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08篇 |
免费 | 563篇 |
国内免费 | 81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25篇 |
废物处理 | 117篇 |
环保管理 | 192篇 |
综合类 | 1704篇 |
基础理论 | 541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814篇 |
评价与监测 | 139篇 |
社会与环境 | 138篇 |
灾害及防治 | 1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110篇 |
2022年 | 176篇 |
2021年 | 172篇 |
2020年 | 169篇 |
2019年 | 153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149篇 |
2016年 | 189篇 |
2015年 | 204篇 |
2014年 | 220篇 |
2013年 | 287篇 |
2012年 | 258篇 |
2011年 | 234篇 |
2010年 | 205篇 |
2009年 | 186篇 |
2008年 | 160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28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完善大型运输机水上迫降分析方法,提高分析精度。方法 以有限元和SPH方法为基础,开展大型运输机水上迫降动力学仿真。基于冯.卡门经典入水冲击理论,构造大型运输机机身底部吸力模型,提出基于工程修正的水上迫降动响应分析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结果 通过分析得出,飞机接水后,机头迅速上扬,俯仰角达到峰值后,机头向下运动,俯仰角逐渐减小,分析得到的飞机姿态变化与试验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 水上迫降模型试验表明,分析误差能够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贮存条件下的性能变化趋势和寿命评估。方法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开展四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氧老化试验,按试验周期定期取样开展冲击性能测试,对试验数据采用寿命预估方法进行处理,对材料性能进行预估。结果通过数据计算分别得到我国热带海洋、干热沙漠等典型气候条件下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贮存寿命分别为17.21~35.89年。结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贮存性能,在较为严酷的热带海洋气候和给定的失效判据条件下,寿命预计为17.21年。试验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以较好地预计材料的性能变化趋势和开展寿命评估。 相似文献
43.
类腐殖酸(HULI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云、雾、雨水和大气气溶胶颗粒中的大分子有机物.HULIS既可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直接影响大气热平衡,又能参与云凝结核的形成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加之其重要的环境和健康效应,近年来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大气颗粒物中类腐殖酸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HULIS的分离、提取和分析方法,HULIS的主要理化性质、浓度和季节变化,以及HULIS的来源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44.
本文对Fenton法与类Fenton法降解土壤中的二苯砷酸(diphenylarsinic acid,DPAA)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H2O2投加量和催化剂种类(Fe2+/Fe3+)对红壤及黑土中DPAA降解效果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对降解中间产物进行了初步鉴定. 结果显示,针对红壤与黑土分别采用类Fenton法与Fenton法,在H2O2投加浓度为1 mol·L-1,含铁催化剂浓度为0.25 mol·L-1,土水比为1:3,反应时间为1 h的条件下,红壤及黑土中DPAA的降解率均可达到65%以上. HPLC-MS/MS的分析结果表明,DPAA可脱苯环形成降解产物苯砷酸(phenylarsinic acid,PAA),而PAA进一步氧化生成无机砷,这可能是Fenton/类Fenton法降解DPAA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5.
景观生态-SBR复合系统是一种新型生态组合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景观性好、处理效果稳定、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由于该工艺运行灵活、建设费用低,其更适用于分散型污水处理.研究了复合工艺在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效能与污泥性状,并与传统SBR工艺对比,考察了复合系统中活性污泥性状的特征,包括污泥脱水性、沉降性、污泥浓度、粒径分布、EPS、SMP等指标,分析了污泥性状变化原因及其与复合工艺处理效果的关系,为景观生态-SBR复合工艺的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6.
为了达到在处理生活污水的同时可以产生电能的目的,研究了微生物燃料电池与传统的A2/O工艺相耦合的性能。实验中启动电阻为1000Ω,经过37 d的间歇式培养,系统成功启动,最大电压达到574 mV,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2.9%和72.1%。启动成功后外阻改为100Ω,采用连续进水方式考察不同C/N对系统产电及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取C/N分别为3、4、2和6,结果表明,C/N为4.2时系统达到最大电压为534 mV,对COD的去除率达到了96.1%~97.1%,C/N对氨氮的去除率影响不大。实验说明,MFC耦合A2/O工艺在产电和处理废水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7.
汞及其化合物毒性大,挥发性强,在环境中易于迁移,危害人体健康.人发中汞的含量是反映汞的环境暴露对人体的影响的优良指标.本研究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安徽省合肥、淮南、安庆等8个典型地区人群的131个头发样品中总汞含量进行测定,并用SPSS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人群发汞含量为0.480±0.896 μg·g-1,与国内外部分地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人体受汞暴露的风险较低;六安地区人群发汞含量(0.068±0.054 μg·g-1)明显低于其他7个地区;男、女发汞含量分别为0.581±1.083 μg·g-1和0.317±0.416 μg·g-1,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发汞含量与性别相关性较小;样本中30-50岁的人群发汞含量相对其他年龄段偏高,表明发汞含量与年龄具有一定相关关系;染发样本发汞含量明显低于非染发样本,不能准确反映人体的汞暴露程度. 相似文献
48.
制备一种新型的复合聚硅铝三十(PASC30)类絮凝剂,采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PASC30系列混凝剂的铝形态以Alc为主,含量均在65%以上。将PASC30系列混凝剂与AlCl3和PASC13混凝剂进行对比,采用混凝法处理腐殖酸-高岭土模拟废水,考察各混凝剂对废水的浊度、UV254、pH和Zeta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PASC30系列混凝剂表现出更出色的混凝效果,在低投加量时就能达到AlCl3和PASC13混凝剂高投加量时的混凝效果。PASC30系列混凝剂对废水的浊度和UV254的最佳去除率分别达到96%和80%以上。随着投加量增大,PASC30系列混凝剂的出水pH不断降低,但是变化范围很小。不同硅/铝比对PASC30的混凝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9.
以模拟遭受突发性镉、镍污染的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铝电极板电絮凝法去除水中Cd2+和Ni2+,考察电流密度、反应时间、溶液初始pH与极板间距等操作参数对重金属离子Cd2+和Ni2+去除效果的影响,在最佳工况条件下,Cd2+和Ni2+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9.99%以上。在模拟废水中投加5.0 mg/L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不投加SDS过程相比,电流效率从101.4%上升到118.0%,电絮凝除Cd2+过程,同样达到99.52%的去除率,反应时间从12 min缩短到10 min,对于Ni2+去除过程,同样达到98.61%去除率,反应时间从10 min缩短到8 min。2个反应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阳极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显示,SDS添加有助于Al3+的释放。 相似文献
50.
研究了SNCR(选择性无催化还原)工艺过程中还原剂液滴向炉内的喷射轨迹、以及还原剂在炉内高温空间的蒸发和混合扩散问题,得到了循环流化床锅炉不同截面的还原剂浓度分布。由研究结果可知,随着雾炬的扩散,还原剂浓度分布更加均匀,有效覆盖区域增加。根据还原剂有效覆盖范围,可以预测在合适的温度窗口处烟气的有效脱硝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喷枪喷射的液滴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研究了不同液滴粒径分布对还原剂喷射和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滴雾化粒径的适当增大可以使蒸发时间延长,从而使得炉内还原剂与烟气中NOx更好地混合、增加还原剂的有效覆盖面积;此外,根据还原剂覆盖浓度也可对还原剂的使用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