吸附及其动力学特性,并探讨了土壤与底泥不同pH、阳离子强度及可溶性腐殖酸对头孢噻肟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汪洋沟段清水灌溉土壤、污水灌溉土壤及底泥均对头孢噻肟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头孢噻肟的吸附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清水灌溉土壤>污水灌溉土壤>底泥。土壤与底泥对头孢噻肟的吸附行为通过等温吸附模型模拟,其中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最好。在pH 4.0~9.0的范围内,土壤与底泥对头孢噻肟的吸附系数随着pH的增大而减少;随着土壤溶液中阳离子浓度的增加,头孢噻肟的吸附量呈非线性减少趋势;添加可溶性腐殖酸后的土壤对头孢噻肟的吸附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896.
采用离子交换共沉淀法制备掺硼氧化银光催化剂并进行相应表征,以甲基橙为降解对象对其光催化氧化性能进行考察,并将其用于可见光下降解多种有机物及模拟印染废水。实验结果表明:掺硼氧化银光催化剂能带带隙为1.29 eV,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氧化-还原能力,可见光下降解甲基橙,光照120 s可实现甲基橙完全降解;重复使用活性保持稳定;对不同有机物均可实现光催化氧化完全降解;模拟印染废水降解实验证实,在pH值5~10范围内,可见光照射下氧化银光催化剂在25 min内可实现混合染料的完全降解。掺硼氧化银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可见光光催化剂。 相似文献
897.
采用柠檬酸法制备了不同Fe和Mn含量的Fe-Mn/HBeta催化剂,采用BET、XRD、SEM和XPS等方法对不同催化剂的特征参数进行表征,以氨气为还原剂,在空速为5 000 h-1的条件下,考察了活性成分负载量和焙烧温度对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催化剂的抗水抗硫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550℃、6%Fe-6%Mn/HBeta催化剂具有相对较优的催化活性,反应温度为90~230℃时,NO转化率为63.9%~96.99%,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356.19 m2/g、0.61 cm3/g和16.83 nm,活性成分在催化剂表面高度分散,催化剂表面Mn主要以Mn3+和Mn4+存在,且以Mn4+居多;反应温度为180℃条件下,6%Fe-6%Mn/HBeta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抗水能力和同时抗水抗SO2能力,但单独抗SO2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898.
Ye Siqi Zhang Dengpan Chen Bo Xu Jieping Jia Changkai Mei Deqing Yuan Yinn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3,30(9):22458-22470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Biodiesel combustion particulate matter (PM) is different from diesel combustion PM in terms of microscopic morphology,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相似文献
899.
近年来,在各种膜处理技术中,用于废水或活性污泥混合液粗滤的自形成动态生物滤网(DMf)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此,提出了一种用于估算合适的筛孔孔径的模拟方法,来预测并控制生物滤饼层在筛孔表面的形成,以提高过滤效果并减轻污染。结果表明:动态生物滤网面密度与EPS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可以利用滤网面密度来预测胞外聚合物(EPS)产生量;孔径为55~100 μm的筛网上形成的动态生物滤网可以阻挡泥水混合液中的大多数颗粒,但有部分细小颗粒仍可穿过滤网表层,并在滤网底层积累,从而产生EPS。CLSM分析结果表明,DMf中死细胞的比例及其厚度与网孔孔径显著相关,且在所有实验用的DMf中的活细胞层的厚度均约为20 μm。这表明有效的氧气渗透仅发生在DMf的薄层内,过厚的生物层会阻止氧气的渗透,进而导致微生物死亡而释放更多的EPS,最终加剧膜污染。 相似文献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