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0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765篇
安全科学   277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159篇
综合类   1716篇
基础理论   303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84篇
社会与环境   152篇
灾害及防治   7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热水解预处理强化了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但同时增加了微生物受游离氨抑制的风险.对比传统工艺,在有机容积负荷率1.74~4.27gVS/(L·d)条件下,研究了游离氨(FA)对热水解联合中温厌氧消化工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工艺甲烷产量较传统反应器提高89%~121%,有机去除率提高1.21~1.46倍.但同时导致系统中游离氨浓度达89~382mgN/L,显著高于传统工艺中37~84mgN/L的范围.游离氨毒性测试显示,传统工艺中FA浓度从43mgN/L升至84mgN/L,没有抑制解乙酸产甲烷途径,而组合工艺中FA升至264mgN/L时,表现出抑制作用,尽管厌氧菌对高浓度FA表现更强的驯化趋势.结合氮负荷试验, FA浓度与基质利用能力,解乙酸产甲烷途径抑制程度和挥发性有机酸积累的关系表明,高有机负荷条件下组合工艺效率可通过控制氮负荷优化.  相似文献   
332.
一体化固相萃取-GC/ECD测定水中有机氯农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采用一体化固相萃取提取和净化、GC-MS/GC-ECD联合定性定量同时检测水中14种有机氯农药的方法,优化了固相萃取和色谱条件。样品于一体化固相萃取仪上以10 mL/min流速经C18柱富集、6 mL体积比为1∶1的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混合溶剂洗脱、氮吹浓缩后,GC-MS/GC-ECD分离检测。结果表明,14种OCPs在1.00~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1.76~15.10n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69.6%~102.8%,RSD为1.62%~18.9%。实际样品分析表明该方法灵敏度和精密度高、准确性好、操作简便,适用于大批量水样中微量和痕量OCPs的测定。  相似文献   
333.
以青岛某地铁车站工程为背景,针对大跨度地铁车站主体隧道台阶法施工,利用M IDAS/GTS仿真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台阶数量的开挖方案进行模拟研究,并结合工程现场监测数据,经过对比分析得出基于坚硬岩石地层条件下大跨度地铁车站台阶法施工沉降特点,从地表沉降控制的角度提出合理的台阶数量,为类似工程的开挖方案设计与施工沉降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34.
噪声是纺织业的主要职业危害之一。纺织企业生产车间的噪声不仅会影响到纺织生产的效率、工人的工作能力及安全,还会对纺织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导致职业病。以南方某纺织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车间的噪声进行了调查测量,并采用职业病作业危害、职业接触风险评估二种评价方法,对该企业各生产工序的噪声职业危害进行风险评价,得出评价结论,从声源、声传播途径、个体防护及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降噪措施,以便更好地加强防治,预防减少噪声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335.
以比耗氧速率SOUR、呼吸抑制率和发光细菌光损失为衡量指标, 研究了在磷霉素、α-苯乙胺及其混合物作用下,活性污泥和发光细菌的可生化性和急性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α-苯乙胺的急性毒性和对活性污泥的呼吸抑制率均大于磷霉素. α-苯乙胺与磷霉素混合液的可生化性和急性毒性两者在混合物中的比例有关,当α-苯乙胺所占比例低于25%时,混合液的可生化性基本不受两者比例的影响;但当α-苯乙胺所占比例高于25%时,混合液的可生化性随着α-苯乙胺所占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当混合液中α-苯乙胺所占比例为25%时,其急性毒性最低.  相似文献   
336.
宋永会  魏健  马印臣  曾萍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0):2522-2527
考察了两种废水中和反应过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然后采用P204/正辛醇复配萃取剂对废水进行络合萃取处理.结果表明,采用溴化废水中和滴定胺化废水可以大幅消减废水中污染物,避免后续萃取过程中的乳化现象;在pH值为8.0,油/水相比为1:1的条件下,P204:正辛醇=3:2的复配萃取剂对废水中TOC和金刚烷胺的单级萃取效率分别为49.6%和99.5%;多级萃取对TOC去除率没有明显提高;以2.0mol/L的HCl溶液为反萃取剂,在水/油相比为1:1条件下,可以将47.5%的金刚烷胺从负载有机相中反萃分离,回收得到的金刚烷胺盐酸溶液可以回用,再生后的萃取剂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337.
延时曝气对常温低氨氮SBR亚硝化影响及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温条件[(22±1)℃]下,采用SBR反应器,探讨延时曝气对常温低氨氮生活污水亚硝化的影响及寻找一种因延时曝气失稳的亚硝化高效恢复策略.结果表明,延时曝气可为NOB创造一个迅速增殖的有利环境,经23d的延时曝气(延迟时间1h)最终使亚硝化系统失稳;且失稳后仅通过限氧无法实现其恢复,而通过增设1h前置厌氧搅拌并缩短曝气时间控制氨氧化率在50%左右,经过60个周期(20d)实现了亚硝化的恢复.  相似文献   
338.
稀酸预处理铜藻制备生物乙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暖温带海洋生态环境生物修复的首选物种——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为原料进行生物乙醇的制备,以稀硫酸水解后的还原糖收率为响应值,考察水解温度、液固比、水解时间和w(H2SO4)等参数对水解效率的影响. 为优化稀酸水解铜藻预处理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建立稀酸预处理工艺参数的回归模型,并与酶水解及发酵相结合验证了铜藻稀酸预处理效果. 结果表明:①稀酸水解铜藻的最优工艺参数. 水解温度为120 ℃,液固比为20∶1,水解时间为2.00 h,w(H2SO4)为4.50%. ②稀酸水解铜藻过程中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水解时间和w(H2SO4)的非线性作用显著. ③对经最佳稀酸预处理工艺处理后的铜藻粉进行酶水解,其还原糖收率为44.05%,是未预处理下的8.14倍,并且后续进行发酵后,乙醇产率达7.80%,是未预处理下的2.00倍. 表明铜藻是一种潜在的生物乙醇原料,稀酸预处理方法对铜藻生物乙醇的制备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39.
宋永会  魏健  马印臣  曾萍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2):1513-1518
采用络合萃取法处理金刚烷胺制药废水,考察了初始pH、络合剂种类、稀释剂配比、油/水相比和反应温度等对废水中金刚烷胺萃取效率的影响,并对萃取剂中金刚烷胺进行了反萃取分离回收. 结果表明:采用V(P204)〔P204为二(2-乙基己基磷酸)〕∶V(正辛醇)为3∶2的复配萃取剂处理金刚烷胺制药废水,在初始pH为8.0、油/水相比为1∶1和温度为25 ℃的条件下,能够去除废水中99.7%以上的金刚烷胺;在反萃取过程中,V(P204)∶V(正辛醇)为1∶4的复配萃取剂可以获得更高的反萃取效率,以1.0 mol/L的HCl溶液为反萃取剂,当油/水相比为1∶1时,可将51.7%的金刚烷胺从萃取剂中反萃分离,回收得到的金刚烷胺盐酸盐溶液可以回用到生产工艺中,P204-正辛醇复配萃取剂可在萃取和反萃取过程中多次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340.
无锡冬季和春季大气中细粒子化学组分及其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无锡冬(2011年1月)春(2011年5月)两季PM2.5、PM10颗粒物浓度进行了传统的膜采样及离线检测分析,并运用大气气体/气溶胶水溶性离子在线收集及分析(GAC-IC)系统对PM2.5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进行了在线检测,时间分辨率为30 min.无锡冬、春两季PM2.5的浓度分别为108.15±41.76μg·m-3和84.40±26.74μg·m-3,其PM2.5/PM10比值分别为0.81±0.07和0.78±0.07,有较强的二次气溶胶生成过程.铵可用性指数(J冬季=101.2%±22.3%,J春季=79.5%±20.2%)分析表明冬季无锡大气颗粒物中铵(NH+4)相对比较富余,而春季则出现铵(NH+4)亏损现象,春季光化学反应更为活跃,硫氧化率(SOR)由冬季的0.15±0.05增至春季的0.35±0.13,硫酸盐(SO2-4)浓度增加明显,导致铵(NH+4)相对不足.硫氧化率(SOR)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两季均为0.15.细粒子中的WSII与气态污染物、气象因子、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等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无锡大气光化学反应与污染物的其他来源,例如工业源、交通移动源、生物质燃烧源等,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共同推高了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观测期间同时测得冬季PM2.5颗粒中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浓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R2=0.839),两者有一个共同的主导源,而春季来源则比较复杂,两者相关性较差;二次有机碳(SOC)的半定量分析表明春季大气中有机气溶胶的形成有较强的二次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