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10篇 |
免费 | 805篇 |
国内免费 | 367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39篇 |
废物处理 | 644篇 |
环保管理 | 877篇 |
综合类 | 5092篇 |
基础理论 | 1896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3933篇 |
评价与监测 | 392篇 |
社会与环境 | 319篇 |
灾害及防治 | 3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234篇 |
2022年 | 550篇 |
2021年 | 406篇 |
2020年 | 310篇 |
2019年 | 267篇 |
2018年 | 355篇 |
2017年 | 459篇 |
2016年 | 548篇 |
2015年 | 698篇 |
2014年 | 811篇 |
2013年 | 1047篇 |
2012年 | 904篇 |
2011年 | 890篇 |
2010年 | 687篇 |
2009年 | 654篇 |
2008年 | 733篇 |
2007年 | 584篇 |
2006年 | 495篇 |
2005年 | 367篇 |
2004年 | 287篇 |
2003年 | 352篇 |
2002年 | 304篇 |
2001年 | 252篇 |
2000年 | 260篇 |
1999年 | 244篇 |
1998年 | 248篇 |
1997年 | 242篇 |
1996年 | 222篇 |
1995年 | 174篇 |
1994年 | 118篇 |
1993年 | 122篇 |
1992年 | 105篇 |
1991年 | 81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8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磷系阻燃剂对人体的潜在毒性作用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肾脏是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若肾脏细胞受损,可能影响肾脏功能的正常发挥。本研究以人胚肾细胞HEK293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毒理学实验,筛选出磷酸三苯酯(TPP)及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CPP)诱导人胚肾细胞HEK293凋亡的关键靶标基因p53。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子对接模拟和光谱法分析发现,TPP和TCPP分别以嵌插方式和沟槽方式结合p53-DNA,改变基因片段的框架结构,启动分子起始事件,通过影响相关基因(Bax、Hrk、Bcl-2和Bad)的表达量,导致线粒体途径释放cyt c,最终激活Caspase 7实现细胞凋亡。研究结果阐明了此类污染物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为毒害化学品的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2.
为了探讨草甘膦(PMG)与重金属镉(Cd)复合胁迫对作物(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作用机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分别进行了不同浓度的PMG单一处理(浓度分别设计为0、1.25、2.5、5、10、20 mg·kg-1)和不同浓度的PMG(浓度分别为0、1.25、2.5、5、10、20 mg·kg-1)与浓度5 mg·kg-1 Cd2+的复合处理。采用分光光度法和连续激发式荧光仪分别对玉米幼苗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叶绿素含量、荧光动力学曲线及相关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单一和复合胁迫分别在PMG浓度为1.25~5 mg·kg-1、1.25~2.5 mg·kg-1时,玉米幼苗通过增大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清除积累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提高叶绿素含量的合成,加大光合作用速率,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单一和复合胁迫分别在PMG浓度为5~20 mg·kg-1、2.5~20 mg·kg-1时,由于玉米幼苗积累了过多的膜脂过氧化物,导致抗氧化系统损坏,阻碍叶绿素含量的合成,同时也损害了PSII的功能(MO、φPO、ΨO、φEO、φDO、ABS/RC、TRO/RC、ETO/RC、DIO/RC、PIABS),导致玉米幼苗光合作用受到抑制,阻碍幼苗的生长。研究表明,草甘膦单一胁迫和与重金属镉复合胁迫,对玉米幼苗酶活性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双阶段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与同浓度的PMG单一处理相比,Cd2+的存在,加大了PMG单独存在时的损害作用,使得玉米幼苗对PMG胁迫的敏感浓度点从5 mg·kg-1降低到2.5 mg·kg-1。 相似文献
253.
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作为海洋中一种新型的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塑料在全球多个海域均有检出,根据其来源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由人工直接制造所得,常见于日常生活用品中;次生微塑料由大块塑料制品长期风化、磨损和光解形成。塑料自身含有多种有机添加剂,不断向环境中释放,污染海洋环境;微塑料表面还可吸附有机污染物,此吸附作用受两者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吸附污染物后的微塑料生物毒性增强。另外,聚合物复合光催化材料可加快有机污染物如染料的光降解反应速率,因而微塑料可能会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光解。针对目前微塑料对有机物光降解的贡献、机理鲜见研究的问题,未来应加强以下3方面的研究:(1)微塑料对不同有机污染物光降解是否存在影响?(2)微塑料类型、尺寸以及反应条件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如何影响?(3)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影响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相似文献
254.
福寿螺是世界100种恶性入侵物种中唯一的水生螺,已对大理及周边地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安全问题。为探究洱海流域湖泊湖滨带福寿螺时空分布及与水环境因子、季节之间的关系,探索福寿螺在大理地区的入侵机制,为大理地区高效防治福寿螺提供建设性建议,并为福寿螺时空分布格局的相关研究积累资料,于2016年冬季和2017年夏季在大理洱海及其上游水源地海西海、西湖、茈碧湖、绿玉池,以及罗时江湿地进行系统抽样,利用统计软件分析福寿螺分布与水质关系,结合GIS,分析福寿螺的时空分布以及潜在入侵危害。结果表明,从空间尺度上,洱海流域福寿螺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从时间尺度上,福寿螺的密度随季节性水位的改变而变化;洱海流域的福寿螺分布和水质因子之间基本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55.
介绍了“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水质水量波动大等特点的某小型企业中药废水实际工程.监测数据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可靠,出水指标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医药原料药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256.
近年来在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中,柴油车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文通过测试和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了97组与柴油车排放颗粒物无机元素排放有关的数据,采用k-means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柴油车无机元素排放占颗粒物比例的大致区间为:Si(0—4.62%)、Al(0—1.53%)、Ca(0—4.09%)、Na(0—2.61%)、Mg(0—2.68%)、K(0—0.85%)、Fe(0—3.4%)、Zn(0—0.54%)、Cu(0—1.49%)、Ni(0—0.06%),且所得无机元素的排放区间的置信水平均大于94%.同时得到的柴油车排放颗粒物无机元素分析结果,可以为后续柴油车排放颗粒物无机元素数据分析以及相关污染治理提供参考,进而促进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更好地保障人们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57.
双酚A(bisphenol A,BPA)是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双酚B(bisphenol B,BPA)作为其替代物,使用量逐渐增多。一些研究表明,BPB也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但是其对鱼类性别分化的影响尚无报道。本文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BPB中至受精后60 d(days post fertilization,dpf),研究BPB对斑马鱼性别分化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0、100和1 000 μg·L-1的BPB暴露导致斑马鱼性别比例向雌鱼偏离,雄鱼的精巢中发育出初级卵母细胞,并导致斑马鱼体内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水平升高,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降低,表明BPB对斑马鱼具有雌激素效应。从基因水平探讨这2种物质导致斑马鱼雌性化的原因,发现BPB使卵巢分化相关基因foxl2的表达水平上升,精巢分化相关基因dmrt1、amh和sox9a表达水平降低,并进一步提高了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a的转录水平,促进E2的合成,导致斑马鱼的性别分化过程发生异常。 相似文献
258.
双酚A (bisphenol,BPA)的内分泌干扰性导致许多国家出台了管控措施,双酚F (bisphenol F,BPF)作为其替代物被大量使用,并广泛存在于水体和食品中,导致人群和野生动物长期处于其慢性暴露过程中,可能会威胁人类和生态健康。以斑马鱼胚胎为研究模型,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的BPF中至受精后144 h (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研究BPF对斑马鱼胚胎发育阶段的内分泌干扰作用。结果表明,BPF能够导致斑马鱼的畸形率升高,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斑马鱼胚胎暴露于100 μg·L-1和1 000 μg·L-1 BPF后,引起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水平升高,甲状腺素(thyroxine,T4)和类固醇皮质醇(cortisol,C)水平降低;而10 μg·L-1以上浓度BPF导致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的水平显著性升高,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显著性降低。另外,BPF导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ypothalamic-pituitary-thyroid,HPT)轴、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上一系列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会影响斑马鱼的内分泌功能,进而可能会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59.
为探究刺梨果实品质与种植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相关性,选取贵州省某刺梨种植园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和刺梨果实样品,测定Pb、Cd、Hg、Cr、As、Cu、Zn和Ni共8种重金属总量及土壤重金属形态,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结合Pearson相关性和回归分析方法,揭示重金属在土壤-刺梨果实的富集和转移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Cd是主要贡献因子,刺梨果实对Cr、Ni存在中度-重度富集。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刺梨果实中Cd、As与土壤可氧化态相关,Cu、Ni与土壤可还原态相关,Hg与土壤总量和残渣态相关,Zn与土壤酸可提取态相关。研究发现刺梨果实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形态直接相关,可用作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参照,可以通过控制土壤重金属形态来减少果实的重金属富集,同时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260.
通过测定半夏根际土壤及植株不同生长时间不同部位的酚酸类化感物质,明确半夏酚酸类化感物质积累的规律,为进一步探明半夏化感自毒作用导致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间隔15 d对半夏块茎皮、块茎(去皮)、叶、须根和根际土壤进行取样,共取样6次,通过HPLC方法检测与化感现象密切相关的6种酚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香草醛、对香豆酸和阿魏酸)。半夏植株不同部位及根际土均含与连作土壤相同的6种酚酸类成分,含量均在60~90 d时达到最高。半夏须根总酚酸的积累量显著性高于其他部位(P<0.05)。其中须根又以对香豆酸含量最高;根际土同样以对香豆酸含量最高。半夏倒苗期(90 d左右)是连作半夏自毒作用发生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的半夏须根酚酸含量最高,其中对香豆酸又占主要地位,高浓度对香豆酸抑制半夏幼苗生长,推测其是主要的酚酸类化感自毒物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