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2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798篇
安全科学   218篇
废物处理   102篇
环保管理   179篇
综合类   1626篇
基础理论   409篇
污染及防治   510篇
评价与监测   127篇
社会与环境   121篇
灾害及防治   8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551.
水解酸化-缺氧生物法处理油田废水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水解酸化-缺氧生物法对经物化预处理的油田废水进行试验研究.当进水COD为190~230mg/L,水解酸化段和缺氧段停留时间分别为10,48h时,出水COD为75~83mg/L.运用GC/MS分析油田废水有机污染物在工艺流程中相对组分变化的规律,表明水解酸化和缺氧法处理油田废水时有协同作用,可有效降解废水中酚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芳烃和BTEX.运用PCR-DGGE技术,考察不同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种群及其分布特征,初步确定水解酸化和缺氧反应器内的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552.
水源地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论述了国内外水源地研究的进展情况,对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响应、规划管理技术以及经济手段使用等研究热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国内水源地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53.
改性粉煤灰及其处理废水的机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正交设计的基本理论,研究了PDMDAAC(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改性粉煤灰的最佳条件,并将改性粉煤灰用于模拟印染废水的处理,探索了改性粉煤灰处理废水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原PDMDAAC的pH下.控制PDMDAAC的浓度为40g/L,恒温30℃.反应1h为最佳改性工艺,改性粉煤灰处理废水的机理以吸附电中和为主。  相似文献   
554.
采用现场勘察、光谱分析和金相检验等方法对一起立式锅炉爆炸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发现该锅炉制造时存在严重未焊透的设备缺陷和其他使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此制定了超声波检测工艺,对本地区同一制造厂生产的在用锅炉进行隐患排查。对排查发现存在严重制造缺陷的锅炉进行现场维修或召回,对排查发现的使用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一并跟踪整改。  相似文献   
555.
产絮凝剂微生物的制备及其絮凝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北京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经过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和筛选,得到5株具有较好絮凝效果的菌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MB-5进行提纯,得到微生物絮凝剂晶体样品MBF-5,通过透射电镜、紫外、红外及多糖含量分析等途径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MBF-5是一种以多糖为主的高分子絮凝剂.  相似文献   
556.
微生物反向电渗析(Microbial reverse-electrodialysis electrolysis cell, MREC)是一种通过微生物产生的电能与浓淡水盐差能耦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生物电化学技术.本文对MREC阴极回收H_2O_2的运行条件与影响因素及同步产能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浓淡水流速及浓度比是影响H_2O_2产生的关键因素.在浓淡水流速为2 mL·min~(-1)、浓/淡水比为100时,MREC可以获得最大H_2O_2产量711.4 mg·L~(-1),产H_2O_2速率达到最大33.65 mg·L~(-1)·h~(-1),阴极回收率为19.77%.同时,对应的产电性能达到1.25 W·m~(-2).MREC反应器能够在无需施加外界能源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H_2O_2产量,为H_2O_2绿色生产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557.
我国北方典型城市大气中VOCs的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08年4月到2009年1月,利用前级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天津市和沈阳市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及浓度变化进行了采样研究.共监测了108种VOCs,包括卤代烷烃39种、苯系物16种、烯烃12种、烷烃30种、醛酯11种,在天津市检测到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中,醛酯56.9%,卤代烷烃13.4%,烷烃13.1%,苯系物12.9%,烯烃2.5%,卤代烯烃1.1%.沈阳市醛酯49.3%,卤代烷烃17.8%,烷烃11.8%,苯系物10.3%,卤代烯烃7.8%,烯烃2.9%.2市VOCs的含量季节变化都是春秋季节大于冬夏季节,在不同季节不同点位的VOCs的总量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并且分析了天津市和沈阳市苯系物和卤代烃的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及主要来源,苯系物的主要成分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系物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卤代烷烃的主要成分是二氯甲烷和氯乙烯,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和石油化工.  相似文献   
558.
米槠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系统,对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进行1 a的定位观测,分析了土壤水热因子及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米槠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上旬[7.03μmol·(m2·s)-1]和7月下旬[5.12μmol·(m2·s)-1];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年均值分别为3.74μmol·(m2·s)-1和3.05μmol·(m2·s)-1,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分别可以解释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月动态变化的80.1%和81.0%;天然林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但人工林两者不具有相关关系;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与当月凋落物量和前一个月凋落物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指数方程计算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分别为1.86和2.01,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年通量值分别为14.34 t·(hm2·a)-1和11.18 t·(hm2·a)-1,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呼吸年通量下降了22.03%.  相似文献   
559.
基于时空尺度的中国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深入了解各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差异性和公平性,论文通过对基尼系数内涵的扩展,构建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计算1996-2008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生态基尼系数和经济基尼系数,结果表明:从生态角度,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不公平程度逐渐减小,但仍然处于"高度不平均"状态;从经济角度,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不公平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位于"相对平均"区间。同时,提出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以评价2008年各个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公平性和差异性,利用贡献系数矩阵对各个区域进行类型划分,阐述各个类别的特点,以期为国家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依据,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能力。  相似文献   
560.
采用单一碳源选择性培养基和纤维素平板水解圈法筛选到一株具有较强纤维素分解能力的菌株Arthrobacter oryzae HW-17.此外,高通量测序发现,不同驯化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低温条件下优势属为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和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本文同时对菌株Arthrobacter oryzae HW-17的微生物特性和纤维素降解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KNO_3、30或35℃、pH=7分别为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氮源、温度和pH.菌株HW-17的最高纤维素酶活为18.55 U·m L~(-1),且对磨碎加工处理的纤维素样品和含鸡粪的纤维素混合样品有更好的降解效果.此外,菌株HW-17产生的纤维素酶在中温(≤50℃)和偏酸性(pH=5~7)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酶活.Cu(Ⅱ)和Pb(Ⅱ)等金属离子能够抑制该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