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53篇
  免费   2162篇
  国内免费   4760篇
安全科学   2128篇
废物处理   433篇
环保管理   1237篇
综合类   11027篇
基础理论   2196篇
污染及防治   1503篇
评价与监测   923篇
社会与环境   882篇
灾害及防治   646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335篇
  2022年   932篇
  2021年   960篇
  2020年   1137篇
  2019年   761篇
  2018年   754篇
  2017年   803篇
  2016年   755篇
  2015年   975篇
  2014年   972篇
  2013年   1254篇
  2012年   1293篇
  2011年   1379篇
  2010年   1200篇
  2009年   1211篇
  2008年   1109篇
  2007年   1016篇
  2006年   975篇
  2005年   703篇
  2004年   521篇
  2003年   371篇
  2002年   339篇
  2001年   291篇
  2000年   239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2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BSTRACT

The drive range of electric vehicle (EV) is one of the major limitations that impedes its universalism.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has been devoted to drive range improvement of EV, an accurate and efficiency energy consumption estim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se researches.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EV’s energy consumption estimation models are based on single motor EV, these models are not suitable for dual-motor EVs, which are composed of more complex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and multiple operating modes. Thus, an energy consumption estimation model for dual-motor EV is proposed to estimate battery powe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operating modes and system efficiency in each operating mode. The limitation of working area of each mode ensures the vehicle dynamic performance, then PSO algorithm is adopted to optimize the torque (speed) distribution between two motors to improve the system efficiency in the coupled driving mode. Finally, the energy consumption estim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has a high precision in energy consumption estimation of dual-motor EV.  相似文献   
992.
碳中和愿景下电力部门低碳转型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中和愿景一方面加速了全社会电气化发展,致使电力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对尽早实现零碳电力提出要求,电力部门低碳转型进程更加紧迫而复杂。本文首先定性分析碳中和背景下电力部门的总体转型思路和技术不确定性影响,其次采用电力部门与终端部门耦合的C~3IAM/NET模型对电力需求进行预测,同时根据关键低碳技术发展的保守预期和积极预期设计多种情景,以开展电力低碳转型路径优化和成本效益研究。结果显示,发电碳排放量峰值可能出现在40亿~42亿吨,在2049—2060年有望实现零碳电力,电力部门低碳转型速度和效果因技术不确定性而存在明显差异。2021—2060年电力低碳转型累计投入为171万亿~180万亿元,CCS技术累计减排贡献超过250亿吨,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需达到68%以上,风电和光电将成为主要电力。  相似文献   
993.
建立横向跨区域大气治理的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是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通过区域协作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区域大气协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区域协作的内在动力和持续性不足,难以满足未来区域大气环境管理需求。本文从理念形成、实践探索、机制完善等层面系统回顾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发展历程,结合“大气十条”以来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工作重点和机制创新,总结了空气质量改善、统一标准体系建设、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建设、环境监管模式创新、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基于未来我国区域大气环境管理需求,从综合管理体系、立法保障、规划统筹、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4.
小城镇灾害易损性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小城镇的防灾减灾问题逐步引起社会的关注 ,而小城镇易损度分析和评价是灾害危险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小城镇决策部门制定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依据 ;笔者在综合分析了小城镇的自然易损性、经济易损性及社会易损性的基础上 ,选取相应的灾害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 ,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对小城镇的易损程度作出了评估 ,从而为小城镇制定相应防灾、减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浅谈我国逆反射材料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逆反射材料的广泛应用 ,其带来的安全警示效果、产品质量、生产工艺、检测方法及规范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被日趋重视 ,笔者通过对逆反射材料的基本构造及反光特性的分析 ,论述了其对人和物的安全防护作用 ,并对我国目前逆反射材料的应用领域、产品质量及检测设备、检测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评述 ,根据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对我国开发及发展逆反射材料产业提出了笔者观点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热爆炸理论在粉尘爆炸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笔者对粉尘爆炸的几种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 ,认为粉尘爆炸是由热爆炸引起的。在对粉尘燃烧过程作了较为合理的假设后 ,将热爆炸理论中均温系统的热爆炸判据 ,应用于粉尘爆炸中 ,得出了爆炸下限与粉尘粒径呈线性关系的结论 ,且与实验符合 ,并推导出粉尘的热爆炸判据。结果表明 :用热爆炸理论来解释粉尘爆炸机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岩溶区隧道爆破开挖地震危害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隧道爆破开挖是爆破安全工程问题 ,也是工程质量安全问题 ,从长远考虑更是安全及环保问题 ,因震害的潜隐性和危害性 ,必须对其从宏观与微观、工程及周边环境全面考虑。笔者结合爆破作用下微裂纹扩展机理的分析 ,将爆破震速耦合到裂纹损伤断裂条件中 ,得到爆破震动的安全控制标准计算公式 ,结合工程实例 ,给出了不同条件下岩溶区隧道爆破开挖安全控制的建议标准 ,并且提出了爆破地震危害的控制措施 ,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WEP的安全技术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对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IEEE80 2 .11的WEP描述的基础上 ,笔者深入研究了WEP协议的设计上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密钥序列重复使用、消息认证和完整性等严重安全漏洞 ;详细分析了标准无线局域网中WEP协议解决方案 ;提出了WEP的改进算法WEP2 ,WEP2将IV大小增加到 12 8bit,以增强抗攻击能力 ;分析了AES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在密钥再生与分配方面 ,提出在MAC层实现经认证的密钥交换 ,用来改善WEP的安全脆弱性等解决措施。最后 ,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999.
To study respiratory health effects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ambient air pollutant mixture, we observed 7058 school children 5-16 years of age living in the four Chinese cities of Lanzhou, Chongqing, Wuhan, and Guangzhou. These children were enrolled from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eight districts, one urban district and one suburban district in each of the above cities. Ambient levels of PM(2.5), PM(10-2.5), 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 (TSP), SO(2), and NO(x) were measured in these districts from 1993 to 1996. Based on a cluster analysis of arithmetic mean concentrations of PM(2.5), PM(10-2.5), (TSP-PM(10)), SO(2), and NO(x), we classified these children into four ordinal categories of exposure to ambient air pollutant mixtures. We tested for exposure-response relationships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controlling for relevant covariates. We observed monotonic, positive relationships of exposure to the pollutant mixture with prevalence rates of cough with phlegm and wheeze. Other outcome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exposure in a monotonic exposure-response pattern. Even so, odds ratios for cough, phlegm, bronchitis, and asthma in the higher exposure district clusters were all higher than in the lowest exposure district cluster. We found evidence that exposure to the pollutant mixtures had adverse effects on children living in the four Chinese cities.  相似文献   
1000.
北京沙尘天气与源地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介绍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沙尘源地,沙尘暴发生的条件和传输路径,分析了沙尘暴源地的气候要素特征及其对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影响,说明了北京沙尘天气发生和加剧的原因,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境外源地主要位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以及蒙古国境内,境内源地主要位于内蒙古和新疆,以及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沙尘天气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沙源,大风,气流辐合(垂直对流),有沙源不一定起沙,但无沙源一定不起沙,沙尘暴源地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水,影响北京的沙尘传输路径,最主要的有两条,即西路传输和北路传输,北京沙尘天气与沙尘暴源地的春季降水比较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发生次数与沙尘源区春季大气降水量有比较显的负相关关系,北京扬沙天气的发生与沙源区冬春季降水量相关关系不显,说明北京扬沙天气起因与源区降水没有明显的关系,北京扬沙天气主要受本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