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7篇
  免费   1385篇
  国内免费   2827篇
安全科学   1322篇
废物处理   141篇
环保管理   616篇
综合类   6582篇
基础理论   1052篇
污染及防治   509篇
评价与监测   475篇
社会与环境   484篇
灾害及防治   348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279篇
  2022年   577篇
  2021年   595篇
  2020年   755篇
  2019年   514篇
  2018年   498篇
  2017年   547篇
  2016年   481篇
  2015年   532篇
  2014年   455篇
  2013年   578篇
  2012年   697篇
  2011年   731篇
  2010年   599篇
  2009年   628篇
  2008年   573篇
  2007年   534篇
  2006年   522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91.
水源水体富营养化及造成的藻类水华是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威胁城市供水。以华南地区赤水水库为例,基于2019年5月暴发的蓝藻水华事件,开展了水库水质、蓝藻密度的监测分析及壳聚糖改性高岭土复合聚合氯化铝的应急除藻技术研究,确定了絮凝剂的最佳投加量并评估了除藻效果。结果表明: 水华暴发时取水口表层TN、TP浓度超过地表水III标准且水体主要限制性元素为磷,若集水区内磷的浓度继续增大,则水华暴发的频率继续增加;此次蓝藻水华的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且垂向主要聚集在表层及水下5 m处,随水深的增加藻细胞密度逐渐降低,表层藻细胞密度高达6.87×108 cells·L−1;采用壳聚糖改性高岭土复合聚合氯化铝去除蓝藻效果较好,在改性黏土投加100 mg·L−1,聚合氯化铝投加10 mg·L−1时,1 h去除率约60%,且随着时间延长,去除率持续提高。改性黏土复合聚合氯化铝能在短期内使藻类沉降至水库底部,可应用于湖库型饮用水源蓝藻水华的应急处置。  相似文献   
292.
以酸性蓝80(AB80)与茜素红(AR)配制的两种模拟染料废水为处理对象,分析Mn2+与过二硫酸钠(PDS)浓度、初始pH和电流密度等因素对Mn2+协同PDS电催化体系降解两种染料的影响,并探讨其降解机理.结果表明,该体系降解AR和AB80的最佳初始pH(3)和Mn2+摩尔浓度(40μmol/L)相同,AR比AB80更...  相似文献   
293.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Ca-Zr复合材料,探究了不同的焙烧温度对材料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高分辨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表征了所制备样品的物相变化和颗粒形貌特征,以间甲酚为底物,采用臭氧催化氧化方法对所得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升高到1 000 ℃以上时,样品晶型以斜方晶系CaZrO3为主,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颗粒更加均匀分散。在催化臭氧氧化降解间甲酚实验中,当焙烧温度为800 ℃时, TOC去除率最高可达到79%。800 ℃焙烧所得的样品由纳米颗粒组成,晶格间距为0.29 nm,说明样品的高暴露晶面为CaZrO3的(121)晶面;XPS结果证实了样品的高活性可能是由晶格氧和表面羟基基团起重要作用而导致的。这种高效的纳米钙锆复合材料为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废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94.
采用沉淀-电解氧化联合技术处理高铁氰化提金废水,重点考察了沉淀剂添加量、沉淀时间、温度、电解电压、电解时间等因素对总氰、游离氰和铁氰络合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Cl2加入量的增大,氰化废水中各主要离子的沉淀率逐步增加。常温下向100 mL含氰废水中加入3.0 g CuCl2并搅拌40 min后,总氰(CNT)、CN、Fe离子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5.29%、98.00%与100%。以钛板为阴阳极,采用一阴两阳体系对沉淀后液进行电解氧化实验,当电压为6 V、极间距为15 mm、电解时间为5 h、初始浓度为60%的条件下,CNT和CN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9.76%和99.90%。XRD分析表明,沉淀过程中铜氰、铁氰络合离子的去除主要归因于CuCN、Cu2Fe(CN)6、CuSCN等沉淀的形成。电解氧化过程中随着外加电压与氯离子浓度的增大,废水中残存的游离氰与金属氰络合离子的去除率逐渐增加,这主要是阳极反应产生的Cl2/ClO等强氧化剂作用的结果。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高铁氰化提金废水的综合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5.
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Mn-Ce/γ-Al2O3催化剂, 并考察不同CeO2负载量对MnO2/γ-Al2O3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性能的影响。利用XRD、N2吸脱附曲线、TEM、H2-TPR、XPS和O2-TPD等方法表征催化剂比表面积、表面形貌及氧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CeO2的负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MnO2/γ-Al2O3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且催化剂仍保持介孔结构。CeO2的存在增加了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氧含量,其良好的储放氧能力促进了Mn3+向Mn4+的转化;Mn和Ce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作用, 与MnOx相邻的CeO2更容易打开Ce—O键释放活性氧, 加速氧化还原进程,Mn0.6Ce0.4/γ-Al2O3催化剂T10和T90与MnO2/γ-Al2O3催化剂相比分别降低20和40 ℃。本研究可为VOCs催化氧化技术中低成本金属催化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6.
在镉(Cd)污染区域筛选富集能力强的本土野生植物是Cd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路径之一。在云南松华坝流域土壤Cd含量超风险筛选值地块生长的杂草中,初步筛查表明牛膝菊、艾蒿和灰藜具有Cd富集潜力。为进一步探明其修复能力,通过盆栽和田间实验比较了这3种野生植物的Cd富集特性和修复能力。结果表明,牛膝菊和艾蒿Cd富集系数与转运系数均大于1,灰藜小于1。施肥措施不仅能显著提高3种本土野生植物的株高和地上部生物量,而且能显著提高牛膝菊地上部和根系的Cd含量、Cd转运系数和Cd富集系数。牛膝菊地上部和根系的Cd含量以及艾蒿的根系Cd含量均随土壤Cd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与艾蒿相比,牛膝菊具有更强的Cd转运和富集能力。在100 mg·kg−1外源Cd添加的土壤中,牛膝菊的地上部和根系Cd含量分别为165.5 mg·kg−1和147.5 mg·kg−1。田间实验表明,每茬牛膝菊和艾蒿的鲜重分别为26.0 t·hm−2和32.0 t·hm−2,可分别带走Cd 3.29 g·hm−2和3.35 g·hm−2,均可用作当地土壤修复的备选植物。该结果可为相似环境下的土壤镉污染植物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7.
“无废指数”是定量、客观、科学、系统、简明的综合性指数,是为了反映“无废城市”建设和固体废物治理成效。“无废指数”建立发布之后如何将指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提高指数对管理部门的决策指导作用和时效性是“无废指数”最重要的应用功能。基于我国“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浙江省“无废城市”建设水平和任务安排,在前期“无废指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无废指数”反馈机制,通过拆解指标和分析时效数据,强化“无废指数”的实时反馈功能和 “无废城市”建设任务的指导作用。根据浙江省某年“无废指数”测算结果,分别针对性的给出了省级层面和市级层面的应用建议和实例分析,深化了“无废指数”多维度比较分析和研判的应用功能,实现了在工作考核之前的数据动态更新和及时反馈,将提升基层管理策略调整的精准性、时效性,确保年度等目标的实现。为“无废城市”建设中不同层级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无废指数”反馈机制创新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形成比学赶超的赛马机制,充分发挥了“无废指数”对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导向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98.
归纳了水专项东江项目2008—2013年的主要研究成果:针对保护优质水源的国家需求,选择典型的东江流域开展前瞻性的水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并进行工程示范,创建了由常规水质指标实时在线化,痕量污染物控制指标识别筛选全流域优化,生物毒性指标甄别多属性全程化等成套技术构成的水源流域水质风险识别技术体系;由各类工艺废水脱毒减害,同质污水区域集中强化处理,排水持续净化等成套技术构成的水环境风险控制工程技术体系;由水生物链各物种生长状况评级,生境恢复和物种受损关键环节恢复等成套技术构成的生态健康维护技术体系。集成以上3个技术体系形成成套的流域水环境风险控制技术体系集。基于上述技术创新提出了“控制风险、维护生态、保水甘甜、发展持续”的水源流域管理创新总体策略。研发的技术体系与策略在东江流域的示范与应用,实现了东江主干流水质常年优于Ⅱ类的污染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299.
甲苯吸附-DBD等离子体再生循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n-Ag/HY和γ-Al2O3小球的混合物(质量比为1∶2)为催化剂,吸附气态甲苯,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对催化剂进行再生,并用SEM、BET和FT-IR仪器对再生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等离子体再生循环次数对催化剂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BD等离子体可以有效地恢复催化剂的吸附能力,经过10次连续吸附-再生,催化剂仍保持较高的吸附水平,再生率可达71.47%;随再生次数增加,再生率下降,其中第1次的再生率最大,为100%;此外,将DBD再生10次的催化剂进行程序升温氧化(TPO),其吸附性能可得到恢复,再生20次后催化剂的再生率达62%以上。再生前后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Mn-Ag/HY与γ-Al2O3孔隙结构、表面化学官能团的变化以及其他残留有机物是导致再生率随着再生次数的增加而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300.
对熔盐法处置高熔点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离子浸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熔盐物料组成、熔盐温度和热处理气氛对重金属离子的热挥发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在还原性气氛条件下,热处理温度为900~1 000 ℃,添加质量分数为10%~50%的CaCl2的氯化钠熔盐中处理2 h后,垃圾焚烧飞灰渣中Pb、Cd、Cu和Zn等重金属浸出浓度降低90%以上,可以完全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标准。在此过程中,灰渣较原灰可减轻50%,同时转化成具有良好胶凝性能的水泥活性混合材料,XRD测试表明其晶体矿物组成为硅酸二钙、硅酸三钙和阿里尼特以及硫酸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