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2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731篇
安全科学   246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142篇
综合类   1583篇
基础理论   284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83篇
社会与环境   143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991.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植被的生态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江河的骨干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常对项目区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施工中所产生的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弃土和弃渣等扰动可能导致项目区的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加剧.扰动区植被生态恢复关系到工程安全运行和其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向家坝水电工程为例,研究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植被生态恢复的目标、原则及方法.按生产、生态和社会功能,向家坝水电工程扰动区可划分为工程核心区、服务区和过渡区等3个功能区来系统规划其生态恢复.结合各自的功能需求和干扰特征,各功能区可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技术和配置适宜物种来构建植物群落,形成结构稳定、多样性丰富、具有复合功能的植被景观.还简要评价了向家坝水电工程植被恢复现状,提出一些完善其生态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2.
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长江流域146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年气温资料,选用EOF和REOF方法识别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空间变化特征,并对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变化敏感区域进行时间演变分析和突变检测。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主要有2种空间振荡型(即全流域气温变化趋向一致型和流域内气温变化存在东西向差异型),3个变化敏感区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南部和金沙江流域)。3个变化敏感区域的年平均气温都在20世纪90年代明显升高,且均在90年代后期呈突变增加,其中金沙江流域升温趋势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20℃/10a。全流域1991~2005年年平均气温距平空间分布表明,自1991年以来全流域都为升温趋势,其中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和金沙江流域是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993.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形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森林植被GIS数据库和群落调查,对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形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400~1200 m,随海拔上升和坡度增大,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海拔为400 m以下区间森林覆盖率最低。(2)不同海拔级的优势森林类型分别为灌木林(400 m以下、1 200~1 600 m、1 600~2 000 m和2 000 m以上)、马尾松林(400~800 m和800~1 200 m)。各森林类型分布面积占该类型总面积百分比在不同海拔级上的分布都为单峰型,海拔由低到高出现峰值的森林类型依次为竹林、经济林和柏木林(800 m以下)、暖温性针叶林(1 600 m以下)、针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400~1 600 m)、阔叶林(800~2 000 m)、温性针叶林(1 200~2 000 m)。(3)柏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温性松林、针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坡度低于35°区域,竹林和经济林主要分布在坡度小于25°区域。在坡度低于5°、6°~15°和16°~25°的区域,马尾松面积均最大,在坡度为26°以上的区域,灌木林分布面积均最大。(4)各类植被类型在各个坡向上分布面积变化不大。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生态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绿色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1世纪是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海南热带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抓住机遇,实施绿色营销.阐述了当前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针对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995.
油桐尺蠖病毒杀虫剂的药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SNPV)是一种高致病力的病毒株,生物测定nPIB(LC50)=1.657×104mL.经过全国7个省20多个单位联合试验,生物统计结果表明:BsSNPV防治第1代油桐尺蠖虫口下降率为97.2%;防治第2代油桐尺蠖虫口下降宰为93.97%;F测验其t值为0.184,小于理论t0.05(29)=2.045.优于敌百虫、DDVP、辛硫磷和BT等农药是一种杀虫效果稳定、使用安全、经济有效的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996.
在IEC 61000-3-2:2020中,对于电磁炉谐波电流测试要求使用平底钢锅作为负载锅测试,而在CISPR 14-1:2020中,对于电磁炉传导骚扰测试要求使用搪瓷钢锅作为负载锅测试。本文将就电磁炉传导骚扰测试中,使用平底钢锅和搪瓷钢锅为负载对测试结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并依据实证研究结果进一步对CISPR 14-1中关于传导骚扰测试负载锅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997.
生物滤池A/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赖鹏  赵华章  叶正芳  倪晋仁  曾明 《环境科学》2007,28(12):2727-2733
采用具有特定载体的生物滤池A/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废水含有高浓度酚类化合物,COD和NH+4-N分别约2?000 mg/L和260 mg/L.在HRT为60 h时,COD和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7.0%和91.6%,最佳条件下出水NH+4-N浓度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生物滤池A/O工艺高效去除了原水中小分子质量的酚类化合物,出水中有机物主要分布于10?000~30?000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且含有—OH、CO、C—O等官能团和苯环结构.由于载体的支持和保护作用,大量微生物固定于载体的表面和内部,实现了COD、NH+4-N和TN的同时去除.生物滤池A/O系统具有运行稳定、抗冲击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8.
洞庭湖平原区耕地环境质量初步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洞庭湖平原区城郊耕地土壤中重金属Hg、Pb、Cr、Cd、Cu以及类金属As进行分析和测定,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城郊耕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别为Hg0.26mg/kg、Pb106.24mg/kg、Cr88.89mg/kg、Cd0.23mg/kg、Cu50.55mg/kg、As11.15mg/kg。与土壤背景值相比,除As外,5种重金属在土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耕地重金属污染物超标以铅、铜为主,镉、汞次之,其它元素均未超标。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1.02,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999.
近40年气候变化对江西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江西省南昌、吉安、赣州3地近40年气候变化对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模拟了3地自然植被NPP在未来气候3种水热条件下的变化趋势。此外还以1980年江西全省自然植被NPP为例分析了自然植被NPP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地近40年自然植被NPP平均值分别为1319 、1311和1320 t/hm2〖DK1〗·a,总体上都呈上升的趋势。 当年均气温增加2℃且降水量增加20%时,NPP值增加了149%~1585%;随着年均气温增加2℃且降水量减少20%,NPP减少了477%~516%;当年均气温增加2℃且降水量不变时,NPP增加了530%~569%。江西自然植被NPP区域分布特征由东、南、西3个方向向北呈放射状分布,随着地形由高山向丘陵、平原的方向变化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跨行政区环境管理协调机制建设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前我国跨行政区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而传统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在解决跨行政区环境问题时产生了许多矛盾.尽管我国部分地区已认识到跨行政区环境合作的重要性,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建立跨行政区的环境管理协调机制研究显得不足.本文从机构、立法和手段三个方面总结了我国跨行政区环境管理协调机制的现状,指出了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体制、政策和支撑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跨行政区环境管理协调机制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