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18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201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对含沙水体中的吸附质污染物输运过程进行分析,从单元体出发推导考虑泥沙影响的污染物输运方程。导出的方程考虑了冲刷沉降、孔隙水扩散和孔隙水混合作用的影响,并应用于灌河口的TP浓度计算,验证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2.
流域氮污染的稳定同位素表征和溯源对于保障流域污染防控和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感潮河段夏、秋季涨落潮主要断面硝态氮(NO3-)及稳定同位素(δ15N-NO3-、δ18O-NO3-、δD-H2O和δ18O-H2O)组成特征测定及沿线小流域的氮污染入河量测算,探讨了陆域氮排放和水体交换对感潮河段稳定同位素的影响.研究表明:(1)落潮、涨潮期NO3-均为“秋季>夏季”,δ15N-NO3-夏、秋两季组成特征基本相近.落潮期δ18O-NO3-为“夏季>秋季”,涨潮期则相反.同季节的NO3-及其同位素总体呈“涨潮期>落...  相似文献   
103.
活性污泥快速吸附污水碳源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波  文湘华  赵芳 《环境科学》2011,32(9):2593-2597
为了解不同活性污泥对污水中碳源的吸附机制,探讨利用活性污泥吸附、 回收污水碳源的可行性,研究了3种活性污泥(富碳、 硝化和反硝化污泥)对城市污水中有机物吸附特征,并采用以Richie速率方程为基础的3种吸附动力学方程对此吸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数据分析.在吸附过程的前30 min左右,活性污泥以物理吸附为主,可用Lagergren单层吸附模型表述.富碳污泥的吸附量(COD/SS)最大,约60 mg/g,但吸附速率要较反硝化污泥慢;硝化污泥的吸附速率最小,但吸附容量较反硝化污泥大,约35 mg/g.富碳、 硝化和反硝化污泥的拟合参数θ0值分别为0.284、 0.777和0.923,说明富碳污泥表面吸附的有机物通过预处理,清洗得最彻底,即富碳污泥对有机物的结合力度最小,有利于被吸附碳源的释放.采用Langmuir模型拟合可知,在此吸附试验条件,有机物浓度是影响污泥吸附量的关键参数,温度影响非常小.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种类活性污泥对污水碳源的吸附动力学规律,为动力学分析活性污泥的除污机制提供了方法,为利用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回收污水碳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4.
脆弱生态区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农户的受偿意愿和家庭生计。论文以鄱阳湖区为例,采用实地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农户受偿意愿数据,然后通过Logistic方法建立了农户受偿意愿与单位耕地产值之间的关系。根据目前生态补偿措施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农户意愿的分别以耕地、 劳动力转移和生产结构调整为主要补偿对象的三种典型生态补偿模式。利用回归分析和年龄移算法,对湖区未来20 a三种生态补偿模式下的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总额变化过程进行详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生产结构调整补偿模式较其他两种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为高效利用国家补偿资金提供了有效途径,还能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积极性,为农业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05.
义乌市TSP中3种重金属元素的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义乌市TSP及其中的重金属Fe,Mn和Cu的浓度,通过扫描电镜和降雨冲洗效果分析了含有这3种重金属的颗粒物的粒径,计算了3种重金属的沉降通量。结果表明相对于世界其他城市,义乌市TSP中这3种重金属浓度偏高;绝大部分TSP的半径小于4.5μm;Fe和Mn的湿沉降量大于干沉降量,而Cu以干沉降为主。  相似文献   
106.
太湖大浦口河口区沉积物中铁、磷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太湖西部大浦口河口区沉积物中的w(Fe2+),w(TP)和w(Fe-P)及间隙水中ρ(Fe2+)和ρ(PO43-)的空间及垂向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分析. 结果表明,上覆水中,河道的各项指标均大于湖区及河口,而在河道与河口沉积物中w(TP)基本相似,均小于湖区. 在河口沉积物垂向剖面上,存在约5,9及11 cm 的3个明显变化阶段. w(Fe-P)占w(TP)的16.7%~47.8%,与ρ(TP)的相关性较好(R0.526),但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Fe-P是重要的磷形态,厌氧状态下有向间隙水解析扩散的潜力,并形成Fe3+与Fe2+间的转换. 间隙水中ρ(PO43-)与w(Fe-P)/w(TP)和ρ(Fe2+)存在非对应性,但与ρ(Fe)呈显著相关(R0.853).河口区PO43-的迁移转化受多种因素的作用,复杂的水动力活动和地球化学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7.
生物炭与化肥混合对氨挥发和磷固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生物炭化肥的加合作用,利用烟沫(YM)和酒糟(JZ)这2种工业废弃物及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JG)为原材料制成生物炭,同时将烟沫生物炭进行改性制成烟沫改性生物炭(M-YM),采用培养实验的方法,研究4种生物炭分别在不同化肥配比下,在一定时间内氨挥发和磷固定的规律,以期为生物炭的农业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4种生物炭与不同化肥配比下氨的累积挥发量和挥发率表现为A1 > A2 > A3(A1:2.25 g尿素;A2:2.25 g尿素+2.25 g氯化钾;A3:2.25 g尿素+2.25 g磷酸二氢钾),尿素中添加氯化钾与磷酸二氢钾减少了氨挥发,不同生物炭在所有化肥配比下氨累积挥发量和挥发率均表现为JZ > M-YM > YM > JG;②4种生物炭在B1、B2和B3(B1:0.4 g磷酸二氢钾;B2:0.4 g磷酸二氢钾+0.3 g尿素;B3:0.4 g磷酸二氢钾+0.3 g氯化钾)处理下磷的固定量均先增加后减小,随后在培养的第30~60 d所有处理的磷固定量随时间变化不明显,4种生物炭对磷的固定率均在B1处理时最大,在B1、B2和B3化肥配比下,4种生物炭对磷的固定率大小顺序均为M-YM > YM > JG > JZ.因此,在农业施肥中为降低氮肥中氨的挥发可在尿素中添加氯化钾和磷酸二氢钾,同时在磷的固定方面,可考虑增大生物炭的粒径以减弱其对磷的固定能力.  相似文献   
108.
成都市县域土地利用碳收支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刚  张华兵  薛菲  甄艳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7):1170-1182
基于2014年成都市县域单元土地利用遥感图像和能源消耗统计数据,论文分析了碳收支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回归模型构建,对碳收支、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碳汇土地面积占比为56.97%,高于碳源用地,区域碳源/碳汇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强度为2.40~3.33,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成都市净碳排放2.43×107 t,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分布特征。各县域单元碳补偿率为0.06%~11.58%,碳生态承载系数(ESC)为0.05~8.60,呈现“东低西高、中心最低”的特征;3)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ECC)为0.26~1.45,呈现“中心高、周边低”的特征并且空间差异较小;4)碳排放与GDP极显著正相关(P<0.01)。ESC与土地利用强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ECC与土地利用强度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6。耦合协调度和人均GDP回归关系极显著(P<0.01),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碳排放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强度的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109.
煤焦油无害化处置研究及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煤焦油的物理化学性质,提出了将煤焦油送往燃煤电厂焚烧处置的优化处置方案. 运用环境影响指标标准化和AHP权重定量法对,煤焦油处置系统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分析(LCA).结果表明,与原处置工艺相比,优化后环境负荷降低了30.79%;燃煤电厂焚烧将煤焦油焚烧产生的热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10.
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及草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2012 年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对蒙古高原乌兰巴托—锡林浩特草地样带上植物物种类型和数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蒙古高原样带上共有33 科103 种植物,蒙古国有29 科87 种,中国内蒙古地区有22 科62 种.中国内蒙古境内植物物种数量的绝对数值低于蒙古国,但中国内蒙古境内的垂向百米物种数、百公里物种数及多年生物种占全部物种比例、可食性牧草物种占全部物种比例等指标均高于蒙古国境内的相应指标;②样带上植物物种总数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U字形;具体到不同物种,则其分布形态略有差异:禾本科物种数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多,菊科植物物种数量由北向南逐渐减少,豆科植物及杂类草的物种数量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U字形;③多年生植物与可食性牧草数量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U字形;一年生植物则呈现不明显的倒U字形,非可食性植物在整个样带上则变化相对平稳,南北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