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1篇
  免费   282篇
  国内免费   748篇
安全科学   246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44篇
综合类   1614篇
基础理论   277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147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711.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源部门的自强机制导致城市人力资本集中于资源型产业,进而造成资源型城市中低技能劳动者增多,使新兴产业对当地劳动力需求下降。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可能会导致城市面临失业问题。使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对资源型城市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为验证该影响的内在机制,分别根据教育水平和制造业占比对城市进行三重差分回归。结果显示:城市转型导致资源型城市劳动力需求下降6.9%;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的转型是导致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检验发现,教育水平更高或制造业占比更高的城市受转型政策的影响更小,从而可以从侧面证明资源部门的自强机制使新兴产业对当地劳动力需求下降。  相似文献   
712.
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生态脆弱区叶面积指数(LAI)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研究,对揭示该区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生态恢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CN0 5.1气象数据和全球陆表特征参量(GLASS)LAI产品,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生态脆弱区1982—2017年LAI的变化特征及其主导气象因子。结果显示:1982—2017年,中国生态脆弱区气温基本呈上升趋势,而降水趋势的区域差异显著。大部分生态脆弱区LAI呈增长趋势,包括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脆弱区大部,以及北方农牧林草脆弱区西部和东南部、南方农牧脆弱区北部和东南部。中国生态脆弱区LAI增长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气温,其中生态脆弱区大部LAI增长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日平均气温,而干旱半干旱脆弱区西部和南方农牧脆弱区LAI增长的主导气象因子分别是和日最低和最高气温。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升温对我国生态脆弱区植被生长有积极影响,但在一些区域受湿度状况调制。  相似文献   
713.
针对水环境的随机不确定性,构建了基于贝叶斯公式的不确定性水环境容量核算方法,并以北运河为实证案例对所建立的核算方法进行验证:利用贝叶斯公式,通过对水环境容量核算涉及的流量、流速、背景浓度、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这4个参数和水环境容量本身5个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得到水环境容量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北运河流域10个河段的水环境容量都服从瘦尾偏态分布,并且河段流量与长度对其分布影响最大;与传统设计条件下的确定性水环境容量相比较,不确定性水环境容量分布不仅能够体现前者的信息,并且利用各参数的随机性以及实际监测数据进一步对前者进行了“修正”,能够更为全面准确的描述水环境.  相似文献   
714.
基于实验室模拟燃烧和稀释通道采样系统,采用荷电低压撞击采样器采集了6种典型木柴燃烧排放的14级粒径段颗粒物.采用离子色谱分析了8种水溶性离子,获得水溶性离子的分粒径排放因子和排放特征.结果表明,Ca2+的排放因子呈双峰分布,在0.25~0.38和2.5~3.6μm粒径段出现峰值,分别为0.14和0.16mg/kg.其余离子的排放因子为单峰分布.NH4+、NO3-和SO42-的排放因子在0.25~0.38μm粒径段出现峰值,分别为0.41、0.58和0.84mg/kg.K+和Cl-的排放因子在0.15~0.25μm内出现峰值,分别为0.89和0.99mg/kg.木柴燃烧排放总水溶性离子的质量中值粒径为(0.30±0.07)μm,各离子的质量中值粒径范围为0.24~0.44μm.PM0.094、PM0.94、PM2.5和PM10中水溶性离子的排放因子变化范围分别为1.04~9.33、5.00~48.87、5.46~52.00和6.14~53.68mg/kg.木柴燃烧排放颗粒物中K+/Cl-、K+/NO3-、K+/SO42-和SO42-/NO3-比值随粒径变化而变化,其排放初始值在应用于源解析和生物质燃烧排放气溶胶传输老化研究时需引起关注.木柴燃烧排放PM10中的阴阳离子当量比值为0.80±0.11,颗粒物的酸度随颗粒物粒径而改变,亚微米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的酸度高于超细颗粒物和粗颗粒物的酸度.本研究对构建生物质燃烧排放分粒径水溶性离子清单,更新和改进相关气候和空气质量模型的参数设置,识别烟气传输过程中的老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15.
本文选取典型石化城市茂名市某石化工业园30名员工(男女各15名)进行裸露(额头、手掌)和遮蔽皮肤部位(前臂、小腿)的擦拭采样,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擦拭样品中15种多环芳烃的浓度(∑15PAHs)并计算了经皮肤暴露和手-口接触的人体暴露剂量。结果表明,皮肤样品中∑15PAHs的浓度范围为21~1.9×104ng/m2,不同部位间PAHs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表现为额头>手掌>前臂>小腿。PAHs以3~4环PAHs组成为主。男女性别间PAHs组成无显著差异,∑15PAHs女性高于男性,但无统计差异性。经皮肤吸收的PAHs日暴露剂量(DADderm)女性[41ng/(kg×d)]显著高于男性[28ng/(kg×d)]。手-口接触暴露剂量[0.34ng/(kg×d)]相比于皮肤暴露剂量[34ng/(kg×d)]可忽略不计。皮肤暴露剂量主要来自裸露部位皮肤的贡献(88%)。风险评价结果表明,PAHs的皮肤暴露和手-口接触暴露不存在明显的非致癌风险;但约7%员工的皮肤致癌风险高于可接受的水平(10-4),表明存在一定的PAH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716.
通过向厌氧氨氧化反应器(ASBR)中投加纳米单质铁(nZVI),考察了其对厌氧氨氧化反应(ANAMMOX)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0.5)℃,pH值为7.5±0.5,进水NH4+-N和NO2--N浓度分别为30.35mg/L和37.89mg/L条件下,分别投加0,10,50,100.200,500,1000mg/L nZVI时,总氮去除率(NRE)分别达到70.27%、74.25%、83.45%、90.16%、68.59%、57.18%、50.93%.用修正的Boltzmann、Gompertz、Logistic模型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R2值分别为0.9963、0.9944、0.9851,总氮(TN)出水浓度和NRE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其均方误差值分别为2.13、6.31、8.48和6.93、7.47、10.95.  相似文献   
717.
窄孔径含磷棉秆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对四环素的吸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少毅  李坤权 《环境科学》2023,44(3):1519-1527
以棉秆为生物质原料,磷酸为改性剂,一步碳化制备了兼具高比表面积(1 916 m2·g-1)和孔体积(1.398 2 mL·g-1)的窄孔径含磷棉秆生物质炭(CSP),并研究了其对四环素(TC)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磷酸改性制备的窄孔径含磷棉秆生物质炭对TC吸附量高达669mg·g-1,是未改性棉秆炭的43.6倍;红外光谱(FTIR)、 X射线(XPS)和等温吸附研究表明,CSP对TC的高吸附量是表面络合、氢键、孔隙填充和π-π色散等多种吸附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磷酸改性赋予的高活性磷酸酯类基团(P—O—C)与TC分子间的化学络合作用强且贡献度高,是吸附量显著提升的最关键因素.静态等温吸附与热力学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TC在含磷棉秆炭吸附过程中化学吸附起主要作用,吸附过程属于自发的吸热过程.研究结果可为利用棉秆资源定向制备高效吸附TC的高活性磷掺杂生物质炭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简便高效途径.  相似文献   
718.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和时空演化分析,并借助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从2005年的1.244降低至2016年的1.113,脆弱性逐步改善;脆弱性由西到东、由内陆到沿海逐渐加剧,并表现出脆弱性平稳型和脆弱性渐低型2个演化特征;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盐碱荒地面积比重、土地利用程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降低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政策着力点应该集中在生态修复、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节能减排等方面.  相似文献   
719.
申霞  王彬  朱静平  曾丹  谌书  任东  黄莎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2):5210-5218
研究了紫外光照条件下不同来源的胡敏酸(HA),包括标准品胡敏酸(SPHA)、水稻土胡敏酸(SDHA)、泥炭土胡敏酸(NTHA)和落叶覆盖地胡敏酸(LYHA)对抗生素磺胺嘧啶(SDZ)光降解的影响以及主要活性物种对其光降解效能的贡献.结果表明:SDZ在纯水中及与HA共存条件下,其光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且HA对SDZ的光降解具有促进作用,其促进效果从大到小为SPHA > SDHA > NTHA > LYHA.通过羟基自由基(·OH)和单线态氧(1O2)淬灭实验发现,不同来源HA产生·OH和1O2的能力具有一定差异性.同等背景条件下,SPHA产生的·OH量相对较多,其对SDZ光降解的贡献率(26.97%)最大,而LYHA贡献相对较小(9.33%).同时,1O2对SDZ光降解起主导作用,其降解贡献率为41.33%~51.95%.  相似文献   
720.
为充分发挥豆科植物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调查了贵州省境内石漠化部分地区的野生多花木蓝根瘤资源.结果表明:隶属于干热河谷南亚热带季雨林生态区的野生多花木蓝根瘤菌及内生细菌资源较为丰富;野生多花木蓝的共生结瘤率只达50%左右,根瘤全部着生于寄主的侧根及须根上,大小可达0.5~3.0mm;12株根瘤菌分布在6个属10个种,其中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的分布频率最高41.67%,慢生根瘤菌属的B.japonicum和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bacterium的发生频率最高16.67%;16株根瘤内生细菌分布在4个属11个种,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分布频率最高43.75%,芽孢杆菌属的B.megaterium的发生频率最高31.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