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25篇 |
免费 | 732篇 |
国内免费 | 373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39篇 |
废物处理 | 644篇 |
环保管理 | 877篇 |
综合类 | 5092篇 |
基础理论 | 1896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3933篇 |
评价与监测 | 392篇 |
社会与环境 | 319篇 |
灾害及防治 | 3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234篇 |
2022年 | 550篇 |
2021年 | 406篇 |
2020年 | 310篇 |
2019年 | 267篇 |
2018年 | 355篇 |
2017年 | 459篇 |
2016年 | 548篇 |
2015年 | 698篇 |
2014年 | 811篇 |
2013年 | 1047篇 |
2012年 | 904篇 |
2011年 | 890篇 |
2010年 | 687篇 |
2009年 | 654篇 |
2008年 | 733篇 |
2007年 | 584篇 |
2006年 | 495篇 |
2005年 | 367篇 |
2004年 | 287篇 |
2003年 | 352篇 |
2002年 | 304篇 |
2001年 | 252篇 |
2000年 | 260篇 |
1999年 | 244篇 |
1998年 | 248篇 |
1997年 | 242篇 |
1996年 | 222篇 |
1995年 | 174篇 |
1994年 | 118篇 |
1993年 | 122篇 |
1992年 | 105篇 |
1991年 | 81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8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通过测定半夏根际土壤及植株不同生长时间不同部位的酚酸类化感物质,明确半夏酚酸类化感物质积累的规律,为进一步探明半夏化感自毒作用导致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间隔15 d对半夏块茎皮、块茎(去皮)、叶、须根和根际土壤进行取样,共取样6次,通过HPLC方法检测与化感现象密切相关的6种酚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香草醛、对香豆酸和阿魏酸)。半夏植株不同部位及根际土均含与连作土壤相同的6种酚酸类成分,含量均在60~90 d时达到最高。半夏须根总酚酸的积累量显著性高于其他部位(P<0.05)。其中须根又以对香豆酸含量最高;根际土同样以对香豆酸含量最高。半夏倒苗期(90 d左右)是连作半夏自毒作用发生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的半夏须根酚酸含量最高,其中对香豆酸又占主要地位,高浓度对香豆酸抑制半夏幼苗生长,推测其是主要的酚酸类化感自毒物质。 相似文献
242.
重金属在自然界中可以多种形态广泛存在,人们通过食物链将其摄入,其在人体内的吸收、转化、代谢因形态不同而不同。随着对食品中重金属危害的深入研究,发现不同形态的重金属具有不同的风险。目前对于水产品中重金属的安全评价主要以总量为标准,没有完善的具体形态检测及标准,导致了不能准确评价水产品中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本文讨论了砷、汞、镉和铅4种水产品中常见重金属的不同形态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差异,探讨了重金属形态异质性引起的毒性差异,以期准确评估重金属不同形态对环境和生物的风险,为水产品重金属的膳食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3.
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进入水环境中后,可通过生物富集放大最终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然而目前对OPEs在各流域生物体内的赋存及生物富集效应报道甚少。本文定量测定了岷江干流新津、宜宾和乐山3个站点不同种鱼体的鳃、肝脏、肾脏和肌肉等组织中6种OPEs的含量,包括磷酸丁酯(TnBP)、磷酸三异辛酯(TEHP)、磷酸三丁氧乙酯(TBEP)、磷酸三苯酯(TPhP)、磷酸三氯乙酯(TCEP)和磷酸三氯丙酯(TCPP)。结果表明,位于中下游(乐山和宜宾)的鱼体肌肉中∑6OPEs的含量高于岷江上游的新津。鱼体各组织中∑6OPEs的浓度占全鱼中总浓度的比例依次为肾脏(16%~53%,平均值37%)>肝脏(23%~50%,32%)>鳃(7%~29%,20%)>肌肉(5%~21%,11%)。TBEP和TCPP是岷江鱼体中的优势单体。岷江干流有持续的OPEs输入,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44.
磷系阻燃剂对人体的潜在毒性作用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肾脏是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若肾脏细胞受损,可能影响肾脏功能的正常发挥。本研究以人胚肾细胞HEK293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毒理学实验,筛选出磷酸三苯酯(TPP)及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CPP)诱导人胚肾细胞HEK293凋亡的关键靶标基因p53。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子对接模拟和光谱法分析发现,TPP和TCPP分别以嵌插方式和沟槽方式结合p53-DNA,改变基因片段的框架结构,启动分子起始事件,通过影响相关基因(Bax、Hrk、Bcl-2和Bad)的表达量,导致线粒体途径释放cyt c,最终激活Caspase 7实现细胞凋亡。研究结果阐明了此类污染物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为毒害化学品的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45.
地表水中抗生素与农药的混合暴露及其潜在生态与健康风险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关于抗生素与农药混合毒性研究大多仅考虑急性毒性,缺乏其长期毒性相互作用的研究。以较为广泛使用的2种抗生素土霉素(OXY)、环丙沙星(CIP)和1种三唑类杀菌剂农药戊唑醇(TCZ)及其二元混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绿藻(羊角月牙藻)为受试生物,研究目标混合物在暴露时间为96、120、144和168 h的长期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单一物质及其混合物随暴露时间延长而毒性增大;同一暴露时间点的单一污染物毒性大小顺序为OXY > TCZ > CIP;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与浓度、混合物组分和暴露时间三者密切相关;混合体系的拮抗作用均出现在高浓度区域,而中、低浓度区域呈协同作用或加和作用;OXY-CIP与CIP-TCZ混合体系的协同作用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而协同作用逐渐增大。研究结果对水环境中抗生素与农药复合污染生态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46.
为探究镉(Cd)对海洋动物的毒性效应,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0.005、0.05和0.5 mg·L-1) Cd处理对单环刺螠相关免疫生理指标及主要组织中Cd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下,血细胞密度(density of hemocyte, DHC)先升后降再升,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活力先升后降,溶菌酶(lysozyme, LSZ)活力先降后升再降,至处理96 h,处理组DH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蛋白含量变化不显著;除低浓度胁迫组(0.005 mg·L-1)PO活力与对照组相近外,其他处理组的PO和LSZ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过氧化氢(H2O2)含量先升后降再升,至胁迫96 h,各处理组SOD活力、MDA和H2O2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之,Cd胁迫对单环刺螠非特异性免疫影响显著,Cd的短期胁迫可刺激DHC、PO和LSZ升高,免疫力增强,而高浓度Cd的胁迫时间较长会造成机体解毒能力下降,持续刺激机体产生过氧化反应,MDA含量升高,可作为单环刺螠在Cd长期胁迫下的免疫检测指标。不同胁迫浓度组单环刺螠肌肉和消化道中的Cd含量随胁迫时间均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P<0.05),其蓄积量水平为:消化道>肌肉,具有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247.
三氯乙烯(TCE)作为脱脂和清洗剂被广泛应用于五金、电镀和电子等行业。TCE的职业暴露会产生一系列健康风险,包括过敏症和致癌等。2012年TCE被美国环保局(US EPA)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采用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大连市某企业车间生产工况下空气中TCE浓度。基于生理学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预测了呼吸暴露途径下TCE在职业工人体内组织中的动态分布、代谢产物生成情况和致癌风险。TCE在不同组织中预测的最大浓度呈现出脂肪 > 肠 > 充分灌注室 > 支气管 > 非充分灌注室 > 肝脏 > 静脉血 > 动脉血的趋势。预测的与致癌有关的代谢产物最大浓度表现为三氯乙酸 > 二氯乙酸 > 三氯乙醛 > S-二氯乙烯基-L-半胱氨酸。在监测的TCE水平(39.2±24.4)μg m-3下,暴露8 h d-1,连续暴露20年,基于外暴露评价的职业工人致癌风险均值为1.31×10-5,该暴露水平下,基于PBPK模型预测的TCE内暴露与外暴露计算的致癌风险水平相近,但基于具有致癌性主要代谢产物的内暴露致癌风险值是外暴露风险值的1.17~1.73倍。TCE的暴露水平越高,基于内暴露方法和外暴露方法的致癌风险评价结果差异越大。敏感性分析表明,心输出血流量和充分灌注室血流量对PBPK模型输出结果具有重要影响。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模型参数变化会显著地影响PBPK模型输出结果,但变异在可接受水平。本研究结果说明,评价TCE暴露对人的致癌风险需要考虑其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248.
通过无纺布和聚偏氟乙烯平板膜组件在相同操作条件下的对比实验,研究无纺布膜的过滤特性。结果表明,2种膜的膜生物反应器COD、氨氮平均去除率均>90%。过膜压力变化表明在长期运行条件下,无纺布可适于作为膜生物反应器的过滤介质,其过滤机理为膜表面滤饼层形成动态膜,从而增强了膜截留能力。膜污染研究表明,无纺布膜阻力主要来自滤饼层(占总阻力的83.6%),经清洗后膜通量可恢复至94%。扫描电镜显示膜表面滤饼层较厚,结合膜阻力分析结果认为,该滤饼层对膜污染和可逆性影响较大。对膜表面和膜孔中胞外聚合物(EPS)的红外分析证实,其中含有蛋白质和多糖物质,而且组分分析表明蛋白质是膜污染物EPS中的主要组分,在膜孔中的含量比滤饼层中还高。 相似文献
249.
骨炭对水中不同形态Sb吸附和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骨炭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在不同骨炭用量、pH值和温度条件下对水中Sb(Ⅲ)和Sb(Ⅴ)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骨炭对Sb(Ⅲ)的吸附效果远好于Sb(Ⅴ),在0.2~8.0 mmol/L的Sb(Ⅲ)和Sb(Ⅴ)浓度下,骨炭对这2种形态Sb的去除率分别为46.1%~78.6%和9.6%~31.7%。采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均可以很好地拟合骨炭对Sb(Ⅲ)和Sb(Ⅴ)的吸附,Sb(Ⅲ)和Sb(Ⅴ)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10.1034 mg/g和17.4167 mg/g。骨炭对Sb(Ⅲ)的解吸也大于对Sb(Ⅴ)的解吸。骨炭对Sb(Ⅲ)和Sb(Ⅴ)的吸附受不同骨炭用量、pH值和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