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7篇
  免费   520篇
  国内免费   1361篇
安全科学   447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269篇
综合类   2749篇
基础理论   522篇
污染及防治   267篇
评价与监测   168篇
社会与环境   206篇
灾害及防治   123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269篇
  2021年   258篇
  2020年   328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杜浩  郑汝海 《四川环境》2007,26(6):58-62
为分析飞机噪声对机场内部人员的影响,在某军用机场场区内选取九个主要建筑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现场噪声测量,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多项指标进行机场内部噪声环境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机场工作人员一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而且各类噪声事件均对其工作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内场营区的声环境质量比外场工作区稍好,但离标准声环境仍有较大距离。最后结合军用机场的特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2.
沈国庆  郑东  王彦碧 《环境技术》2020,38(4):112-118
磁浮列车正常行进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电磁辐射安全性近年来受到各科技强国的广泛重视。本文采用多线传输线MTL方法,对磁浮列车电磁辐射场进行了电磁建模与仿真分析,并基于IEEE-Std-C95.1-2005、IEEEStd-C95.6-2002和ICNIP-2010以及GB8702-2014,标准,采用传感器法和接收天线法,现场测试验证了磁浮列车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电磁辐射场,开展电磁环境评估工作。研究表明:50~110 kHz,磁浮列车12 m处的辐射磁场呈周期性结构分布,仿真的最大值为69.4 dBuA/m;1~120 kHz频段内,磁浮列车的辐射磁场测量值小于90 mA/m;在9 kHz~18 GHz频段内,磁浮列车的辐射电场均小于110 dBuV/m(0.316 V/m),磁浮列车对外电磁辐射量值比相关国际标准限值至少低30 dB。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可为我国新型高速磁浮列车电磁安全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3.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锰基催化剂MnOx/13X和MnOx/γ-Al2O3,并在吸附-间歇放电模式下研究了其联合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对乙酸乙酯的氧化性能;对催化剂进行BET、SEM和XPS表征,以分析不同载体的Mn基催化剂氧化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DBD氧化实验结果表明:与13X和γ-Al2O3相比,负载活性组分MnOx后,COx产率分别提高了36.3%(MnOx/13X)和29%(MnOx/γ-Al2O3),CO2选择性均提高至98%以上,副产物臭氧明显减少。表征结果显示,MnOx/13X上的Mn4+和晶格氧含量更高,更有利于乙酸乙酯的降解。结合吸附态乙酸乙酯的等离子体降解机理和不同填充材料的实验数据,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为DBD降解挥发性有机物系统中催化剂的优化及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4.
郑力  江鹰  程晓夏 《环境工程学报》2022,16(11):3716-3727
为考察脱氮效率并解决碳源不足导致总氮 (TN) 去除率不高的问题,将竹刨花作为固体碳源与挂膜载体,引入铁屑,构成耦合体系,搭建2套反硝化实验装置 (分别为耦合体系1号与单纯固相反硝化体系2号) 并对脱氮率及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进水TN为41.62~59.95 mg·L−1,COD/N<0.5,水力停留时间为18 h; 13~105 d,1号TN平均去除率为73.21%~92.79%,比2号平均去除率高近1倍;1号碳源相对2号更为充足,但2体系出水COD均值都低于一级A;1号总铁释放稳定,出水总铁均值低于0.3 mg·L−1,未出现NH3-N明显积累。SEM表征结果显示,1号竹填料表面黏性物质与微生物数量更多,生物膜更加紧密。16S rRNA表征结果显示:1号具有更高的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2体系反硝化脱氮相关门类占主体,优势门类均为变形菌门,但1号变形菌门占比高于2号;变形菌门中,1号反硝化菌群 (属水平,丰度>1%) 类别和总占比均高于2号。由此可知,铁屑强化了碳源的分解与利用,促进了脱氮功能菌生长,显著提升了耦合体系脱氮效能,出水TN可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GB 3838-2002)。竹刨花获取方便灵活,铁屑低廉,两者构成的耦合体系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5.
藻细胞破裂后会向水体释放大量的胞内有机质 (intracellular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DOM) 。I-DOM在河道中将经历复杂的光降解和生物降解过程,影响其在河道中的迁移转化和环境效应。为了探明光照和微生物对I-DOM的降解机制,开展了光降解、生物降解和光-生物降解实验。结果表明,I-DOM经7 d光降解和生物降解后,溶解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的去除率分别为70%和81%;虽然光照1 d能去除38%的DOC,但后续生物降解 (光-生物降解) 与无光照生物降解对DOC的去除效率一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生物降解过程中的呼吸商 (respiratory quotient, RQ) 低于光-生物降解过程,说明相比于生物降解过程,光-生物降解过程中经光照后生物呼吸时所利用I-DOM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进而影响了生物呼吸时O2的消耗和CO2的产生。生物降解过程中微生物主要利用原始的I-DOM分子;而在光-生物降解过程中,生物降解过程的微生物主要利用经光降解转化后的I-DOM分子。光-生物降解过程中,光照消耗了I-DOM中可生物降解的脂质、蛋白质和木质素类组分,导致I-DOM的生物降解效率降低;同时,光照将I-DOM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高O/C的小分子物质,使微生物代谢需要的O2减少,小分子物质则更易被生物降解矿化生成CO2,导致RQ升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河道水质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6.
热预处理能够提高后续厌氧消化效率,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对国内外污泥热预处理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包括热与碱、超声波和氧化法的联合预处理,重点介绍了热预处理对污泥溶解作用、厌氧消化、脱水性和流变性的影响,分析了热处理与厌氧消化整体的能量平衡。最后提出了热预处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7.
采用NH3-CH3COONH4-H2O体系进行了高炉瓦斯灰提锌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浸出温度45 °C,总氨浓度5 mol·L-1,液固比5:1,[NH3]/[NH4]+摩尔比1:1,搅拌速度300 r·min-1,浸出时间60 min,锌浸出率达77.79%。FT-IR及ESI-MS分析显示羧酸阴离子能结合Zn离子形成复杂的羧酸盐配合物,添加CH3COONH4能促进锌的溶出,XRD、SEM-EDS表征分析显示浸出渣中残留ZnFe2O4是导致锌浸出率低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8.
以某热电厂实际规模的双膜法中水回用系统为考察对象,对膜污染结构、形貌、组成与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以有机-无机-微生物复合形式存在,形成致密的膜污染层,无机物主要以P、S、Ca、Si、Mg为主,存在垂直分布特征;有机污染物以腐殖质类、蛋白质、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主,且研究发现RO过程富里酸类物质主要为微生物源。碱性清洗液具有更佳的膜污染清洗效果。通过分析可知:微生物污染是膜污染暴发的关键原因,其以杆菌和球菌为主,且具有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表层微生物主要是α和β变形菌,底层中γ变形菌丰度显著增加。微生物污染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杀菌和化学清洗过程的选择作用,γ变形菌是先锋微生物,是形成稳定膜污染层的关键物种。因此,控制微生物的滋生是RO中水深度处理的关键,这个过程主要包括预处理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杀菌、阻垢和化学清洗策略等。  相似文献   
149.
污水管道危害气体分布模型的建立对管道的维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SewerX模型为基础,将硫酸盐还原作为产生CO的主要生化过程,并入污水管道总生化反应体系,扩展SewerX模型,建立了污水管道内CO、H2S、CH4的浓度分布应用模型。将其应用到某市长度为4 100 m污水管道,管道危害气体浓度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对发现,浓度变化趋势一致,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表明扩展模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在一定设计流量下,可选择不同污水管道水力参数,应用扩展模型分析表明,合理选择参数可降低污水管道危害气体浓度。研究为污水管道内危害性气体浓度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0.
以垃圾渗滤液MBR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其进行深度处理。相比单一臭氧处理和单一活性炭吸附,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能提高COD及NH3-N的去除率,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实验中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凝胶色谱对水质进行分析,同时考察了活性炭种类及预处理方式、活性炭用量、pH及臭氧浓度对COD及NH3-N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4.54、臭氧浓度为1.34 mg·min-1、活性炭投加量为10 g·L-1、臭氧处理时间为30 min、活性炭吸附时间为180 min,当垃圾渗滤液MBR出水COD为1 550 mg·L-1,NH3-N为75 mg·L-1时,经处理后,COD浓度为93 mg·L-1,NH3-N浓度为12 mg·L-1,COD的去除率达到94%,NH3-N的去除率达到84%,实现了垃圾渗滤液MBR出水的达标排放。pH对污染物的去除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高pH有利于NH3-N的去除,但是过高的pH不利于COD的去除。同时,提高臭氧和活性炭的投加量能明显提高COD及NH3-N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