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全文 | 43762篇 |
免费 | 8903篇 |
国内免费 | 31014篇 |
安全科学 | 7565篇 |
废物处理 | 867篇 |
环保管理 | 4038篇 |
综合类 | 48189篇 |
基础理论 | 7216篇 |
污染及防治 | 7690篇 |
评价与监测 | 3291篇 |
社会与环境 | 2900篇 |
灾害及防治 | 1923篇 |
2024年 | 464篇 |
2023年 | 1339篇 |
2022年 | 2800篇 |
2021年 | 2841篇 |
2020年 | 3729篇 |
2019年 | 3193篇 |
2018年 | 3192篇 |
2017年 | 3592篇 |
2016年 | 3023篇 |
2015年 | 3794篇 |
2014年 | 4221篇 |
2013年 | 4940篇 |
2012年 | 5716篇 |
2011年 | 5163篇 |
2010年 | 4806篇 |
2009年 | 4496篇 |
2008年 | 3974篇 |
2007年 | 4067篇 |
2006年 | 3601篇 |
2005年 | 2665篇 |
2004年 | 2047篇 |
2003年 | 1525篇 |
2002年 | 1306篇 |
2001年 | 1251篇 |
2000年 | 1230篇 |
1999年 | 865篇 |
1998年 | 499篇 |
1997年 | 429篇 |
1996年 | 473篇 |
1995年 | 428篇 |
1994年 | 278篇 |
1993年 | 204篇 |
1992年 | 302篇 |
1991年 | 263篇 |
1990年 | 231篇 |
1989年 | 198篇 |
1988年 | 143篇 |
1987年 | 70篇 |
1986年 | 76篇 |
1985年 | 53篇 |
1984年 | 56篇 |
1983年 | 40篇 |
1982年 | 45篇 |
1981年 | 3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5篇 |
1971年 | 5篇 |
掌握海域水质变化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质目标,有助于精准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定有效的污染物管控政策。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基于2007—2018年天津市近岸海域营养盐浓度及降水量数据,建立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模型和水质目标确定方法,在评估天津市近岸海域12个监测站位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质控制目标,并分析水质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达性。结果表明:2013—2018年与2007—2012年相比,天津市近岸海域无机氮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比例为13.19%,95%的置信区间为−30.37%~3.96%;活性磷酸盐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比例为7.01%,95%的置信区间为−11.43%~25.45%,尚未恢复到2007—2012年的平均水平;提出2025年天津市近岸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二者综合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5%的控制目标;将天津市近岸海域划分成7个区域,建议据此实施海域水质分区管理,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和省际水污染联防联治,持续改善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质。
相似文献目前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众多,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地下水的管理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朝阳区2020年枯水期采集的地下水水样检测结果为基础,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并对比3种方法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存在的不合理之处。结果表明:1)3种方法的水质评价结果差异较大,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的水质评价结果最优,单因子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最差,综合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与其他方法的一致性最高;2)在进行水质评价时可优先选择综合污染指数法,单因子指数法适用于水质要求较高或超标污染物少的水体,改进的层次分析法适用于有多种污染物超标的水体;3)为进一步确定3种方法对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将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可靠性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与可靠性分析的水质评价结果相同的占比分别为90.48%、42.86%、47.62%。因此,在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时,可使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相似文献为探索在新产业布局及发展形势下的产业园区外存量工业用地环境准入分类管控模式,采用空间叠图分析和承载力评估方法,基于“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对上海市产业园区外存量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约束、资源环境承载和环境风险防控进行评估。综合评估结果、新法规要求和规划方向的指引,梳理典型区环境准入管理的试点经验,提出以下建议:生态环境及产业、规划相关部门对产业园区外存量工业用地的现状及规划实施动态排摸;结合各地块资源环境特征、规划发展意向等因素,对不同规划导向的地块实施差异化分类管控;针对近中期保留的产业园区外存量工业用地,通过开展区域环评强化环境准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