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0篇
  免费   605篇
  国内免费   1516篇
安全科学   632篇
废物处理   133篇
环保管理   428篇
综合类   3390篇
基础理论   677篇
污染及防治   482篇
评价与监测   282篇
社会与环境   349篇
灾害及防治   228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288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37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78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318篇
  2012年   430篇
  2011年   452篇
  2010年   396篇
  2009年   407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胞外酶对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添加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外酶对农业废物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初期,胞外酶对微生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堆肥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堆肥后期,胞外酶可提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并促进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大量降解.醌指纹数据显示,胞外酶并未引起新的优势醌的出现,进入高温期后,以MK-7为主要醌类的微生物作为优势菌群,且这种优势一直存在;堆肥后期胞外酶对甲基萘醌影响较大,可促进长链甲基萘醌的出现.主成分分析表明,胞外酶对醌种类演替的影响主要作用在3d和40d,这与非相似性指数结果一致,并使真菌在整个体系中影响力加大.  相似文献   
902.
宿迁-南京地区区域构造稳定性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解译资料,结合研究区断裂分布特征、地震资料、地貌特征、地球物理场特征、第四纪沉积厚度及现代地壳形变等的综合研究,根据区域地震构造稳定性分区的基本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活动区和相对活动区2个一级区,进一步可细分为4个二级带,即新沂—宿迁—泗洪活动带(Ⅰ)、扬州—仪征—南京比较活动带(Ⅱ1)、淮阴—洪泽—塔集比较活动带(Ⅱ2)、连云港—沭阳—泗阳比较稳定带(Ⅱ3),并且对各二级带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03.
胡状集油田断层封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封闭性与油气的运移聚集密切相关,是油田含油气性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从断层封闭性理论、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断层封堵模式的分析论述出发,运用声波时差和断层面剖面图等方法,分析了胡状集油田复杂断块区断层封堵性,为该区的滚动勘探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4.
为研究“脏弹”恐怖袭击风险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针对重点城区“脏弹”恐怖袭击的预防需求,建立包含恐怖组织、防御力量及承灾载体的多主体仿真模型,通过实例分析恐怖组织在不同情景下的袭击成功概率,研究巡逻盘查、便衣侦查、安检等预防手段的风险补偿能力。结果表明:以室外人群为袭击目标时,袭击成功概率与袭击者对人员伤亡的预期值高度相关;以建筑物内部人员为袭击目标时,袭击者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是影响袭击成功概率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该类型恐怖袭击的风险补偿。研究结果可为公安及城市应急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05.
为研究杂散电流干扰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通过现场测试典型深井和浅埋阳极地床地表电位梯度,探讨地表电位梯度分布规律,分析阳极地床杂散电流干扰特性。结果表明:深井阳极地床地表电位梯度沿阳极井中心辐射线方向先增大后减小,浅埋阳极地床地表电位梯度沿垂直于阳极体方向呈递减趋势;浅埋阳极地床地表电位梯度峰值和衰减速率均大于深井阳极,但强干扰平均影响半径仅为深井阳极的1/2;从强干扰影响半径看,应优先选用浅埋阳极地床;可通过适当增加井深、对干扰区内金属构筑物排流等方式,缓解深井阳极地床杂散电流干扰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强制电流阴极保护阳极地床选型和选址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06.
针对井下采煤产生的大范围岩移必然最终改变原有地表形态并影响坡面侵蚀特征及规律这一特殊性,从井下与地表相结合的新视角,结合彬长矿区水土流失特征和典型煤矿采矿条件,以采厚、地表坡面坡度等因素为变量,构建了20个不同类型的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并揭示井下采煤对地表坡面形态及侵蚀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第一,地表坡面坡度会随采厚增加而呈现增大的趋势,且自然坡度越大,坡度变化量越大;相同采厚条件下,坡度增大率与坡面自然坡度整体上呈负相关。第二,地表坡面坡长会随采厚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且自然坡度越小,坡长变化量越大;随采厚增加,地表坡面坡长减小率与自然坡度呈先正相关后负相关的关系,自然坡度为26.57°是拐点。第三,采厚的增加会提高地表坡面产流产沙的强度,加剧坡面侵蚀,这种效应在坡度较小的坡面更加显著;井下采煤引起地表坡面坡度的增大是产生这一规律的主因。  相似文献   
907.
铜藻基载铁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一种大型海藻——铜藻为原料,Fe Cl3·6H2O为活化剂,采用超声浸渍-原位合成法制备了铜藻基载铁活性炭(Fe/SAC),并以活性炭得率和亚甲基蓝吸附值为指标,通过正交法考察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浸渍比的影响.同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最优结果进行表征,并考察了Fe/SAC吸附亚甲基蓝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Fe/SAC的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活化温度600℃、活化时间1 h、浸渍比1∶1,此时的活性炭得率为39.5%,亚甲基蓝吸附值为255.67 mg·g~(-1);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得的Fe/SAC比表面积为558.31 m2·g~(-1),其负载的铁组分主要为Fe3O4和Fe O;亚甲基蓝在Fe/SAC上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吸附平衡过程,该吸附是熵增加的自发吸热(ΔS0、ΔG0、ΔH0)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908.
中国页岩气开发过程环境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随着页岩气商业勘探开发的不断推进,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页岩气开采工艺来看,开发对水、大气、土壤及生态地质环境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中国页岩气开发过程中还存在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机制缺乏、环境准入机制不明等问题.因此,针对页岩气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亟需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严格监督管理、制定开发环境规划.同时,建设环保示范工程,加大环保科研投入,降低页岩气开发的环境影响,实现页岩气开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09.
进水C/N对A~2/O-BCO工艺反硝化除磷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厌氧/缺氧/好氧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组成的双污泥系统(A~2/O-BCO)处理实际生活污水.通过投加乙酸钠调节进水碳氮比(C/N=2.44~8.85),考察了系统的反硝化除磷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进水有机物主要是通过改变硝化性能(即缺氧段反硝化负荷)以及聚-β-羟基链烷酸脂(PHA)的贮存和利用,进而影响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当进水C/N为4~5时,COD、TN和PO_4~(3-)-P去除率分别达到88%,80%和96%,实现了有机物、氮和磷的同步高效去除.碳平衡分析表明,A~2/O反应器去除的COD占去除总量的71.86%~77.28%,BCO反应器去除的COD仅占2%~12%,碳源的高效利用是A~2/O-BCO工艺在低C/N条件下实现深度脱氮除磷的重要原因.此外,通过进水C/N与曝气量、硝化液回流比、厌/缺氧反应时间等相关性的分析,提出了系统的优化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910.
A dairy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composed of the 1st segment (no aeration) equipped with a facility for the destruction of milk fat particles, four successive aerobic treatment segments with activated sludge and a final sludge settlement segment was developed. The activated sludge is circulated through the six segments by settling sediments (activated sludge) in the 6th segment and sending the sediments beck to the 1st and 2nd segments. Microbiota was examined using samples from the non-aerated 1st and aerated 2nd segments obtained from two farms using the same system in summer or winte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hange in microbiota from the 1st to 2nd segments concomitant with effective wastewater treatment is affected by the concentrations of activated sludge and organic matter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BOD]), and dissolved oxygen (DO) content. Microbiota from five segments (1st and four successive aerobic segments) in one location was also examined. Although the activated sludge is circulating throughout all the segments, microbiota fluctuation was observed. The observed successive changes in microbiota reflected the change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and other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such as DO), suggesting that the microbiota is flexibly changeable depending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 the segments. The genera Dechloromonas, Zoogloea and Leptothrix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his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throughout the analyses of microbiota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