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1篇
  免费   528篇
  国内免费   1214篇
安全科学   448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269篇
综合类   2712篇
基础理论   526篇
污染及防治   106篇
评价与监测   164篇
社会与环境   206篇
灾害及防治   125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大肠杆菌对赤子爱胜蚓体表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实验动物,研究了细菌诱导(浸浴诱导和注射诱导)对蚯蚓体表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细菌浸浴4h的实验组、用细菌注射4h的实验组及对照组蚯蚓的角质层厚度分别为(0.51±0.03)μm、(0.56±0.02)μm、(0.50±0.01)μm;上角质层突起的高度分别为(0.16±0.02)μm、(0.12±0.01)μm、(0.11±0.01)μm;上角质层游离面中微绒毛的高度分别为(0.18±0.02)μm、(0.11±0.01)μm、(0.11±0.01)μm.统计分析表明,蚯蚓在抵御微生物侵袭过程中,体表角质层中的上角质层突起及上角质层游离面中的微绒毛发挥着重要作用.(2)细菌浸浴4h的实验组、用细菌注射4h实验组及对照组蚯蚓体表的表皮厚度分别为(2.63±0.15)μm、(2.23±0.06)μm、(1.97±0.15)μm;表皮中小颗粒蛋白细胞的颗粒直径分别为(0.38±0.04)μm、(0.26±0.02)μm、(0.24±0.02)μm;大颗粒粘液细胞的颗粒直径分别为(0.50±0.04)μm、(0.26±0.03)μm、(0.21±0.02)μm;网状粘液细胞的直径分别为(0.93±0.06)μm、(0.63±0.06)μm、(0.28±0.03)μm.统计分析表明,蚯蚓在抵御微生物侵袭的过程中,表皮中的腺细胞(小颗粒蛋白细胞、大颗粒粘液细胞及网状粘液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图4表2参17  相似文献   
902.
分析了湖南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湖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基本思路,和全面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03.
土壤呼吸的CO2释放是陆地生态系统快速而活跃的土气交换途径,培养试验常用来讨论土壤的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室气体产生潜力.对太湖地区一个代表性水稻土在水稻收割后采集土壤, 分别进行常规(磨碎土的培养瓶法)和原状土恒温好气培养,测定分析土壤呼吸的CO2释放量,讨论其有机碳矿化与CO2释放潜力.结果表明,该水稻土常规培养CO2呼吸释放速率在CO2-C 12.85 ~ 15.17 mg·kg-1·d-1范围, 而原状土培养CO2呼吸释放速率在CO2-C 2.15 ~ 4.47 mg·kg-1·d-1范围,虽然两者均显著低于文献报道的培养研究结果,但原状土培养下土壤呼吸及CO2产生潜力看起来较大幅度地低于磨碎土常规培养结果,前者与同地区田间监测结果计算的值相当.不但如此,培养中土壤呼吸作用与CO2释放动态格式也发生变化,原状土条件下存在一个较为稳定的低呼吸速率阶段,不同施肥处理下这一阶段的差异十分明显.计算表明,原状土培养下存在微生物潜在可矿化碳的土壤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性碳约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2%左右,较大于Pulleman & Marinissen (2004) 对于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研究结果.采用磨碎样品的常规培养实验可能会高估水稻土有机碳矿化与CO2释放潜力.  相似文献   
904.
硝酸根对罗丹明B光解的敏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紫外光照射下,KNO3对罗丹明B光解的敏化作用.结果表明,KNO3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罗丹明B的光降解率,反应液的酸度愈强愈有利于反应的进行,KNO3不仅对罗丹明B的降解有敏化作用,而且还能够直接提供氧化罗丹明B所需要的氧。  相似文献   
905.
作者从WTO对果业的影响及现代果业科技创新的表现,揭示了衡阳果业技术创新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健全科技创新制度,提高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农业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科技创新,提高衡阳果业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06.
植物次生代谢:功能、调控及其基因工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化学生态学功能及其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倍受关注 .植物次生代谢调控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成了当今国际生物界十分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 .本文仅就植物次生代谢物功能、代谢调控及基因工程研究进行简要的概述 .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功能1.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化学生态学功能植物次生代谢物按其合成方式可分为组成型和诱导型两种类型 ,它们在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微生物及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中行…  相似文献   
907.
乙草胺和丁草胺在土壤中的紫外光化学降解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郑和辉  叶常明 《环境化学》2002,21(2):117-122
采用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了水分、pH值和表面活性剂对乙草胺和丁草胺在土壤中的紫外光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湿度80%的土壤中,丁草胺和乙草胺的光解深度及光解速率均大于无水条件。随土壤pH值的增大,丁草胺在土壤中的光降解速率加快和光解深度加深。低浓度的阴 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DBS)促进丁草胺在土壤中的光解,使丁草胺在土壤中的光解深度增加。高浓度的DDBS对丁草胺在土壤中的光解有阻碍作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对丁草胺在土壤中的光解也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908.
中国高等植物干质量热值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何晓  包维楷  辜彬  郑帷婕  冷俐 《生态环境》2007,16(3):973-981
植物干质量热值是植物干物质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值,反映了植物光合作用中固定太阳辐射能的能力。文章收集国内已有的129科、460属、1110种维管植物的干质量热值数据,并加上作者自测的8种苔藓植物干质量热值进行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分析国内高等植物干质量热值特点。结果显示,植物不同器官的平均GCV为繁殖体(19677.23J·g-1)>叶(19518.22J·g-1)>枝(19455.91J·g-1)>皮(19183.12J·g-1)>干(19122.49J·g-1)>根(18701.44J·g-1);群落中不同组分平均GCV的排序是乔木层(19672.48J·g-1)>灌木层(19218.62J·g-1)>凋落物层(18689.86J·g-1)>草本层(17682.47J·g-1)>苔藓层(15645.44J·g-1);在不同生活型的植物中,挺水植物(18492.67J·g-1)>浮水植物(16381.25J·g-1)>沉水植物(14589.09J·g-1);平均GCV多年生草本GCV(17903.28J·g-1)>一年生草本(17652.74J·g-1);常绿型木本植物各器官均大于落叶型木本植物,针叶树种各器官均大于阔叶树种;从不同气候型来看,高纬度地区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及高寒大陆性气候的植物平均GCV较高,低纬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植物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高,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内最低。  相似文献   
909.
对毛木耳7个菌株rRNA基因内转录间区(ITS)进行了克隆测序,并将其与木耳属其它几种的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在供试的7个毛木耳菌株中,除特大(209bp)外,其余6个菌株的ITS2区序列长度完全相同;毛木耳rRNA基因的两个ITS区序列有一定数量的碱基变异,整个ITS区共有11个变异位点.与下载的木耳属另外4个种相比较,均有较大程度的变异.根据遗传同源性分析,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树上所显示的供试菌株及相关已知种的亲缘关系,ITS序列分析支持传统的依据形态学进行的木耳属分类.图2表2参9  相似文献   
910.
集约化农区经济发展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而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当中最活跃的部分,与人类利用行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文章选取黄淮海平原的北京市大兴区、河北省曲周县和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兴县的446个耕作层土壤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的有机碳含量数据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投入产出资料,结果表明:20年来,不同区域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空间变异,但是其空间分布格局并未发生变化;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并未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降低,相反,各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增加。结合相应的农户调查和统计资料,发现区域经济发展强烈地影响着土壤有机碳储量发生变化。无论自然条件优劣,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何种阶段,经济的发展都能够促使农户增加对土地的投入,经济发达地区有充足的资金和市场保障,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会增加对土地的投入;经济落后地区追求作物高产,促使土地投入也不断增加;使得作物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获得提高,促使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