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3篇
  免费   520篇
  国内免费   1367篇
安全科学   452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271篇
综合类   2767篇
基础理论   524篇
污染及防治   268篇
评价与监测   169篇
社会与环境   209篇
灾害及防治   123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271篇
  2021年   259篇
  2020年   331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为准确掌握涪江绵阳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分析了7个监测断面表层沉积物中Cd、Se、Mn等19种重金属质量浓度,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估了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潜在风险。结果表明:涪江绵阳段表层沉积物中Se、Cd、Ba和Hg等元素含量显著超过其土壤背景值,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Se>Cd>Ba>Hg>Mo>M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污染负荷指数评价结果均显示,断面的污染程度排序为楼房沟>李家渡>福田坝>丰谷>涪江铁路桥>百顷>平武水文站断面。楼房沟断面沉积物微观形貌主要为片状或块状,物相主要为石英及少量白云母、方解石和菱锰矿等,与铅锌矿、电解锰渣等主要矿物组成相似,重金属主要来源为尾矿渣在河床的沉积及金属矿开采等外源输入。  相似文献   
952.
为进一步认识污泥脱水的机理,寻找更为有效的污泥脱水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污泥中水分存在形式的划分方法,同时进行了自重、离心、盐溶液渗析脱水3种实验,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原状污泥与3种脱水后污泥的微观结构进行形态学及定量分析。自重、离心、盐溶液渗析脱水后污泥的最终含水率分别为89.4%、78.0%、28.4%,且不同脱水方式会影响污泥的微观结构,进而影响脱水效率;污泥中微生物、絮团、褶皱、裂隙及物质成分等方面是污泥中水分难以脱除的重要原因。污泥在不同的脱水阶段,水分的存在形式不同,脱水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脱水程度越高的脱水手段,其脱水后污泥的结构越紧密,孔隙率及等效孔径明显降低,可通过减小污泥内部孔隙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脱水效率。  相似文献   
953.
为探究南湖水体浑浊的原因,通过2018—2019年现场调查,分析了南湖水体中悬浮物时空分布特征、组成、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悬浮物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水环境的效应。结果表明:南湖水体中总悬浮物(TSS)浓度为29.20~75.20 mg/L,平均值为38.95 mg/L,显著高于国内部分湖泊,且TSS以无机悬浮物(ISS)为主,占比为55.42%~79.25%,平均值高达66.80%;南湖水体中悬浮物的中值粒径以0~10 μm的细小颗粒物为主,占比为45.24%~83.73%,平均值为58.94%,显著高于周边水体;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湖水体中TSS浓度与总氮(TN)、总磷(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悬浮物作为营养盐的载体,对南湖水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54.
以岩口水库上游村庄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该区域农村存在的点源污染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可行的治理对策。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农村整体经济水平较好,水冲厕和淋浴设施配备齐全,自来水管网普及率达80%以上,但村民节、排水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用水习惯导致“污水入塘,净水入网”的现象普遍存在;村内现状污水管网存在设施缺陷、雨水体系不健全和污水管道错接漏接等情况,导致晴天污水外渗,雨天雨水入网;强降雨天气条件下往往出现倒虹管排水不畅、检查井溢冒的现象,导致水库水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考虑到上游村庄点源污染对水库水质的威胁,结合当地村民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政策引导、管网运维和项目实施3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点源污染问题的策略,以期为其他有类似农村点源污染问题的库区水质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5.
快速准确溯源对于突发水环境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环境应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以污染物特征指纹识别、污染物总量核算、污染物浓度梯度变化、污染物迁移时间与路径等4方面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的突发水环境重金属污染事件溯源方法。进一步以2017年嘉陵江流域突发铊污染事件为例,阐述了一次输入型突发水环境重金属污染事件溯源分析要点,分析了特征污染物识别、污染物总量核算、污染物浓度及其变化规律、特征污染物迁移与水文数据吻合程度等关键因素,逐步锁定事故污染源和肇事企业,进而探讨了本次污染事故的发生成因。本研究可为一次性排污或连续性排污的重金属污染源的溯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6.
为更加准确且全面地对非正常条件下接发列车作业人因风险进行评价,提出基于博弈论与可拓学的人因风险评价模型。在工作人员认知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认知行为模型,考虑到人因风险指标数据的特性,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将由AHP法得出的主观权重与由熵值法得到的客观权重进行最优组合,克服了单一赋权法的不足;引用可拓学原理,建立多级可拓评价模型,修正了风险评价的偏差,使人因风险评价更加准确。实例计算表明:此方法运用到铁路非正常条件下接发列车作业人因风险评价是有效的,且可为科学制订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7.
后疫情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引发了人们对绿色发展可能让位于经济复苏的担忧。尽管“绿色复苏”得到国内外广泛的呼吁和支持,但绿色是否意味着经济的妥协?绿色复苏可能面临怎样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考量,对我国科学部署经济发展战略、完善顶层政策设计至关重要。基于疫情暴发以来的出行大数据、防疫管控措施等最新信息,构建细化经济复苏过程的全球疫情自适应模型,量化模拟不同复苏方案对经济、就业的拉动效应和碳排放影响。研究发现:以发展清洁能源和数字经济为主的绿色复苏方案对经济体量的拉动效应等同,甚至超过以化石能源和重工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刺激方案;但前者面临的劳动力转型挑战可能拖慢经济复苏的进程。“绿色复苏”方案对我国经济体量的拉动效应比传统刺激方案高0.3%~14.8%,创造就业岗位数量变化-4%~3%,但同时需要近1亿人(约为初始就业人口总量的13%)跨行业就业,其中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技能劳动者占96%以上。跨行业就业门槛和劳动者技能瓶颈可能增加劳动力流转匹配的时间成本,甚至带来“结构性失业”问题和社会不平等加剧的次生伤害。认为:经济复苏与绿色发展本质上不是对立的单选题,而是存在共赢的可能性。对“绿色复苏”在经济、就业和环境三方面正向协同效益的边界条件应有清醒认识和把握,仅仅关注经济拉动效应和创造就业岗位总量的潜在效益而忽视实现该理论效益的现实条件,可能会造成对经济刺激方案选择的误判。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推动社会公正转型是提升经济系统韧性、实现复苏与绿色共赢的前瞻性举措。  相似文献   
958.
我国地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始于1987年,与美国相比落后了100多年。自1987年我国开始建立第一批独立的地质自然保护区开始,到目前已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86处。地质遗迹资源管理体制正在建设之中,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美国国家公园在管理方面有着十分科学务实的机构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本文在对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地质遗迹资源管理体制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59.
通过对不同采收期暴马丁香叶中主要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研究活性成分与微量元素对暴马丁香叶质量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黄酮和多糖的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铁、锰、锌、铜的含量,再采用SPSS16.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在5月2日含量较高,4月20日含量较低;总多糖和4种微量元素在5月2日含量较低,4月20日含量较高.与不同采收期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含量上升或下降趋势对比,总多糖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总体上却与其相反.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总黄酮与Fe、Mn、Zn元素间呈现一定的拮抗作用,而多糖与Fe、Zn、Cu元素间呈协同作用,微量元素对暴马丁香叶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0.
城市燃气埋地管道系统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集对分析是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将系统中确定与不确定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针对多元联系数集对分析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讨论其使用条件,运用集对分析的多元联系数对系统的危险等级进行划分。为了减轻评价者的主观影响,根据评价专家的综合素质,对评价专家进行权重赋值。最后将评价结果与集对势相结合对系统的危险性进行综合分析,使得评价结果更符合系统的发展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